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存在问题及其一体化构建的建议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k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持续14年,是学校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其缺乏系统性,多年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也未能有效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体育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可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从整体上规划设计体育课程,助力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提升,整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精准评价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目前的现状
  1.课程年限长,但学习效果欠佳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体育作为必修课长达14年,合计1404学时,从年限和学时数都不难看出,体育这门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让学生熟练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的目标,体育学科包含众多运动项目,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课时数往往不够,即便是高中的模块教学,一个模块18学时,去除考核、节假日、体质健康测试、特殊天气等耽误的学时,实际总体学时也并不充足。最终结果是,学生学了运动项目中的一些动作技术,而难以学完某一项运动的完整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运动的个性化需求,也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进行比赛。
  2.体育教师教得多,但学生会得少
  一个学期一般要教学多个运动项目,一些运动项目往往教几个动作后就会组织考试,然后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教学。这很可能导致体育教师教了多个运动项目,但却是碎片式甚至重复的教学;且同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在年级和学段上往往缺乏有效衔接,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参与体育活动的运动能力,而仅仅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教学就会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教师教了不少动作,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3.为体质测试,测什么学什么
  自2002年开始,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体质测试是每年学校体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通过对全国数据的总体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体质测试结果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优、奖惩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学校体育工作中出现了“为体测而体育”的现象,甚至一些学校会耗时几个月“备战”,测试什么内容,体育课就练习什么内容,大量缩减了非测试运动项目的教学时间。
  4.为中考体育,考什么练什么
  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中考体育的项目有立定跳远、800m跑(女)、1000m跑(男)、仰卧起坐或推铅球(女)、引体向上或推鉛球(男)[2]。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近年来各地中考体育增设了更多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分值也有所增加。但在“应试教育”心理的驱动下,尽管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都重视了起来,但却出现了“应试化”现象,学生只练习考试科目[3],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由为分数练习取代了为运动而学习。
  二、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1.体育课程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
  学校开设的课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有各阶段的教材。语文、数学等学科,各学段和年级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严谨的递进关系,但就体育学科来讲,课程设置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却往往存在重复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够系统,教学内容逻辑性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完整地掌握一项运动。
  2.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相对薄弱
  要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首先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专项教学能力。2012年上海率先开展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4]。据上海市教委的调查资料显示:只有33.6%的教师表示对专项比较熟悉,40.0%的教师表示对专项化教学的开展比较吃力,教师专项不对口占了近24%[5][6]。相对于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3.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尚不能满足专项化教学需要
  体育运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7],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专门的场地和器材,对于一所普通学校而言,即便是最常见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啦啦操、游泳等,也很难做到所有的场地和器材都齐备。各运动项目都在“万能”的操场上来上课,器材也满足不了生均需求的情况下,无疑难有好的教学效果[8]。
  4.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
  当前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教育质量监测较偏重于体质测评,尚未对专项运动技能进行评价;内容大都集中技术动作的测试,尚不能评判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中考体育的评价一方面是注重了身体素质测试,另一方面也是在测评专项的技术动作,均未能从整体上考核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某项运动相关运动能力;体育课评优活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形式化、表演课现象,甚至有些已获奖的评优课难以对常态课形成引领与借鉴,说明上课教师、指导教师对评优课的质量评定标准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甚至评价标准本身也可能存在偏差等。因此,体育课程实施,尤其是要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完善而精准的评价体系十分关键。一体化体育课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注重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标准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衡量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段及年级之间的衔接性教学。
  三、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建设建议
  2018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召开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研讨会,启动了德、体、美、音四个学科的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这将有效破解体育课程长期存在的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1.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特点分析
  坚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方向: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递进的、有效的、符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教育教学体系[9]。一体化体育课程就是要建设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和形式联合的系统化体育课程[10]。这就意味着体育课程教学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一体化体育课程将14年的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起来,完整构思,实现大中小体育课程有效衔接,使教学逻辑清晰、学习层次递进,体育课程将成为促进学生体能、技能共同发展的科学体系。
  2.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开展形式
  一体化体育课程将通过4个方面推进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确定运动项目、确保学习时间、实施有效教法、满足教学条件。具体而言:一是学校所开设的运动项目受师资因素影响最大,因此,需因校制宜,依托教师所擅长的运动项目,开设运动项目的课程,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项化教学能力。二是运动项目的学习时间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初中、高中、大学均从一年级开始,建议进行选项走班教学,基于学生所选运动项目,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使学习具有连贯性,确保学时充足。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对同一种运动项目的学习,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四是在教学条件方面,宜集中优势资源,侧重学校重点开设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和器材购置。
  3.一体化体育课程的评价分析
  一体化体育课程背景下,对于必修选学的运动项目,应建立结构化的内容体系,开展选项走班教学,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教与学更具针对性和选择性。如,针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聚焦专项教学能力(示范能力、讲解能力、组织能力等);针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应从一个运动项目完整的教学计划,来评判其中某一节课的教学是否精准有效;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看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形成了应用能力。一体化体育课程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综合培养,在重视体能发展的同时,使运动技能考评变得科学、合理、有效。
  综上所述,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将有利于体育学科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体育教师“回归”专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且个性化成长;有利于学校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整合师资、场地,确保学习时间,针对性地发展体能,系统化地开展运动项目教学,使体育教学不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效消除盲目地教、盲目地学等问题。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将使体育教师的教学逻辑清晰、学生的学习层次递进,促进学生体能、技能共同发展,并在积极参加运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不断拼搏的体育精神,更好地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网.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EB/OL].http://www.csh.edu.cn/wtzx/bz/20141226/2c909e854a80abab014a8428886c0002.html,2008-04-14.
