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指导,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因为有人说“作文不是教出来的”,况且“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个案也屡见不鲜。然而环顾四周,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真切地渴望得到语文教师的写作指导。反观我们的指导,似乎还徘徊在方法、技巧、套路的外围,而没有在儿童的心根“生发”、“延展”。很多时候,我们俘获了写作的技术,却遗忘了写作的儿童;我们提高了儿童的写作水准,却忽略了儿童的写作内心。所以,教师之于儿童写作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工艺的层面,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而是要完成对写作心灵的呵护、唤醒和引导。如何把写作指导从孤立的方法、技巧、套路研究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实现儿童写作心灵的智慧引领?“点亮心灯”,不失为一种值得期待的视角,至少可以帮助我们从深处去探寻写作指导真正的要义和内蕴。
一、儿童写作:还缺一盏灯
写作是心灵的馈赠。在叔本华看来:“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儿童写作自然应该是一种直抵心灵的真性表达,因为儿童充满着生命的色彩和活力,洋溢着蓬勃的灵性和精神。然而在当下束缚太多、捆绑太紧、压抑过重的写作生态下,儿童写作往往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无情感涟漪,无思想火花,无个性色彩。一些儿童搜索枯肠而终无所成,勉强写出来的也是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审视现状,我们认为儿童写作还缺一盏灯,一盏情感的、思维的、体验的、智慧的、理想的“心灵之灯”。因为这样一盏心灯尚未点亮,所以儿童的表达难免湮没了灵气,淡化了感受,不见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归根结底,还是一颗丰盈而细腻、聪慧而优雅的心灵的“缺席”。
儿童写作,必须经过生命的蓄积和等待,经过无数次的心灵碰撞,然后才能自如地表达心灵的感受与梦想。写作之路不无艰辛跋涉,唯有心灯的烛照,才能使写作的世界不再闭塞、狭隘和乏味,才能使作品抵达自由而开放的美好彼岸。一种好的写作指导,必将敞亮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辨别,用自己的笔触倾诉。于是,儿童打破了举笔维艰的尴尬,摆脱了行文枯涩的窘境,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煎熬与挣扎,写作真正成为儿童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精神诉求。可以想象:我们将在儿童的作文里,欣喜地读到柔软的情感,精巧的思维,鲜活的体验,丰富的想法,执著的追求……早一天点亮心灯,多点亮几盏心灯,我想对于儿童写作以及儿童心灵的成长都不无裨益。
二、写作的心灯:就这样点亮
如果儿童写作指导只剩下冷冰冰的要求和没有温度的技巧,那将是写作指导的悲哀,自然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担当“点灯”的使命,这也是语文教师作为“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的应有追求。心灯点亮,儿童将站在精神的高地上,感受着写作的温暖,并踮起脚尖仰望写作的星空。
1.点亮情感之灯——让儿童心有所动。乐于动笔
众所皆知,写作需要情感的支持,正所谓“情动而辞发”。点亮情感之灯,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儿童建构“每一次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毕竟,儿童写作是需要付出辛劳的;毕竟,不是每一次写作都能和“有意思”画上等号的。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在《论写作教学》中就叮嘱我们要关注:“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反思我们写作指导的流程,往往是拟定一个题目(命题作文)、圈划一个范围(半命题作文)、提供一个语境(话题作文),在布置任务、明确要求后,便指导选材、构思、交流、修改,唯独没有让儿童理解“为什么写”。即使有,可能也只是为了应查、应试、应赛。如此勉强的理由,又怎能赢得儿童的价值认同,又从何去苛求儿童的真情实感?
