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请关注文本中的“丑小鸭”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夸张地说,大凡国人都读过这句话,但能细说一二者又有几何?而叶圣陶老先生却说得通灵剔透。
  以下援引叶老关于《〈孔乙己〉中的一句话》的几点论述:
  其一:这句话从平叙转到直叙,插入前面所提出的那句话,一方面把以前的平叙总结一下,一方面又给前后两部分划分一道明显的界限。
  其二:作者写“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当然不是为了“使人快活”,引人“笑几声”,而是蕴藏着深刻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这里的同情不仅仅是指孔乙己,还应有伙计以及像他们这样过着寂寞生活而要自找“乐子”的人。
  其三:“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再次验证了孔乙己的存在与不存在,对别人都是毫无关系的。别人从孔乙己处得到的快活,不过是偶尔的兴趣,掌柜几次记起,都只为孔乙己在他的粉板上挂了帐。
  ……
  “一句话单调明白,当然没什么讲头,殊不知如果把那句话轻易滑过,就会毫无所得。”观照我们的教学实践,对教材中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知识点”,一道情感的印迹,乃至看似与中心不相关的一段内容,何止是“滑过”,往往被视若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爱理不理。
  案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二课《三亚落日》第一段:“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完了,你认为这一段写什么?
  生:是写“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师:说得真好。再读读这段,看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继续读书)
  生:这句话是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文中哪儿是写“落日真有诗意”的呢?
  生:文中第3、4自然段。
  (下面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
  片段二:
  师: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师:你能读一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吗?
  生:读这句,重音强调“诗意”。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篇课文很美,像画一样。
  生:我想补充,我认为强调“诗意”是因为这篇文章如诗歌一般美,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还有哪位同学对这句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重音在“三亚”一词,因为这个“诗意”只有在三亚才能体现。
  生:重音在“落日”一词,因为这个“诗意”强调的是看落日。
  师:及时板书。在三亚
         看落日
         真有诗意
  师:(过渡)看落日有诗意,那么看日出呢?
  生:“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生:看落日比看日出有诗意,最起码是和看日出一样有诗意。
  生:(提出反对)我认为看落日比看日出有诗意。因为老师说过,理解句子应联系上下文,这分句前面还有一句话“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而“美妙绝伦”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相比的,美到了极点”,所以落日比日出更美。
  (接下来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进而展开了一次简短但却异常精彩的辩论会。)
  思考:
  文本的语言似天上的云彩,哪一句话都可以出彩,只不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使“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教学意识和能力。片段一和片段二中哪一位教师更有教学意识和能力,是显而易见的,片段一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好“教学参考书”,完成“中心句”教学,忽略了自己的教学能动。片段二的教师则充分尝试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思想,根据教学现场的生成,灵活机动、创造性地把全文的中心句一分为三,一目了然地点明下文的三段内容的叙述层次。更高明的是教者并未就此“搁笔”,而是顺势再诱发:“看落日有诗意,那么看日出呢?”这一极具思辩的论题一出,真可谓涟漪阵阵。虽是一句话,但却引出那么多“话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研读了“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这一常规教学不易发觉的教学亮点。至此谁还能说“单调明白的一句话”“没什么讲头”呢?
  “单调明白的一句话”能演绎得如此精彩,何况文章的几段话呢?有这样一则案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六课《二泉映月》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二泉映月——)
  首先请听一听这首著名的乐曲。《二泉映月》
  师:听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1:乐曲很伤感、凄凉。
  生2:音乐是低沉的,让人想到了阿炳坎坷的人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欣赏了这首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请认真地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具体写这首乐曲的内容的?(学生自由读书)
  生1:是文章的第5自然段。
  生2:文章的第4段、第6段也是写《二泉映月》的内容的。
  师:(迫不及待地)好,咱们今天就来学习第5段,看作者是如何写的?可以吗?