  [2]刘英杰,毛振明,卢青.关于相关人群对“中考体育”的认识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9-16.
  [3]张钰.体育中考对成都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43-44.
  [4]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6,23(1):121-126.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试点学校“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运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EB/OL].(2013-10-11)[2016-03-02].http://www.shmec.gov.cn/web/wsbs/webwork_article.php?article_id=69773.
  [6]荣俊杰,阎智力.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问题及其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2):231-235.
  [7]毛振明,杨帆.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一) 问题根源:運动技能“教什么”和“教多少”上的迷茫[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5-27.
  [8]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5-10.
  [9]毛振明.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8(9):31.
  [10]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12):51-5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VFA180003-12) 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中,案例表述的风格与形式的多样性给筛选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案例题目设计隐含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研究意向。何为题?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意思是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也可以说是案例中最醒目的标志。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亦即透过题目这双文章的“眼睛”,要能看到文章的灵魂。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掌握体育教育教学案例(以下简
对于青少年群体以及6岁至10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参与运动的根本目的并不一定是赢得比赛的胜利,而是通过体育活动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尊重裁判员和对方运动员,并且通过努力做出最好的运动表现,更重要的是,不论运动水平如何,都能体会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青少年时期学生希望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在跑跑跳跳中接触新鲜的事物(学习)。“三人篮球”运动能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求:场地面积较全场的“五人篮球”小,参赛
2019年7月,笔者收到《中国教育学会关于第三批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正巧,笔者的“吴晓丽体育名师工作室”需要用课题引领工作室发展。可是,笔者以往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如何才能成为体育科研的“行家里手”呢?向书本学习是一条可行之路。  于是笔者选读了徐世贵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了解了科研基础理论,知晓了科研过程,明白了科研方法,懂得了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泛读了拉尔
一、沟通前用心准备  案例描述:双胞胎小罗兄弟俩身体素质好,学习也比较优秀,体育教师A选他俩进入校篮球队训练,可是他俩常常迟到、早退。体育教师通过了解,发现问题出在家长方面:家长希望他俩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不支持孩子去训练,怕耽误学习。A老师决定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请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篮球训练。怎样沟通呢?同事给他支招:1.夸孩子。从学习、纪律、习惯、品德等方面(最好從班主任和课任教师那里全面了解)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跑步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动作,在幼儿发展期十分重要。笔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角色扮演增强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以“小鸡角色扮演”为主线贯穿整个体育游戏,在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相关身体素质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超越自我。  游戏一:小鸡找食  游戏目标:1.能够向前快速奔跑25m,锻炼下肢力量,提升自身协调能力;2.能够积极参与
在篮球训练中,高强度的技战术训练以及对抗往往让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处于疲劳状态,针对性的放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笔者“因地制宜”地利用篮球进行肌肉放松,减轻关节的压力,可以有效加速校队球员在篮球训练后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放松腓肠肌  放松目的:缓解小腿肌肉疲劳,避免拉伤。  放松方法:学生坐于垫上,双手撑于臀部后侧,右腿屈膝大约成60°,右脚踩于地面,将球置于左腿腓肠肌处(图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健康第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能胜任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使命担当,促进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必备素质与能力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以德修身,涵养体育教师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家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志……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几乎有一半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读过课程标准,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概念、内涵、意义、框架。”[1]为什么一线教师不读课程标准?是不愿读、不屑读的态度问题,还是读不懂、读了也用不好的能力问题?浙江省在破解该类难
一、案例背景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小学1~6年级的1分钟跳绳为高优指标,学生成绩超过单项评分100分后,以超过的次数所对应的分数进行加分,如:小学六年级1分钟跳绳满分标准为男生157次、女生166次,满分后每多跳2次加1分,最高可加20分。并且,学生体测的学年总分也被很多学校视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因此,加分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练动机,让
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学校师生在南京市玄武区小学生冬锻比赛集体3分钟“1~4人变换”8字穿梭跳長绳项目中,以零失误328个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纪录。该项目不但考验学生跳长绳的技术以及不同人数之间的变换配合,还考验师生之间团结合作的信心与决心。通过日常的训练,笔者和同事们不断实践,优化训练方法,初步取得成效。  一、项目介绍  集体3分钟“1~4人变换”8字穿梭跳长绳项目的参赛选手为男女生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