比如,苏教版四下的“习作一”安排的是《春游的建议》。教学中,孩子们纷纷质疑:班级没有春游,学校春游的地点也敲定了,那写这篇作文还有什么意义呢?一种消极的写作情绪正在教室蔓延。我认为教材安排这次训练,绝不只是让孩子给班级、给学校提建议,这是对本次写作意义的人为窄化。于是,我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了“春游建议:为谁而写”八个大字,启发大家思考:你还想建议谁到哪里春游?有孩子说给班主任写建议,因为他初来南京,得玩转南京;有孩子想给爸爸妈妈写建议,因为全家还没有一起春游过;有的想起了远方的亲戚朋友,有的想到了雏鹰假日小队……孩子们心有所动,写作的“情感之灯”就这样互相点亮了,并指引着他们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篇章结构的谋划和语言文字的推敲中,有的还给作文配了照片、插图,设计了广告词。
2.点亮思维之灯——让儿童心有所指,易于动笔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牧者,尤其对于写作指导而言,过多、过细、过高的指导都将给儿童写作造成“误导”。但一个好的牧者必须要负责任地把孩子领到一个“水肥草盛”的地方,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滋养。问题是我们通常的写作指导,往往只是把孩子带到水草的边缘,交代下任务,明确下要求,讨论下选材,就让他们自拟题目写作。殊不知,对于儿童来说,写作要求倒不难掌握,写作内容也不难确定,难的是到底要表达什么想法?许多孩子常常因为写作思路的混沌、模糊和不确定而心乱如麻,“虎头蛇尾”的写作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看看时间不够,随便写完应付了事;看看字数不够,再发一通议论凑合……这样的写作状态缺失的正是“思维之灯”的光照,教师要通过深层的叩询和追问,帮助儿童厘清写作的方向和思路,从而降低写作的门槛。
比如指导孩子写作《草房子》的读后感,我发现大家都很快地写下标题《读<草房子>有感》或者《<草房子>读后感》,然后就开始咬笔杆、皱眉头,作冥思苦想状……我让孩子们抬起头来,祝贺他们写出了读后感的副标题,但得等到基本确立正标题的时候才能动笔。接着,我让孩子们用思辨的眼光在心灵深处叩问:如果书中的这群小伙伴来到我们中间,我最喜欢和谁交朋友?如果要评选“感动油麻地人物”,我会推荐谁?从《草房子》中我收获了什么?追问帮助孩子们打通了思维的阻塞,他们兴奋地写下了正标题:《我为杜小康喝彩》、《光头也是一道风景》、《磨难也是一种财富》、《向您致敬:秦大奶奶》、《祝福纸月》、《成长,就在一瞬间》……孩子们的思维就这样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浅显走向深刻。随着“思维之灯”的点亮,孩子们也心有所指,动笔就容易多了。
3.点亮体验之灯——让儿童心有所忆,敏于动笔
英国诗人蒲柏说:“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儿童写作中的体验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独特而鲜明的,这样的体验在儿童写作中弥足珍贵。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能读到如蒲柏所说的“传神的笔调”。正如生活不缺少素材一样,现在的孩子也不缺少体验,每个人都是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书。儿童的经历越来越丰 富,各种活动如观察、实验、游戏、野营、参观、访问等应有尽有。问题是活动过后,体验也随着我们离开的脚步封存在了活动场地的一隅,成为沉睡的记忆。写作指导需要的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去复苏、激活这些“过去式”的体验,并让每一个孩子感知到、感应到、感触到,从而让写作的心灵不再干涸。当然,这种“复苏”和“激活”不能沦为机械、无趣的“拷问”,而要富于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所以,这又足见教师的写作指导功力。
比如在指导《夹弹珠》的游戏作文时,我精心组织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夹弹珠”游戏,他们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个个兴高采烈。为了及时梳理体验,让孩子们不至于游戏时开开心心,一到写作仍旧愁眉苦脸,我在游戏进程中适时定格,调控、点拨、引导孩子即时充分体验,并抓住亲历游戏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借助语言自然表达。围绕游戏,我和孩子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对话:“你夹弹珠时希望筷子上有什么?”“你在夹的时候希望同伴们怎么样?”“此时此刻,你什么心情?”而在游戏结束时,我又把数码相机抓拍到的精彩镜头进行“现场回放”。通过“记者”访谈式的追问,引导孩子及时回顾那时、那人、那情、那景,自然地“掏”出了他们的肺腑之言。一旦儿童养成了这种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体验之灯”将在心灵亮起,记忆也不再沉睡,动笔又怎能不敏捷呢?
