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年华在路上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ing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最昂扬
  走近大海的滋味是妙不可言的。我看着波涛翻滚的海平面离自己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我感受着海风越吹越猛,脚下的沙子越来越湿润,在心中默念:近了,近了!
  我朝思暮想的大海!
  海上的狂风吹起滔滔大浪,层层推进,最终狠狠拍击在礁石上,激起无数白色水花,再落回大海。海浪同时冲击着沙滩,漫上我的脚踝、膝盖,冒出细小泡沫,再快速退回,在我的脚底着力处回旋,形成塌陷的沙坑。我从坑里拔起脚,脚趾缝里全是泥沙。我低头注视着自己的脚,禁不住笑出声来。
  我向着远方无垠的海面呐喊,向着远方环绕的群山呐喊,把这段时间郁结在心中的一切不快、不安全部甩到九霄云外。
  狂风再掀大浪,怒吼着冲向海滩,带着只有大海才拥有的气势,磅礴壮阔!
  最昂扬的意志,又怎会因片刻阴云而沉沦不快?
  我用一颗年轻的心,去拥抱大海,去拥抱上天赠予的美景。
  屿·最宁静
  走过灯火辉煌的三丘田码头,眼前便是鼓浪嶼宁静的夜景。
  虽然常住居民接近两万人,可真的一点也不喧闹,一点也不。
  小小的灯光仅作点缀地散落在茂密的灌木丛中,鼓浪屿的夜景是如此静谧。没有灯红酒绿的歌厅、舞场,欧式风情的小洋房并列坐落在草木中。因夜色已晚,大部分居民皆已入睡,没有灯光闪烁的小洋房们静静伫立,甚至听得见小虫在草间低声絮语。
  我们轻轻地挪动脚步,穿行在林间的石板小径上,鞋底踏在石板上笃笃作响。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建筑从我们身边掠过,这些领事馆似乎使我们重回那个冲突频发的年代。如今它们皆已封闭不用,我伸出手摩挲那一面饰有蔷薇的屋墙,仿若找到了历史的痕迹。
  钢琴博物馆隐在角落的黑暗里,那里收藏着世界各地的100多架古钢琴。钢琴依旧精致璀璨,但斯人已逝,它们曾经的主人如今却又在哪里?当最后一架钢琴从胡友义家搬出运到这里,他的所有家产都已耗尽。
  “钢琴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他说。纵然伤感,但未曾悔过。鼓浪屿是他生命的摇篮,这个音乐浸染的小岛,给予了他踏往人生旅途的起点和力量。“把珍藏的钢琴放在鼓浪屿,就像是把心爱的东西带回家里,总让人放心。”
  当骨灰撒进鼓浪屿的大海,在异国他乡漂泊的灵魂终得如愿以偿,这大概就是鼓浪屿上的音乐人回归母亲怀抱的意义。它给了他们与音乐结缘的契机,它给了他们创作源泉或是精神支持。它还作为他们毕生乡恋的目标而被时时念想,他们便回报它一颗灼热的赤子之心,永远不变。
  昼夜之间,日影飞去,多少往事似风如烟。唯有那些值得铭记的人事物,在岁月淘沙中不曾被遗忘,而是停驻在时光里供人静静怀想。
  最美的年华在路上
  每一次旅行,不仅经历身体在地理空间的变换,更经历心灵征程的跋涉。
  不用犹豫,不用迟疑,背起行囊,说走就走。如果在年少轻狂时都不敢走向未知的远方,那么双腿必将被永远禁锢。
  我遥望长街尽头。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下一站,是远方。
  在青春的旅行中遇见最好的自己,最美的年华在路上。
  (指导老师:尹丽华)
  点评
  这是一篇旅行随笔。鼓浪屿的大海气势磅礴,宣泄着自然的力量,而小岛却静谧安宁,沉淀着人文情怀。恰似流浪远方的少年,追逐梦想,又心怀故土。这是旅行中的风景,是少年最美的年华。
其他文献
葱樟凝翠,碧叶含香。  寂静的小路两旁是苍翠的高大樟树,枝干虬曲,繁茂的枝叶将阳光裁成碎片撒下。街边的建筑是少见的木质结构,在阳光的熏陶下,渐渐散发出淡淡的木材清香。道路是很早修筑的,如今已变得坑坑洼洼,人行道上睡满青苔。  这是小镇最古老的街道,走在这里,我嗅到了回忆的如酒醇香。  [藤椅·编织专注]  小街北口,有一家藤椅店,名曰“老张藤椅”。  店面不大,除了编好的藤椅,只有几张小木凳和一些
行吟于山水之中,智者选择箫与鹿品,琴送鹤行,任逝水滔滔,心自淡然。  漂泊于浮世之间,俗人选择金钱为友,名利为伴,禁不住诱惑,腐化堕落。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纷繁芜杂之事需要我们一一面对。琐事与伟业纷至,愁情与壮志沓来,我们当肃清心灵,学会选择,从世事间筛选精华,于纷扰中过滤糟粕,至纯至简,素心而行。  就如同两人上山采石,一個只选了最精美的一块,而另一个人却拾
