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有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堪称水球。水孕育了生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正因为地球有液态水,才变得如此生机勃勃、与众不同。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没有液态水呢?

地球之水来自地球本身


  目前,科学界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有两种说法:自源说和外源说。自源说认为地球的水来自于地球本身。科学家们认为,在地球诞生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或者包含组成水的元素氢和氧,氢和氧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水。
  在地球形成的某一阶段,温度很高,水或者在高压下存于地壳、地幔中,或者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发生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不断释放到大气中,然后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地球内部蕴含的水量是巨大的。地下深处的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水,实验证明,压力为15 千帕、温度为10000℃的岩浆可以溶解30%的水。火山口处的岩浆平均含水量为6%,有的可达12%。科学家根据地球深处岩浆的数量推测,在地球存在的45亿年内,深层岩浆释放的水量可达现在全球大洋水量的一半。
  地球岩石矿物中也含有结晶水和晶格水。结晶水是水合物分子中的水,例如五水硫酸铜中的水。晶格水是矿物的晶体格架里面掺杂的少量的水分子。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岩石中的水就会被释放出来。

地幔中的水世界


  然而,我们常常想不到的是,更多的水存在于地幔中。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家泰德·凌武德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尖晶橄榄石,这种矿物质的1.5%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在凌武德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提到,地幔的过渡层,即“三明治夹层”内具备超高压、超高温等条件,因此那里富含钻石,也符合尖晶橄榄石这种矿物质的产生条件。
  尖晶橄榄石在陨石中普遍存在,但在地球表面的岩石上却极少发现,起码在2008年以前科学家认为这种矿物质只存在于陨石中。
  2014年3月,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格拉汉姆·皮尔森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称新发现的尖晶橄榄石样品提供了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地幔上下层之间的过渡带存在水分,而且按照岩石中的水分存在比例,水资源储量相当丰富,有望超过全球海洋总水量之和。多年前,凌武德组织的科研队伍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雨林中的一条小溪内捡到一块棕色的钻石,经多年化验比对,直到最近才确认其内部含有微量尖晶橄榄石成分。科学家认为,此次发现的含有尖晶橄榄石的钻石,就是通过火山喷发,由地幔带到地表的。
  2014年6月,美国地球物理学家雅各布森及地震学家施曼特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阐释了他们的新发现。这两位科学家利用遍布全美的2000多个地震仪分析了500多次地震的地震波,发现就在美国地下660千米深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且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来看,这是可能有水存在的信号。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上下地幔过渡带中存在的尖晶橄榄石,并模拟地下660千米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结果发现尖晶橄榄石在此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出汗一样释放出水分子,这为地幔过渡带存在水分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地幔上下层之间的过渡带(介于410千米和660千米相变界面之间,界面深度强烈依赖于温度变化)厚度约25千米,占据地球内部的一个椭圆体区域,约占地球质量的7.5%,如果平均含水量按1%计算,其存水质量约为4.485×1010亿吨,是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包括液态水、固态冰雪和气态水)1.3860×1010亿吨的3倍多。
  地幔中的水,因为地壳俯冲形成的上升通道可以进入地幔与地壳之间的软流层岩浆中,并随岩浆活动而到达地表。按此理论,地表的液态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内部的水慢慢渗出而积累起来的。有科学家估计,自地球诞生以来,深层岩浆活动带到地表的水占当今海洋贮水量的一半,也有科学家估计火山活动喷出来的水相当于海洋贮水量的一半。这二者肯定有重复的地方,但这也表明了地球上的水有一半以上来自地幔。