4.点亮智慧之灯——让儿童心有所悟,善于动笔
智慧是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优劣的天然分水岭。点亮儿童写作的“智慧之灯”,并非知识的给予和技巧的累积而能一蹴而就的。真正促进儿童智慧生长的其实还在写作的交流、讲评之中,因为儿童写作中的交流、讲评,就是一种促使精神财富高速、高效增值的分享。写作指导要重视在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对话中,实现多种信息的沟通、碰撞、汇聚和融合,从而提升境界或克服偏见,臻至“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简单地说,就是写作指导要提升交流讲评的品质,“萝卜炖萝卜”式的交流只是一种低效的、机械的重复而已。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摸爬滚打”的写作经验,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甘苦体味和儿童分享。“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之灯”的点亮,因为这里有写作经验的共享,有学习视界的融合,有思想灵魂的感召。
执教《把希望进行到底》的作文评讲课,在与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要写作”的话题时,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就需要我们拿起笔,去记录经历,抒发情感,表达想法,倾吐心声。秋日的黄昏,我独自穿梭在省城如潮的人流,感到身心疲惫。在刘欢《从头再来》的歌声里,我写下了《老师,让我们撞击理想》。夜深人静,我在灯下准备《第一次抱母亲》的公开课,忍不住泪流满面。念叨着“儿行千里母担忧”,我写下了《难忘母亲的叹息》。岁末盘点的时候,回想从县城到省城的半年多轨迹,我写下了《转折:从2009开始》……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分钟的真情言说,深深感染和启发了孩子们,随后的交流也因此而“水涨船高”。相信在这样一个自我建构、同伴互构、师生共构的过程中,交流所带来的写作智慧将是“爆炸性”的。
5.点亮理想之灯——让儿童心有所属,勤于动笔
在德国作家海塞看来,“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而智利诗人聂鲁达更是激扬地感慨:“对我来说,写作就像呼吸一样,不呼吸我就活不成,同样,不写作我也活不下去。”作家们对写作的热爱让我们景仰,也让我们思考:如何点亮儿童的“理想之灯”,让他们认真、执著而富有使命感地投入写作,当然也是快乐的。我们不希冀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作家,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习惯和需要,却是我们写作指导的应有之义。在循环往复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实理想是在有意识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强化并稳定下来的。所以,点亮儿童写作的“理想之灯”关键在于经营一个能凝聚人心的“自组织”,让儿童在“团队归属感”的影响下心灵澄明,血液沸腾,孜孜以求。
我在写作指导的班级责任田里发掘了一块“自留地”,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主题接龙”的实验。接龙小组的人员是自由组合的,他们每周以商定的主题轮流写作。我们还招募成立了四支志愿者队伍:“第一编辑室”,每周出版一期上榜作文;“评审委员会”,负责每周上榜作文。月度写作明星、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比等;“策划大本营”,负责组织诸如小作家聚会、团队写作对抗赛等活动;“读者俱乐部”,负责推荐上榜作文,撰写评语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个写作“自组织”的运作卓有成效,孩子们纷纷走在了写作的路上,有的发自内心,有的被活动所吸引,有的是被团队影响……我相信在这种渐进式、滚雪球式的影响下,孩子们的“理想之灯”总有点亮之日。当然,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添柴加油,燃旺儿童心头的写作之火。
三、做点灯的人:且行且思
点亮心灯,当是写作指导的最高境界。怀揣“点灯”的信念,我们教学的心境也无比美好和崇高。为了儿童写作的心路不再迷失和寂寞,为了儿童写作的心怀不再彷徨和无助,为了儿童写作心有所依,让我们不倦地行走——且行且思,相信前行的脚步将日益坚实,追索的目光将愈加长远。
1.点灯的人,别成孤家寡人
