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大致经历了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探索与停滞时期(1956年—1978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 1999年)、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四个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教学方法改革有不同的特征,且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改革功能从单一的传授知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改革依据从关注政治需求到关注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直接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从大学教学方法历史演进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大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希望通过反思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历程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吸取教训,总结成绩并继续发扬和运用,以期对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引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有70年的历史,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相类似,同样与政治和经济等形势紧密相关。本文将我国大学教学方法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划分依据参照了潘懋元先生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分界。第一时期是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这是我国向苏联学习,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第二时期是探索与停滞时期(1956年—1978年),中苏关系破裂,从“教育大革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2年,这是探索新中国经验的开始,期间走了不少弯路,出现停滞状态;第三时期是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第四时期是深化与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其中以1999年“扩招”为分界点,分为精英教育时期和大众化时期两个阶段[1]。本文的结构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与背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展开探讨,并对改革路径加以分析总结。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回顾
1.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
一是形势与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就此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建立起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教育事业开始为人民大众服务。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制很大程度上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相适应,在总结我国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吸纳和借鉴别国经验。此时,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打压的措施,国内反动势力仍有残留,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严重阻碍了新政权的发展。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且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总结了大量成功经验,新中国向苏联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二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国家积极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2]。要求对注入式等旧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造。1949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3]。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体制都进行效仿和学习,大学教学方法也依照苏联的特点开始改革。为培养新中国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国家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学校邀请大批的苏联专家来中国人民大学进行指导,不仅参与授课、编订教材、培养教师,而且还帮助制定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该时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方法[4],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当时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就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当时学校的教学水平。这一时期还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尖锐地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揭露资产阶级各种理论的反科学性和反动性[5]。
综合而言,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单一性。该时期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出现严重的灌输现象,这可能与照搬苏联经验有关。第二,阶级性。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强调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吸取过去教育中的有用经验。但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直接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从大学教学方法历史演进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大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希望通过反思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历程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吸取教训,总结成绩并继续发扬和运用,以期对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引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有70年的历史,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相类似,同样与政治和经济等形势紧密相关。本文将我国大学教学方法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划分依据参照了潘懋元先生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分界。第一时期是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这是我国向苏联学习,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第二时期是探索与停滞时期(1956年—1978年),中苏关系破裂,从“教育大革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2年,这是探索新中国经验的开始,期间走了不少弯路,出现停滞状态;第三时期是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第四时期是深化与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其中以1999年“扩招”为分界点,分为精英教育时期和大众化时期两个阶段[1]。本文的结构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与背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展开探讨,并对改革路径加以分析总结。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回顾
1.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
一是形势与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就此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建立起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教育事业开始为人民大众服务。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制很大程度上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相适应,在总结我国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吸纳和借鉴别国经验。此时,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打压的措施,国内反动势力仍有残留,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严重阻碍了新政权的发展。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且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总结了大量成功经验,新中国向苏联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二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国家积极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2]。要求对注入式等旧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造。1949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3]。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体制都进行效仿和学习,大学教学方法也依照苏联的特点开始改革。为培养新中国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国家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学校邀请大批的苏联专家来中国人民大学进行指导,不仅参与授课、编订教材、培养教师,而且还帮助制定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该时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方法[4],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当时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就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当时学校的教学水平。这一时期还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尖锐地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揭露资产阶级各种理论的反科学性和反动性[5]。
综合而言,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单一性。该时期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出现严重的灌输现象,这可能与照搬苏联经验有关。第二,阶级性。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强调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吸取过去教育中的有用经验。但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