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八)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德育教材:美元素的富矿
  经过十年课改,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实现了华丽“变脸”,教材所负载的内容,都有情感、有呼吸、有脉动、有色彩、有光泽,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蕴涵有美的元素。诸如教材的语言美、图片美、结构美,教材反映、讴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各个单元表现和展示的人的外在美和心灵美,等等。各种质性、各种形态的“美”,既是中学德育课程内在的构成元素,亦是教材的一大特色(本文所用课例均出自人教版教科书)。
  一、语言美·图片美·结构美
  中学德育教材的呈现形式与架构,具有语言美、图片美与结构美的特点。
  (一)语言美
  语言文字是教材最主要的表意工具。中学德育教材的语言主要有单元或课的导语、框题、目题、原理阐述语、案例叙述语、名人名言、“专家点评”语、“相关链接”和作业题等。教材中的这些语言文字,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打磨、修饰和润色。特别是教材的核心部分和关节点,都体现出语言美的特点。
  1. 单元和课的导语
  单元导语凸显了本单元内容的风韵神采,可谓单元之魂。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在这个美丽的金秋,我们告别小学,走进中学,揭开了生命篇章中崭新的一页,进入人生历程中一个绚烂多彩的时期,开始了人生历程中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将从这个新的起点开始,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美好的明天!”这段导语充盈了青春的情韵,当学生触及时,犹如美的琼浆浸润心头。每一课的导语则精炼、隽永,可谓该课的点睛之笔。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导语,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丰富多彩的生命装扮了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生命因为智慧而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生命是一篇昂扬的乐章,也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你要用怎样的音符韵律来吹奏弹唱,用怎样的色彩、线条来铺陈渲染?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味绽放的热闹,平凡让我们品味朝阳与落日的从容。不管绚丽还是平凡,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吧! ”
  2. 事理阐发语
  事理阐发语,既有“理”的阐释,又有“情”的滋润。例如,《经济生活》第三课在阐述“绿色消费”时写道:“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20世纪末,绿色消费悄然兴起。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人们形象他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使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产(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既有形象性,又渗透情感性,读起来有一种美滋滋的感受。
  3. 情感煽动语
  中学德育教材注重用情感性语言来润泽和渲染。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中写道:“老师,您辛苦了!忘不了清晨老师陪我们早读,忘不了操场上的风吹日晒,忘不了您诲人不倦的专注神情,也忘不了您灯下认真备课的身影。您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时要钻研很多资料,您仔细批改作业,有时直至深夜。别人有8小时工作制,您的工作又何止八小时!别人有两天休息日,您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周末!您的奉献是无私的,所以无法用‘工作’来衡量;您的工作是无限延长的,所以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假如要问世上谁最辛苦,我要说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这种煽情性语言,能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引发学生对教师人格的审美感受。
  4. 行为劝喻语
  行为劝喻语渗透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能转化为学生心灵的呼唤。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两代人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母对我们恩情似海,值得我们赞扬。赞美父母对我们的爱,他们会感到甜。这是增进亲情的有效方法。”这种注入情感的行为劝喻语,以情激情,能孕育学生的行为动机,引领他们孝敬父母的行为践履。
  5. 美文
  中学德育教材挑选了美文(含精美的诗)作为构件之一。阅读美文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学生不知不觉会被文中蕴含的人性、灵性、美感和哲理所震撼。例如,九年级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节,切入了美文《我用残损的手掌》。1941年底,著名诗人戴望舒因反抗日本侵略者被捕入狱。1942年7月,他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用伤痕累累的手掌,触摸着想象中的地图,写下了悲愤的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坚信民族的未来一定“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教学时,教师借助教材中的美文,有利于拨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图片美
  图片是视觉符号,具有形象性、真实性、动感性、透视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图片中的审美元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视觉好感,引发他们主动思维,生成意义;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美的元素的熏陶,强化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中学德育教材中图片的种类很多,以《生活与哲学》为例,全册教材配置了照片44幅、中外名画9幅、领袖像3幅、漫画10幅、案例图9幅,此外还有物象图、写意画和示意图,一共81幅。在各类图片中,尤以主题图、照片、漫画的审美价值最高。
  1. 主题图
  主题图是指表现一个单元或一课价值取向和意义蕴涵的图。这种图配置在单元前和课首。主题图形象鲜明,传神传情。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将明朝沈周的《庐山高图》作为单元图。品赏该画,峰峦扑面而来,气势恢宏,山间林木茂盛,溪水曲折潺缓,至崖巅飞瀑直下,有一老者停立于石上,若有所思。画的意境,非常契合本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旨趣。诚如编者在画旁所写:“哲学是一座高山。拾阶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每个足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对这幅名画审美“意象”的品赏,借助美的力量趋动,学生可以诗意地步入本单元的智慧殿堂。   2. 照片
  照片包括人物照片、自然风光照片、实物照片、社会场景照片以及反映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照片。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阐述“实践及其特点”的文字中间,嵌入了“三峡大坝远眺”的大幅彩照:三峡大坝,截断长江,江水碧蓝,水天一色。照片既彰显了巍巍大坝的壮美,又展现了“高峡出平湖”的秀美。学生触及这样的照片,会激发强烈的审美冲动,通过审美观照,无疑有助于他们感悟其中的哲理:即课文所强调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实践会给客观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同借助语言符号演绎的逻辑意义不同,照片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抽象意义,使接受主体能够调动包括感知、直觉、顿悟、想象、情感在内的心理因素去领悟。这是照片的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势。而《文化生活》“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选用了“秦始皇陵铜车马”的照片,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艺精湛的出土文物,更看到了祖先用超凡智慧创造的辉煌文明,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隐约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这比用文字表达的思想还要雄浑和深沉。
  3. 漫画