一个语文教师的身旁,至少应该站着一个班的孩子,那是写作指导的“主力团”;至少还应该站着一个班的家长,那是写作指导的“后援团”;当然,也少不了校长、同事、儿童文学作家、社会各界人士的友情参与,那是写作指导的“智囊团”。语文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因为这对儿童写作而言,将表现出资源不充分、营养不健全的缺陷。更何况写作的“心灵之灯”,往往在瞬间点亮,谁也不知遭它会由谁点亮,就像我们不能肯定“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一样。
2.点灯的心,记得非诚勿扰
“得人心者得天下。”点亮心灯,这是心灵与心灵的对接和交融,惟有真诚才能达成。表扬因为真诚而植入人心,批评因真诚而润物无声。真诚的写作指导,将处处闪现着智慧,充盈着灵气,涌动着激情,惟有真诚,课堂才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让师生在灵动、开放的“时间流”中,沐浴着人性的光辉,舒展着思想的自由,感受到沟通的快乐,享受到心灵的愉悦。切记:任何一盏心灵之灯的熄灭,都有可能是真诚的“不在场”。
3.点灯的路,让我们慢慢走
点灯的路,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慢慢走,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慢慢走,我们才能欣赏到儿童写作的无边风景。我们不妨把写作指导的节奏慢下来——指导可以回放,慢慢品味;讲评可以叫停,慢慢欣赏。情绪消极的时候,要允许慢慢商量;思维受阻的时候,要允许慢慢梳理;体验单一的时候,要允许慢慢回忆;智慧搁浅的时候,要允许慢慢思考;理想懈怠的时候,要允许慢慢捡拾……总之,让我们耐心等待,静听花开。
心灯敞亮的儿童写作,快乐一如“开心辞典”般自然而然,收获亦似“幸运52”般如影随形,梦想自然会在“星光大道”上载歌载舞。点亮心灯,孩子们从此未来都将过上惬意而自足的写作生活。
责任编辑:王颖
一、儿童写作:还缺一盏灯
写作是心灵的馈赠。在叔本华看来:“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儿童写作自然应该是一种直抵心灵的真性表达,因为儿童充满着生命的色彩和活力,洋溢着蓬勃的灵性和精神。然而在当下束缚太多、捆绑太紧、压抑过重的写作生态下,儿童写作往往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无情感涟漪,无思想火花,无个性色彩。一些儿童搜索枯肠而终无所成,勉强写出来的也是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审视现状,我们认为儿童写作还缺一盏灯,一盏情感的、思维的、体验的、智慧的、理想的“心灵之灯”。因为这样一盏心灯尚未点亮,所以儿童的表达难免湮没了灵气,淡化了感受,不见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归根结底,还是一颗丰盈而细腻、聪慧而优雅的心灵的“缺席”。
儿童写作,必须经过生命的蓄积和等待,经过无数次的心灵碰撞,然后才能自如地表达心灵的感受与梦想。写作之路不无艰辛跋涉,唯有心灯的烛照,才能使写作的世界不再闭塞、狭隘和乏味,才能使作品抵达自由而开放的美好彼岸。一种好的写作指导,必将敞亮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辨别,用自己的笔触倾诉。于是,儿童打破了举笔维艰的尴尬,摆脱了行文枯涩的窘境,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煎熬与挣扎,写作真正成为儿童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精神诉求。可以想象:我们将在儿童的作文里,欣喜地读到柔软的情感,精巧的思维,鲜活的体验,丰富的想法,执著的追求……早一天点亮心灯,多点亮几盏心灯,我想对于儿童写作以及儿童心灵的成长都不无裨益。
二、写作的心灯:就这样点亮
如果儿童写作指导只剩下冷冰冰的要求和没有温度的技巧,那将是写作指导的悲哀,自然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担当“点灯”的使命,这也是语文教师作为“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的应有追求。心灯点亮,儿童将站在精神的高地上,感受着写作的温暖,并踮起脚尖仰望写作的星空。
1.点亮情感之灯——让儿童心有所动。乐于动笔
众所皆知,写作需要情感的支持,正所谓“情动而辞发”。点亮情感之灯,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儿童建构“每一次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毕竟,儿童写作是需要付出辛劳的;毕竟,不是每一次写作都能和“有意思”画上等号的。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在《论写作教学》中就叮嘱我们要关注:“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反思我们写作指导的流程,往往是拟定一个题目(命题作文)、圈划一个范围(半命题作文)、提供一个语境(话题作文),在布置任务、明确要求后,便指导选材、构思、交流、修改,唯独没有让儿童理解“为什么写”。即使有,可能也只是为了应查、应试、应赛。如此勉强的理由,又怎能赢得儿童的价值认同,又从何去苛求儿童的真情实感?
