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有效传播这一理念,使中国话语变为世界话语,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说明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彰显权力的平台。在新时代,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现状
(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其核心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国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界围绕其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构建途径、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阐释,构成相关传播的主要内容。
1.在理论渊源方面,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天下观,以及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原理准则等。如张雷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世界历史理论逻辑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①周宗敏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②
2.在具体内涵方面,除了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进行阐释外,专家学者们试图从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如郝立新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联合体”。③郇庆治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④
3.在实践要求方面,强调民心相通是基础性作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要尊重和发挥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的作用。如王亚军认为,“要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切实发挥其凝聚共识、集中智慧、汇集力量的作用”。⑤刘建飞认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的基础工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规定”。⑥李景治指出,要“充分发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从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起步逐渐展开”。⑦
4.在重要意义方面,认为这一理念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超越了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人类社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描绘了宏伟蓝图。如韩庆祥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西方中心、主客二分、文明冲突、依附发展和赢者通吃的批判和超越,代表着世界发展潮流”。⑧秦亚青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秩序观形成了鲜明对比”。⑨
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和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缺乏具有较强逻辑性、系统性的研究,未能完整勾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结构层次和内在逻辑。另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面解读有余,对其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分析相对不足。中国理论是中国话语的核心构成要素,必须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这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1.传播的方式
在国内,主要以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期刊论文、学术研讨会、主场外交等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媒介以传统媒体为主,对新媒体利用相对较少。2019年8月28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进行检索,显示有5788条结果,期刊类有4104条,博硕士论文类有151条,会议类有75条。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9)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进行检索,有147条相关结果;以其为正文进行检索,有3312条结果。中央和地方媒体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国日报社推出特色传播平台“新时代大讲堂”,宁夏卫视举办访谈类节目《解码一带一路》等。当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有许多相关创意推送和报道,受到年轻受众的广泛欢迎。
在国际上,中国主要以领导人高访外交、主场外交、党刊党报等官方性质的话语主体为主进行传播。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系统阐释“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世界政党对话会,从设立亚投行到筹划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再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相关共同体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陆续译为英、法、俄、阿、西等20多个语种,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经累计发行超过1100多万册。2019年8月,《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文版出版,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英文版和法文版对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的效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回应。2017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写入“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等三份联合国决议。2019年7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批准贝宁、吉布提、卢旺达加入,成员总数达到100个。亚投行支持亚洲国家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9年3月,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成为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七国集团”(G7)成员,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现状
(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其核心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国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界围绕其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构建途径、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阐释,构成相关传播的主要内容。
1.在理论渊源方面,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天下观,以及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原理准则等。如张雷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世界历史理论逻辑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①周宗敏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②
2.在具体内涵方面,除了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进行阐释外,专家学者们试图从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如郝立新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联合体”。③郇庆治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④
3.在实践要求方面,强调民心相通是基础性作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要尊重和发挥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的作用。如王亚军认为,“要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切实发挥其凝聚共识、集中智慧、汇集力量的作用”。⑤刘建飞认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的基础工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规定”。⑥李景治指出,要“充分发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从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起步逐渐展开”。⑦
4.在重要意义方面,认为这一理念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超越了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人类社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描绘了宏伟蓝图。如韩庆祥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西方中心、主客二分、文明冲突、依附发展和赢者通吃的批判和超越,代表着世界发展潮流”。⑧秦亚青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秩序观形成了鲜明对比”。⑨
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和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缺乏具有较强逻辑性、系统性的研究,未能完整勾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结构层次和内在逻辑。另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面解读有余,对其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分析相对不足。中国理论是中国话语的核心构成要素,必须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这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1.传播的方式
在国内,主要以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期刊论文、学术研讨会、主场外交等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媒介以传统媒体为主,对新媒体利用相对较少。2019年8月28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进行检索,显示有5788条结果,期刊类有4104条,博硕士论文类有151条,会议类有75条。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9)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进行检索,有147条相关结果;以其为正文进行检索,有3312条结果。中央和地方媒体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国日报社推出特色传播平台“新时代大讲堂”,宁夏卫视举办访谈类节目《解码一带一路》等。当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有许多相关创意推送和报道,受到年轻受众的广泛欢迎。
在国际上,中国主要以领导人高访外交、主场外交、党刊党报等官方性质的话语主体为主进行传播。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系统阐释“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世界政党对话会,从设立亚投行到筹划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再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相关共同体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陆续译为英、法、俄、阿、西等20多个语种,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经累计发行超过1100多万册。2019年8月,《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文版出版,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英文版和法文版对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的效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回应。2017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写入“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等三份联合国决议。2019年7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批准贝宁、吉布提、卢旺达加入,成员总数达到100个。亚投行支持亚洲国家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9年3月,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成为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七国集团”(G7)成员,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重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