  漫画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具有幽默、直观、生动、诙谐的特点,给视觉以强烈的冲击。一幅好的漫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借助漫画可以将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根据漫画中的形象,自然地展开想象,进行理性思考。例如,编者在“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的目题下面,呈现了漫画“动物听音乐”。漫画创意源自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透进它们的头脑。”该漫画旨在讽刺那些不知哲学奥妙而又奢谈哲学的人,画面幽默风趣,蕴含有思想的美,从反面启迪人们,学哲学绝不可学皮毛,而要把握其精髓,要从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学到智慧;如此,就会终生受益。
  (三)结构美
  中学德育课程教材按照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和思维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而高地安排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结构严谨。就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而言,每一册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单元是构成教材的基本单元,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是框,由若干目构成;目,则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每册教材井然有序,层层推进,具有结构严谨之美。例如,《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分为两课,围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成就与魅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养等核心内容分框、分目、分层进行阐述,最后以学生主体参与的综合探究活动——“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绾结。本单元结构有序、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既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又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完美统一。
  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中学德育教材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或通过文字叙述,或通过图片呈现,或通过课文中人物的言行而彰显。
  (一)自然美
  大自然以她婀娜多姿、钟灵毓秀、瑰丽俊美的景色抚慰人的心灵,使我们兴奋怡悦。自然美有两种形态:
  1. 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事物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鱼虫,等等。《生活与哲学》中切入的图片,如江水东流万里长——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沙漠中的驼群、怒江峡谷等等,都特别美。例如,第四课第二框第一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中配置的超新星景观,旨在说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教材所选用的超新星“仙后座A”爆炸形成的壮美景观,堪称美中之极品,地球上任何美丽的花卉与之相比,都会显得逊色。
  2. “人工自然”美
  “人工自然”美,应以维护生态和谐为前提,绝非对自然征服的产物。如《生活与哲学》中配置的“优质水稻”图,“植树造林,保护母亲河”图,都很美。还有“苏州园林一景”,集山水美、生态美、建筑艺术美于一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非自然的原始形态,却仍以自然为基础,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1]。
  综上所述,充满生机的各种自然美、生态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中学德育教材中呈现的“自然美”,只是一种“摹本”,它对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感具有积极作用。要真正领略自然美的奥妙,教师尚须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进入奇山秀水、花红草绿、百鸟齐鸣之实境,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凸凹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的影响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2]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中学德育课程立美育人所要关注的重点。社会美主要指人的美和以人为中心的有关社会生活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体现。社会美主要包含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在社会性服务中、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创造的美以及人的思想美和情操美,等等。中学德育教材中蕴涵的社会美极为丰富,如下图所示。
  关于人的美,下文将详细说明,此处主要介绍教材内蕴的社会事物美。以高中思想政治四册必修教材为例,反映和讴歌建设成就美、劳动创造美、科研成果美的图片就有20余幅,诸如“南水北调”“我国首次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嫦娥一号成功飞向月球”“惠及万家的民心工程”,等等,其彰显的社会美元素,无疑是实施立美育人的优质载体。
  (三)艺术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又不同于生活美。它是艺术家对自然美、社会美加工过的美,是对人的精神美、心灵美加工过的美,也是艺术家按照美的法则对事物存在的形式进行艺术加工过的美。中学德育教材内蕴有丰富的艺术美的元素,诸如经典诗词、古今名画、还有雕塑、京剧脸谱、书法、舞台表演艺术,等等。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引入了后唐周文矩创作的传世名画《文苑图》,画上有四位雅士在思考、遐想,其情态各异、神采奕奕:有的开卷握笔凝神,眉宇舒展,若有所悟;有的伏在弯曲的松树主干上思考,沉醉其中;有的双眼微闭,进入思接千载的境界;有的抬头仰望苍穹,仿佛是在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答案。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幅画的意境契合哲学旨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学哲学,就要善于追问,学会思考,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学德育教材注重借助艺术美的灵性,旨在陶冶、塑造学生真、善、美的人性。   个人理想反映了人生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理想本身才是最高尚的美。”《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选择希望人生”中,阐明了树立个人理想的价值:“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就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船的方向;理想就像航船,一程一程向前推进,不断驶向幸福的彼岸。”个人理想需要选择和规划。教材中写道:“智慧的选择将为理想插上理性的翅膀。”确立个人理想实质上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生活与哲学》则强调:“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这段文字是对美好个人理想的精辟揭示。
  综上所述,中学德育课程教材是蕴含美的元素的富矿。发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实际上是教师用审美的感官、审美的心灵,去理解教材中美的图片、美的语言、美的符号、美的旋律以及道德人物的行为美、思想美和心灵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审美认知、审美情感,转化为丰润自身的精神元素,转化为教师自我的审美倾向和心智结构。显而易见,这种对审美资源的“发现”“认同”和“内化”,绝非纯技术层面的操作,它关涉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得好:“应提倡美育,使人性美化,使人的心灵寄托于美。”[5]这句名言启迪我们,只有教师的“人性美化”“心灵寄托于美”,才能修炼出发现美、鉴赏美的火眼金睛,才能从看似普通的图片、文字、符号、案例中捕捉其非同寻常的美的光泽,才能从道德人物的业绩和言行中,发掘出不同凡响的、熠熠生辉的美的精神世界。如此,教师也才能提升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营造充盈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向东方.学校美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
  [2]安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室.审美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10.