来自彗星、陨石和太阳风的水


  外源说认为地球的水来自外太空,如彗星、陨石或太阳风。碰撞到地球的彗星,降落到地球的陨石,其成分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为0.5%~5%,有的高达10%以上,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含水较多。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陨石,大约占所有陨石总数的86%。降落到地球的陨石把水分也带到了地球。
  但是,不可想象在地球形成之后,会有如此多的陨石带来如此多以至于形成地球海洋的水量。如果光有陨石而缺乏把其中的水释放出来的地球物理化学作用,陨石中的水也根本变不成液态水。所以,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形成后陨石带来的观点基本不成立。
  另一种外源说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大约产生1.5 吨这种“宇宙水”。然后,这种水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球上。但太阳风形成的水是如此之少,在地球45亿年生命史中,也不过形成67.5亿吨水,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包括液态水、固态冰雪和气态水)1.3860×1010亿吨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这也说明地球的水还是以自源为主。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地球的水既有自源的,也有外源的,但以自源为绝对主要来源。
  目前,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的水或许在地球形成初期就有了一部分,例如存在于原始大气中的水,存在于地表岩石中的水;后来又从天外陨石、彗星、太阳风获得了少部分水;而主要的部分是地球内部通过岩浆活动渗出来的。
  既然地球可以自生水而形成水球,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与地球有同样起源的其他星球如火星、月亮为什么没有液态水存在呢?甚至连水的踪影都找不到呢?
  原来,液态水能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是温度。太阳等星球温度太高,连水分子都不能存在而分解成了原子,所以根本没有水;有的星球(例如金星),温度不算太高,水分子可以存在,但温度超过了水的沸点,水都蒸发了,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例如火星),温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结冰了,所以也就没有液态水了。因此,在太阳系中地球成为唯一一个被液态水覆盖并孕育了生命的蔚蓝星球。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自然微笑指的是在浅睡眠中和外部刺激无关的嘴角上扬动作,是新生儿出生到1岁前后睡眠中无意识的笑容。这种被视为人类微笑起源的自然微笑随着成长而消失,被展现情感的社交性微笑所取代。此前已知只有人类婴儿和黑猩猩幼崽会露出自然微笑,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日本猕猴幼崽在睡眠中也会露出自然微笑。黑猩猩和人类“分家”始于600万年前,而日本猕猴和人类“分家”则在更遥远的3000万年前。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人类微
救死扶伤是医学最崇高的追求。光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技术的水平,并成为了造福人类的“医之光”。  X射线——隐秘病情的“侦察兵”  X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即能够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一些材料。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曾用该射线为他的夫人拍摄了一张手的照片,手的骨骼结构清晰可见。这张特殊的照片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也为伦琴带来了崇高的荣誉——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墨西哥作为一个拉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胖国”。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显示,拉美国家肥胖率不断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国家消费了大量“过度加工食品”。食品按照生产过程中人工干预和添加成分的多少分为“未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和“过度加工食品”。简单地说,水煮鸡蛋是未加工食品,油炸鸡蛋是加工食品,含有蛋粉、牛奶、糖和香精的鸡蛋布丁就是过度加工食品了。常见的过度加工食品有各式甜点、西式
流言:微信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我今天被清了。不用回,试试吧,复制我发的信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粘贴复制的信息发送就行,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把你拉黑了。”这是真的吗?  真相:这种信息纯粹是“逗你玩”。  打开微信“群发助手”,功能介绍里写得很清楚:“我能把你的通知、祝福等消息,分别发送给各个收件人。”进入“群发助手”功能,选择“开始群发”。笔者选择了12个好友,事
一个日、美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开发出一种可以高灵敏度检测有毒气体的感应材料,利用这种材料及近场通信技术,可以让手机在几秒内读出空气中是否存在有毒气体。这种感应材料是在碳纳米管表面涂上一层被称为超分子聚合物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变化来检测有毒气体浓度。碳纳米管本来是导电性强的材料,但被超分子聚合物覆盖后其导电性变差。当接触有毒气体时,超分子聚合物涂层被破坏了,碳纳米管导电性就会大幅上
秋分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之“分”有“平分”之意。在古人看来,这里的“平分”至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秋分这天为秋天之半,秋天被平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长相等,昼夜被平分。秋分是传统农事秋收、秋种的时节,也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与这些时令相关联,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习俗活动。  节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创设的节气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并非是同时确立的:
25年前,当时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农业委员会曾联合召开一次意义特殊的授奖大会,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特等发明奖”,颁给了一位身材瘦削、皮肤黝黑、外表朴实得就像普通农民的科学家。获此殊荣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让这位昔日默默无闻的育种专家声名鹊起的,竟是几株在外行看来非常不起眼的“小草”——普通野生稻。正是通过这些普通野生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杂交水稻
提起水生植物,人们一般都会想到那些生长在水中的矮小草本植物,如沉水的藻类、浮水或挺水的莲类,等等。事实上,还有不少水生植物属于植株高大的灌木或乔木,比如生长在海岸边的红树林植物。与水生草本植物一样,在水生的灌木或乔木中不乏珍稀的濒危植物。譬如海南特有的海桑,就是一种植株高大的濒危红树林树种。  姊妹并不多 各自有千秋  海桑科海桑属的植物种类并不多,仅有海桑、拟海桑、杯萼海桑、无瓣海桑、卵叶海桑、
羊年来临,我们就来说说羊。不过,本文所谈论的羊,并非那些白白的、会动的、吃草的羊,而是绿色的、安静的、“喝水吃阳光”的“羊”——植物中的“羊”。  奇花异草羊负来  人们对于一些植物的认识,有些是通过羊间接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奇特的花花草草,正是羊为我们带来的;所以,冠之以“羊”名,实不为过。  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医叫陶弘景,一次,他去山中采药,听到一位老羊倌对人说,有一种生长在林
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多省份洪涝告急。正当各地军民奋战在抗洪一线之时,一种“德国抗洪神器”迅速走红网络。据说,这种移动防洪挡板可在4~6小时内将河岸围起来,防洪效果又快又好!  德国的这个抗洪神器马上引发了热议和吐槽:我们发射得了长征7号,建得了高铁,还有了最快的计算机,为什么还只用沙袋和人海战术?不过,随后就有人全方位和多视角审视了德国抗洪神器,指出这是奥地利的移动防洪挡板,称为Mach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