比如,苏教版四下的“习作一”安排的是《春游的建议》。教学中,孩子们纷纷质疑:班级没有春游,学校春游的地点也敲定了,那写这篇作文还有什么意义呢?一种消极的写作情绪正在教室蔓延。我认为教材安排这次训练,绝不只是让孩子给班级、给学校提建议,这是对本次写作意义的人为窄化。于是,我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了“春游建议:为谁而写”八个大字,启发大家思考:你还想建议谁到哪里春游?有孩子说给班主任写建议,因为他初来南京,得玩转南京;有孩子想给爸爸妈妈写建议,因为全家还没有一起春游过;有的想起了远方的亲戚朋友,有的想到了雏鹰假日小队……孩子们心有所动,写作的“情感之灯”就这样互相点亮了,并指引着他们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篇章结构的谋划和语言文字的推敲中,有的还给作文配了照片、插图,设计了广告词。
2.点亮思维之灯——让儿童心有所指,易于动笔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牧者,尤其对于写作指导而言,过多、过细、过高的指导都将给儿童写作造成“误导”。但一个好的牧者必须要负责任地把孩子领到一个“水肥草盛”的地方,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滋养。问题是我们通常的写作指导,往往只是把孩子带到水草的边缘,交代下任务,明确下要求,讨论下选材,就让他们自拟题目写作。殊不知,对于儿童来说,写作要求倒不难掌握,写作内容也不难确定,难的是到底要表达什么想法?许多孩子常常因为写作思路的混沌、模糊和不确定而心乱如麻,“虎头蛇尾”的写作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看看时间不够,随便写完应付了事;看看字数不够,再发一通议论凑合……这样的写作状态缺失的正是“思维之灯”的光照,教师要通过深层的叩询和追问,帮助儿童厘清写作的方向和思路,从而降低写作的门槛。
比如指导孩子写作《草房子》的读后感,我发现大家都很快地写下标题《读<草房子>有感》或者《<草房子>读后感》,然后就开始咬笔杆、皱眉头,作冥思苦想状……我让孩子们抬起头来,祝贺他们写出了读后感的副标题,但得等到基本确立正标题的时候才能动笔。接着,我让孩子们用思辨的眼光在心灵深处叩问:如果书中的这群小伙伴来到我们中间,我最喜欢和谁交朋友?如果要评选“感动油麻地人物”,我会推荐谁?从《草房子》中我收获了什么?追问帮助孩子们打通了思维的阻塞,他们兴奋地写下了正标题:《我为杜小康喝彩》、《光头也是一道风景》、《磨难也是一种财富》、《向您致敬:秦大奶奶》、《祝福纸月》、《成长,就在一瞬间》……孩子们的思维就这样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浅显走向深刻。随着“思维之灯”的点亮,孩子们也心有所指,动笔就容易多了。
3.点亮体验之灯——让儿童心有所忆,敏于动笔
英国诗人蒲柏说:“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儿童写作中的体验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独特而鲜明的,这样的体验在儿童写作中弥足珍贵。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能读到如蒲柏所说的“传神的笔调”。正如生活不缺少素材一样,现在的孩子也不缺少体验,每个人都是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书。儿童的经历越来越丰 富,各种活动如观察、实验、游戏、野营、参观、访问等应有尽有。问题是活动过后,体验也随着我们离开的脚步封存在了活动场地的一隅,成为沉睡的记忆。写作指导需要的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去复苏、激活这些“过去式”的体验,并让每一个孩子感知到、感应到、感触到,从而让写作的心灵不再干涸。当然,这种“复苏”和“激活”不能沦为机械、无趣的“拷问”,而要富于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所以,这又足见教师的写作指导功力。
比如在指导《夹弹珠》的游戏作文时,我精心组织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夹弹珠”游戏,他们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个个兴高采烈。为了及时梳理体验,让孩子们不至于游戏时开开心心,一到写作仍旧愁眉苦脸,我在游戏进程中适时定格,调控、点拨、引导孩子即时充分体验,并抓住亲历游戏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借助语言自然表达。围绕游戏,我和孩子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对话:“你夹弹珠时希望筷子上有什么?”“你在夹的时候希望同伴们怎么样?”“此时此刻,你什么心情?”而在游戏结束时,我又把数码相机抓拍到的精彩镜头进行“现场回放”。通过“记者”访谈式的追问,引导孩子及时回顾那时、那人、那情、那景,自然地“掏”出了他们的肺腑之言。一旦儿童养成了这种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体验之灯”将在心灵亮起,记忆也不再沉睡,动笔又怎能不敏捷呢?