  [3]何齐宗.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人格[J].人民教育,2012(20).
  [4]吴铎.中学教学全书思想政治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776.
  [5]蔡元培.蔡元培论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59.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近日教学《桃花心木》,心中涌起太多的感慨。我想,没有人在面对生活的波澜时能泰然自若,何况我们的孩子。事实上,养尊处优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习惯了顺其自然,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时很少能处变不惊。  就像班里的好孩子宏。宏不但才思敏捷,而且学业优秀。谁曾料到,一次竞赛失利就让他在短短的时间里颓然跌入情绪的低谷。可怜的孩子,怎么也不会想到,昨日还是阳光明媚,今天却是乌云密布。面对一蹶不振的他,我想对他说:“不
近年来,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为此,笔者试通过江苏省2012年中、高考思想品德(政治)试题的对比分析,从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角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试题对比分析  综合来看,近年来,中、高考试题关注的社会时政热点逐渐趋同,取材相近;在能力考核、试题形式、学科素养的侧重点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较大差异。  1.关注热点趋同化逐渐明显  近年
在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小学部张雪敬老师结合 “世界上的国家”(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利用图画书《村里来了马戏团》,以拓展学习的形式,给学生上了一堂以“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品德与社会课。从师生互动、学生感言及对图画书内容的分享、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到《村里来了马戏团》无疑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材。通过解读和分享这本书,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看待世界的视角,而且唤起了学生从
冯秀军:现代学校应注重构建德育生态环境  冯秀军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天,学校德育的诸多困惑与难题,越来越多地源自于社会环境急速变迁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校内外德育环境的机械割裂,不但难以实现学校改造社会的使命,就连学校德育的本分——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发展与变迁的合格公民的职责也难以完成。理想的德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沟通校内外德育环境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彻底地打通学校内
编者按: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一所学校最令人回味、品味的就是其深厚浓郁的文化。我国农村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一些乡村学校依托本地资源,重建与激活乡土文化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走出了乡村教育的特色之路。在此,本刊精选了三所乡村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乡村教育最富有诗意的风景。  闽南童玩是福建闽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
2012年6月7日,广州市教育局连同有关部门组织巡察高考现场。在从化中学考场,他们录得的声音分贝为45,这是他们此番巡察所得最小噪音值!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广州最安静的高考考场?  熟悉的人会告诉我们答案:是一种文化之美,一种仁心之美。  走进从化中学独具特色的“树门”,但见绿草如茵,身临如画,放眼一望,还可见青山如黛,养目怡神。——从化中学不但是从化最有历史的学校,还是从化市环境最美的学校。她美在有
李润洲:中小学课堂教学须超越“老师说”话体  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时会出现“老师说”或“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的“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简称为“老师说”话体)。“老师说”话体把“我说”置换为“老师说”及其类似的表达方式,至少蕴含着教师“自我”的隐匿、教师“社会角色”的彰显和“知识权威”的宣称。“老师说”话体让教师的个人观点、
良好的公民素质是民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责任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广东省少先队红旗大队、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东风东路小学秉承“做一名优秀的东风东人”的追求,坚持倡导让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走出校园,关注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感悟责任,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良好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小公民。  一、责任,在关爱他人中生成  人生活在社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考核条件,更多的是作为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语言技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能力对职业发展尤为关键。然而,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够重视,在教学模式上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需求不符,评价标准上欠缺合理性,这些都是致使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明确高职英语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但赏识教育并非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一味赏识也可能成为温柔杀手。赏识教育的局限性和众多知名教育专家的疾呼充分表明了惩罚教育的必要性。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科学而又艺术地实施。在惩罚中注入人性关怀,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对教师心怀感激,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界,有识之士将这种惩罚称为“绿色惩罚”。    把握绿色惩罚的沸点:一片爱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