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二十余年,我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门永不完善的艺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像一弯活水,不断地变化,化学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观念,走在学生的前面,准确预测学生的动向,站在教学的最前沿。课程改革了,观念更新了,打造高效课堂不止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答疑是打造高效课堂最直接的方法。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答疑就是解决难题。由此,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打造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保证每一节课都是高效的,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真诚地告诉学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源泉。凡是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人都是敢于发现问题,怀疑一切,批评一切的人。凡是平庸的人,才会没有见解,人云亦云。教师还要从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入手,创设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和实验情境,诱导全体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例如:在化学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节的教学中,从实验3-1入手。分别实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仔细观察再讨论并提问:A组提问,B组答,难住对方者胜。A组提问:放气体快的是什么酸?B组答:盐酸。
B组提问:盐酸放气体为什么快?A组答:盐酸是强电解质。
A组提问:强电解质为什么快?B组答:完全电离。
B组提问:完全电离放气体就一定快吗?A组讨论后一代表回答:盐酸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c(H■)大的是盐酸,所以盐酸放气体快。
A组提问:那种酸放出气体多?B组答:一样多。
B组提问:怎么会一样多呢?说说理由。A组答:因为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无论电离是否完全,所能提供的n(H■)是相等的,所以产生气体相等。
A组提问:难道说与镁条的量无关?B组答讨论后一代表回答:镁条足量就行,等不等都行。
我总结并提问:若等体积、等pH的盐酸、醋酸溶液与足镁条的反应哪种酸放气体快,哪种酸放气体多?大家讨论后争先恐后地抢答。
学生的设疑恰到好处,避免了学生的厌倦困顿,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的巧妙设问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既挖掘了现行教材,又渗透了将要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每一分钟都有收获,每一节课的效率都不低。
其次,要保证每一节课都是高效的,只激发学生质疑还不够,还要启发学生针对任何疑难,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出最后结论。有许多问题,学生提不出来,也把握不好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巧妙设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设疑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心实验,仔细观察,合理推断。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很有必要。
例如:在化学选修五《乙醛》一节的教学中银镜反应的实验学生做得很好。在清理药品仪器时,我又发现两个破旧大试管也被均匀地镀上了一层银。欣喜之余,我举起试管当众请教他们。一个学生说:“这个试管太脏了我给他整整容。先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接着用纯净水冲洗,再用硝酸洗,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如此重复了三次又用蒸馏水洗一次,我觉着干净了才开始做实验。”别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的说:“暖瓶水不开,我又煮了一会才放试管。”还有的说:“氨水我半滴半滴加的。”我,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被他们的兴奋感染了。令一个同学站起来总结说:“试管里先放硝酸银,逐滴加入氨水,边加边振荡,直到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加入乙醛,多加点儿,并混合均匀,把试管放入水浴中。”这个同学一坐下,另一个还没等叫就站起来:“水越开越好!”我又反问:“直接加热不行吗?”马上有同学说:“不行!试管不许动,否则,银就镀不上了。第一次我就没镀上,还出现很多黑色物质。”大部分同学抬起头,表示赞同。教师此时该怎么做呢?继续探究。我赶紧追问:“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银,有人认为是氧化银。并且我发现有一个平时一直跟不上的学生欲言又止。我信任地看着她,示意她回答。不会是氧化银,应该是银。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了,正1价银被还原,化合价降低生成银单质。我投以赞许的眼神,试探着问她:“银单质怎么成黑的了?”“因为生成的是银粉。在粉末状态时,金属的颗粒很小,没有规则晶面,光线入射后不能反射出来,多呈黑色。比如溴化银制成的底片曝光析出的银也成黑色。”她的回答太精彩了,我们不约而同为她鼓掌,喝彩。因為她不单纯是要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而且是在探索,研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自然现象。我反思过去的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得太多,对学生发掘得不够深,对学生理解不够透,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信任。我表扬他们实验课上的激情,欣赏他们观察实验的仔细,鼓励他们刨根问底,追根求源的耐心。此时,教师的责任不是传道授业,而是解惑答疑。我提出新的要求:“敢于随时随地提问,即使结果不准确,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弱点。”
在教师的启发下,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引导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教师的启发要恰到好处,作为主角的学生还是要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即使有些结论不严谨,教师及时纠正也比把结论和盘托出效果要好得多。在质疑和答疑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每一节课高效,一定要有效地抓住四十五分钟的每一分钟,巧妙设疑,调动学生自主设疑,使学生时刻保持兴奋。
教师为了达到课堂高效,还可以打破常规教与学的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让学生适当、适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考查中许多学生对氢气的先通后撤,和酒精灯的前点后灭顺序总是听得明白,答得不对。有个同学走上讲台说,我教他们一招,保证忘不了:“氢气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用学生的思维解答学生的问题,值得一试。