南湖安详静卧,妩媚动人,湖水如影,绿波荧光。踏上游船,向往与激动,瞬间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开头描写环境,语言简洁,营造出宁静庄严的氛围)  烟雨楼是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楼两层,重檐画栋,朱柱明窗。绿树掩映之下,烟雨楼典雅中不失雄伟。楼前檐所悬“烟雨楼”匾额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所书。  1963年12月,董必武应邀为中共一大南湖会址撰写了一副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
我们李家世代蜗居的村子叫夏家源。这个普通又偏僻的赣西山村,历史上也曾留下战乱的伤痛。  当兵第三年,我去军校报到,特挤出几天时间探亲,首次穿军装回去。那时的军装和现在比,尽管显得有些单调,但头顶红五星,红旗两边挂,还是挺干练显眼的。“当兵的儿子回来了!”父亲立马停下手中的活计,激动地拉着我前后看了好几遍,连连说,“儿子,我喜欢你穿军装的样子,精神、威武、阳光!”  那天午后,父亲带我登上了老屋对面
在人生这条路上,大多数人一味执着于肉体的行走而忽略了灵魂的存在,他们最终都丢了自己。  ——题 记  什么是行走?这并不难,我想你只用站在地上动动脚就够了。  然而,什么是“人生的行走”?好像无论什么词、什么东西甚至是什么人,一旦和“人生”拉扯关系就开始变得耐人寻味了。  当然,答案往往是微妙的。生活中明明触手可及的东西,你却可能一生都无法寻觅到。  有时你冥思苦想半天,也许下一个转身就能看到答案
早年间,村里出了个大人物,是县上的一个头头;都说他当了很大的官儿,到底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有一年春节过后,大人物回乡省亲,穿着黑呢子大衣,梳着背头,跟老乡亲们高声大气地说话。大家都觉得该敬着他,于是轮流请他到家中吃饭。一正月,他抹着油嘴从村西头一直吃到村东头。  但临走的时候,他很不高兴,因为村里有一个叫刘法三的没请他吃饭。刘法三不穷也不傻,不请吃饭,这是明摆着看不起他呀。刘法三说,那么多人看
一  妈妈原本不会哭的。  那时候爸爸还在。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小房子真小啊,小到装不下我们那么多的欢声笑语,我们只好每天晚上打开窗户,分一点给星星月亮。  爸爸是开公共汽车的。我们每天早晨一起出门。妈妈会在门口帮爸爸整理衬衫领口。  那是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我仰望着妈妈仔细、娴熟的动作,叫道:“妈妈,我也要,我也要。”  妈妈笑着弯下腰,仔仔细细地整理起我的领口来。  我们乘爸爸的公共
书童是一只才满一岁的猫。因工作烦琐,老人年迈,难舍写作,我本没想让猫挤进我的生活。女儿却一直遗憾她走过的成长岁月没有猫猫狗狗相伴。女儿今年到南京大学读研,宿舍楼前和自习室外同学们轮流照管的几只猫,使她的宠猫之心愈加强烈。她手机镜头下的猫,俯仰多姿,憨态喜人。女儿每次微信发来猫的照片和视频,都紧随一句养猫之请。她还说:“妈妈,你看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家里几乎都有只猫。为了匹配您的身份,我觉得需要养一
一  每天的尾声都是一样的。不管是21世纪、22世纪还是23世纪。  天马驾校放学了。狄迪卫与艾牙儿一起走出校门。时代不同了,十多岁的少年也能进入驾校学习,且只要技术过硬,就能取得驾驶执照。  “今天的飞行课,你表现得真好。”艾牙儿眉飞色舞地说,“看来这次空中飞车的驾驶成绩,你又会是最高的。”  狄迪卫得意地一笑。  “哎,我说,你想过去考星际驾照吗?”艾牙儿认真地问,“那样,你就能开宇宙飞船了。
书香·天空  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体会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坚持。我想象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我品味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份美丽。在书香的天空下,我知道了生的意义于人生的价值。也开始渐渐懂得,这个世界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不断争斗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