4.点亮智慧之灯——让儿童心有所悟,善于动笔
智慧是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优劣的天然分水岭。点亮儿童写作的“智慧之灯”,并非知识的给予和技巧的累积而能一蹴而就的。真正促进儿童智慧生长的其实还在写作的交流、讲评之中,因为儿童写作中的交流、讲评,就是一种促使精神财富高速、高效增值的分享。写作指导要重视在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对话中,实现多种信息的沟通、碰撞、汇聚和融合,从而提升境界或克服偏见,臻至“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简单地说,就是写作指导要提升交流讲评的品质,“萝卜炖萝卜”式的交流只是一种低效的、机械的重复而已。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摸爬滚打”的写作经验,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甘苦体味和儿童分享。“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之灯”的点亮,因为这里有写作经验的共享,有学习视界的融合,有思想灵魂的感召。
执教《把希望进行到底》的作文评讲课,在与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要写作”的话题时,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就需要我们拿起笔,去记录经历,抒发情感,表达想法,倾吐心声。秋日的黄昏,我独自穿梭在省城如潮的人流,感到身心疲惫。在刘欢《从头再来》的歌声里,我写下了《老师,让我们撞击理想》。夜深人静,我在灯下准备《第一次抱母亲》的公开课,忍不住泪流满面。念叨着“儿行千里母担忧”,我写下了《难忘母亲的叹息》。岁末盘点的时候,回想从县城到省城的半年多轨迹,我写下了《转折:从2009开始》……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分钟的真情言说,深深感染和启发了孩子们,随后的交流也因此而“水涨船高”。相信在这样一个自我建构、同伴互构、师生共构的过程中,交流所带来的写作智慧将是“爆炸性”的。
5.点亮理想之灯——让儿童心有所属,勤于动笔
在德国作家海塞看来,“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而智利诗人聂鲁达更是激扬地感慨:“对我来说,写作就像呼吸一样,不呼吸我就活不成,同样,不写作我也活不下去。”作家们对写作的热爱让我们景仰,也让我们思考:如何点亮儿童的“理想之灯”,让他们认真、执著而富有使命感地投入写作,当然也是快乐的。我们不希冀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作家,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习惯和需要,却是我们写作指导的应有之义。在循环往复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实理想是在有意识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强化并稳定下来的。所以,点亮儿童写作的“理想之灯”关键在于经营一个能凝聚人心的“自组织”,让儿童在“团队归属感”的影响下心灵澄明,血液沸腾,孜孜以求。
我在写作指导的班级责任田里发掘了一块“自留地”,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主题接龙”的实验。接龙小组的人员是自由组合的,他们每周以商定的主题轮流写作。我们还招募成立了四支志愿者队伍:“第一编辑室”,每周出版一期上榜作文;“评审委员会”,负责每周上榜作文。月度写作明星、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比等;“策划大本营”,负责组织诸如小作家聚会、团队写作对抗赛等活动;“读者俱乐部”,负责推荐上榜作文,撰写评语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个写作“自组织”的运作卓有成效,孩子们纷纷走在了写作的路上,有的发自内心,有的被活动所吸引,有的是被团队影响……我相信在这种渐进式、滚雪球式的影响下,孩子们的“理想之灯”总有点亮之日。当然,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添柴加油,燃旺儿童心头的写作之火。
三、做点灯的人:且行且思
点亮心灯,当是写作指导的最高境界。怀揣“点灯”的信念,我们教学的心境也无比美好和崇高。为了儿童写作的心路不再迷失和寂寞,为了儿童写作的心怀不再彷徨和无助,为了儿童写作心有所依,让我们不倦地行走——且行且思,相信前行的脚步将日益坚实,追索的目光将愈加长远。
1.点灯的人,别成孤家寡人
一个语文教师的身旁,至少应该站着一个班的孩子,那是写作指导的“主力团”;至少还应该站着一个班的家长,那是写作指导的“后援团”;当然,也少不了校长、同事、儿童文学作家、社会各界人士的友情参与,那是写作指导的“智囊团”。语文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因为这对儿童写作而言,将表现出资源不充分、营养不健全的缺陷。更何况写作的“心灵之灯”,往往在瞬间点亮,谁也不知遭它会由谁点亮,就像我们不能肯定“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一样。
2.点灯的心,记得非诚勿扰
“得人心者得天下。”点亮心灯,这是心灵与心灵的对接和交融,惟有真诚才能达成。表扬因为真诚而植入人心,批评因真诚而润物无声。真诚的写作指导,将处处闪现着智慧,充盈着灵气,涌动着激情,惟有真诚,课堂才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让师生在灵动、开放的“时间流”中,沐浴着人性的光辉,舒展着思想的自由,感受到沟通的快乐,享受到心灵的愉悦。切记:任何一盏心灵之灯的熄灭,都有可能是真诚的“不在场”。
3.点灯的路,让我们慢慢走
点灯的路,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慢慢走,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慢慢走,我们才能欣赏到儿童写作的无边风景。我们不妨把写作指导的节奏慢下来——指导可以回放,慢慢品味;讲评可以叫停,慢慢欣赏。情绪消极的时候,要允许慢慢商量;思维受阻的时候,要允许慢慢梳理;体验单一的时候,要允许慢慢回忆;智慧搁浅的时候,要允许慢慢思考;理想懈怠的时候,要允许慢慢捡拾……总之,让我们耐心等待,静听花开。
心灯敞亮的儿童写作,快乐一如“开心辞典”般自然而然,收获亦似“幸运52”般如影随形,梦想自然会在“星光大道”上载歌载舞。点亮心灯,孩子们从此未来都将过上惬意而自足的写作生活。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