2.课的开始让学生设计,学生可以上讲台带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提问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或者干脆听写近期化学方程式,等等。
3.课的总结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必须前四十分钟高度精神集中,时刻记忆所学化学知识,才能总结好本节课的内容。
要保证每一节课都是高效的,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真诚地告诉学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源泉。凡是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人都是敢于发现问题,怀疑一切,批评一切的人。凡是平庸的人,才会没有见解,人云亦云。教师还要从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入手,创设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和实验情境,诱导全体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例如:在化学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节的教学中,从实验3-1入手。分别实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仔细观察再讨论并提问:A组提问,B组答,难住对方者胜。A组提问:放气体快的是什么酸?B组答:盐酸。
B组提问:盐酸放气体为什么快?A组答:盐酸是强电解质。
A组提问:强电解质为什么快?B组答:完全电离。
B组提问:完全电离放气体就一定快吗?A组讨论后一代表回答:盐酸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c(H■)大的是盐酸,所以盐酸放气体快。
A组提问:那种酸放出气体多?B组答:一样多。
B组提问:怎么会一样多呢?说说理由。A组答:因为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无论电离是否完全,所能提供的n(H■)是相等的,所以产生气体相等。
A组提问:难道说与镁条的量无关?B组答讨论后一代表回答:镁条足量就行,等不等都行。
我总结并提问:若等体积、等pH的盐酸、醋酸溶液与足镁条的反应哪种酸放气体快,哪种酸放气体多?大家讨论后争先恐后地抢答。
学生的设疑恰到好处,避免了学生的厌倦困顿,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的巧妙设问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既挖掘了现行教材,又渗透了将要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每一分钟都有收获,每一节课的效率都不低。
其次,要保证每一节课都是高效的,只激发学生质疑还不够,还要启发学生针对任何疑难,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出最后结论。有许多问题,学生提不出来,也把握不好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巧妙设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设疑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心实验,仔细观察,合理推断。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很有必要。
例如:在化学选修五《乙醛》一节的教学中银镜反应的实验学生做得很好。在清理药品仪器时,我又发现两个破旧大试管也被均匀地镀上了一层银。欣喜之余,我举起试管当众请教他们。一个学生说:“这个试管太脏了我给他整整容。先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接着用纯净水冲洗,再用硝酸洗,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如此重复了三次又用蒸馏水洗一次,我觉着干净了才开始做实验。”别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的说:“暖瓶水不开,我又煮了一会才放试管。”还有的说:“氨水我半滴半滴加的。”我,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被他们的兴奋感染了。令一个同学站起来总结说:“试管里先放硝酸银,逐滴加入氨水,边加边振荡,直到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加入乙醛,多加点儿,并混合均匀,把试管放入水浴中。”这个同学一坐下,另一个还没等叫就站起来:“水越开越好!”我又反问:“直接加热不行吗?”马上有同学说:“不行!试管不许动,否则,银就镀不上了。第一次我就没镀上,还出现很多黑色物质。”大部分同学抬起头,表示赞同。教师此时该怎么做呢?继续探究。我赶紧追问:“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银,有人认为是氧化银。并且我发现有一个平时一直跟不上的学生欲言又止。我信任地看着她,示意她回答。不会是氧化银,应该是银。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了,正1价银被还原,化合价降低生成银单质。我投以赞许的眼神,试探着问她:“银单质怎么成黑的了?”“因为生成的是银粉。在粉末状态时,金属的颗粒很小,没有规则晶面,光线入射后不能反射出来,多呈黑色。比如溴化银制成的底片曝光析出的银也成黑色。”她的回答太精彩了,我们不约而同为她鼓掌,喝彩。因為她不单纯是要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而且是在探索,研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自然现象。我反思过去的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得太多,对学生发掘得不够深,对学生理解不够透,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信任。我表扬他们实验课上的激情,欣赏他们观察实验的仔细,鼓励他们刨根问底,追根求源的耐心。此时,教师的责任不是传道授业,而是解惑答疑。我提出新的要求:“敢于随时随地提问,即使结果不准确,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弱点。”
在教师的启发下,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引导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教师的启发要恰到好处,作为主角的学生还是要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即使有些结论不严谨,教师及时纠正也比把结论和盘托出效果要好得多。在质疑和答疑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每一节课高效,一定要有效地抓住四十五分钟的每一分钟,巧妙设疑,调动学生自主设疑,使学生时刻保持兴奋。
教师为了达到课堂高效,还可以打破常规教与学的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让学生适当、适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考查中许多学生对氢气的先通后撤,和酒精灯的前点后灭顺序总是听得明白,答得不对。有个同学走上讲台说,我教他们一招,保证忘不了:“氢气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用学生的思维解答学生的问题,值得一试。
2.课的开始让学生设计,学生可以上讲台带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提问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或者干脆听写近期化学方程式,等等。
3.课的总结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必须前四十分钟高度精神集中,时刻记忆所学化学知识,才能总结好本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