  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投影出示:找出阿炳演奏乐曲时的动作,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片段二: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二泉映月)
  (学生读课题。)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
  生2:我知道创作这首曲子的作者是阿炳,他的一生是坎坷的。
  师:那么你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想让我们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还是感受阿炳坎坷的人生的呢?请再读课文。
  生1:课文主要是让我们感受阿炳坎坷的人生的。
  生2:课文两个目的都有。
  生3:课文主要的写作目的是让我们既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又让我们感受他创作曲子的艰辛历程。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全面、准确。其实《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反映的内容就是阿炳坎坷人生的写照,了解了阿炳就了解了《二泉映月》,两者是不矛盾的。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写阿炳的坎坷人生的?(生再次读课文)
  生1:第2段、第3段。
  生2:第4段也是。
  师:请认真读课文1、2、3、4段,然后写一段关于阿炳坎坷人生的介绍文字,还可以把自己知道的关于阿炳的资料写进去,也可以充分发挥想像,看哪位写得最好,最快,最感人。(学生仔细读书、思考、创作)
  思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文本的高潮不一定就比前面的铺陈精彩,更不一定是教学最出彩的地方。片段一的教师采用直奔中心的教法——听《二泉映月》音乐,学《二泉映月》课文。亦即抓住教学的难点不放,但实际效果是很差的,因为这种教法设计的初衷忘却了它所施教的对象:其一,学生是音乐基础较差,也可以说是音乐鉴赏和理解能力很低的小学生。其二,《二泉映月》是一首建立在特定人文背景上的特殊的艺术类课文。而片段二的设计则充分考虑到学生、教材的特点,特别是教材的特点:课文的2、3、4段叙述方法是转述——没有现场感;语言也是极其平淡的——没有生动形象的动态感,它真的就像极具喜剧色彩的“丑小鸭”,在它变成“白天鹅”之前是被人忽略的,让人“藐视”的,甚至是“鄙视”的。一言以蔽之,这部分内容是“没什么讲头”。但这部分内容却是真实的、感人的,真正地叙述了阿炳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惨遇时世变迁的成年的坎坷人生。两次中秋夜的哀叹,跨越时空,吟咏主人公凄凉悲苦但却不失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之情。所以说,这段内容是全文的铺垫,对更好地理解教材,感悟乐曲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它又应该是大有“讲头”的,是理解“丑小鸭”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孙海燕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吴冬冬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吴老师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形如流水的教学过程和不露痕迹的教学处理,让人听后回味无穷,感受到数学课堂无痕教学的美。在回味吴老师精彩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本节课的精彩缘于对教材中文本的巧妙解读,把静态的文本知识解读成动态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立几何模型、建构知识体系等,学生学得轻松、清楚、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 精彩缘于静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语浅情深、言近旨远、意境优美,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熏陶情感、陶冶心灵、涵养精神的绝佳素材。最近,笔者听了十余节古诗词教学公开课,无疑老师们的教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一、 忽视学段目标,随意拔高学习要求  2011版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目标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与思路。我也不例外,我的治班法则是听证。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 制度听证——让制度也充满迷人风采  学校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人,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成绩差别很大,学习方法、习惯、爱好、特长也是各不相同,差异明显。所以我们多数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会立马制定出一些班级制度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言全面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刻骨铭心的历史遭遇,是一篇聚合了强烈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好教材。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竞赛并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执教的课例,通过与本校的教研组共同磨砺,
一、我校校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当前,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学习技能训练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导致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其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二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作,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其三是重知识传授,轻
提问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观,又具有与学科具体内容相结合的操作性,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法虽然也大受欢迎,被广泛运用,但笔者发现它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设计类型单一,或只集中在某一个阅读层面上运用;或提的问题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如果排除对教师个体因素的考虑,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技巧的具体表现,那么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更关注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在建构期待处拓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
班主任能否把班级管理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执行力。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呢?下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招:从简单的、小的事情做起  什么样的事情,学生最容易做到?答案很简单:简单的、小的事情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都能做到的。同样道理,班级管理的理想做法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因为只有放低要求,才能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得到,都能达到“合格”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对古典诗词这种特殊文化载体的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仅满足于学生会背、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较浅的层次。那么如何利用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情不自禁走向传统、走进经典,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生长点。当人们面对未知世界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原始动力和兴趣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追问与反思,让他们在质疑、解惑,再质疑、再解惑的过程中,逼近数学的本质,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智慧得到生长。  “认识比”是节概念教学课,在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北师大版的教材中,都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