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编辑部:教师的日常工作都是比较繁忙的。有目共睹的是,您在教研方面做出出色成绩的同时,还担任了一校之长,且做得游刃有余。请问,您是如何实现这种平衡的呢?
王笑梅:校长和名师,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一度我也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校长的角色又要求我全力以赴、主持大局。就这样,每天疲惫地奔走在学术与行政之间,常常感到分身乏术。但是后来,随着对具体工作的熟悉,我发现,教学与管理并非绝对对立的两件事,处理得当,也可以相辅相成。
首先,学术可以支援行政。一方面,学术权威可以强化行政权威,名人效应可以转化为名校效应。校长本身的学术权威会产生一种晕轮效应,使大家将对校长的学术崇拜扩大到对校长管理工作的信任与理解。校长本身的学术能力和知名度就是学校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学校在一个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学术文化同样可以引领校园文化。从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出发,我提出了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美好愿景,“校长——做学校的首席学习官,领导班子——做学习的先行者,教师——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习惯”。我利用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优势组织开展活动,如举行“江海诗情:全国名师走进通州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将知名语文特级教师请到通州,让全校教师不出校门也能观摩全国一流的课堂教学;又如,将《江苏教育》编辑部独家策划的“校长论坛”现场“搬”到我们学校,邀请来自全省18所知名中小学的校长参加主题讨论……
反过来,行政也可以保障学术。我们出台了多项制度,通过行政力量对课程研究活动的时间、人员、经费等多方面给予保障。我在从事课程研究时,也会兼顾行政管理。一方面,我会将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行政管理传播到教师当中去,另一方面,我也会将行政管理中经历的一些与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相关的事件迁移到学术中来,带领教师们对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展开深度研究。
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开始,受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观点的启发,我把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尝试引入管理工作中,提出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管理理想。通过几年的探索,“生命化校园”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到德育工作、学生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学科教学等多个领域,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随后,在“生命化校园”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生命语文”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上进一步落实“生命化校园”的理念。
同样,校长的角色更让我体会到了“山花烂漫含笑枝头”的幸福。语文教学只是我个人的专业、个人的志趣,但是校长这个角色可以使我将个人的教育理想同集体融合在一起,我的“生命语文”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既促成了团队的进步,也促成了我个人教学艺术的不断成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在大家取得成就时,我内心的幸福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刊编辑部:我们很欣赏您的管理哲学:“做教师成长路上的校长”。是否可以谈谈您是如何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
王笑梅:我提出了“管理若水”的治校理念,倡导学校管理应该像水一样包容生命,滋润生命,涤荡生命。“做教师成长路上的校长”要求校长做到“以学习拓展教师的生命视野,以实践充实教师的生命体验,以反思提炼教师的生命智慧,以成功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
我提出教师不仅要当“名师”,还要当“民师”,更要当“明师”。擁有荣誉称号、各种头衔的“名师”,要把自己的光环照在孩子身上,要服务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孩子喜欢、家长信赖、同行认可、校长放心的“民师”。同时,“名师”更要成为通晓教育规律、知晓儿童身心发展节律的“明师”,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孩子的需求,促进孩子的发展,守护孩子的童心。教师要练“术”,更要修“心”。“术”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心”指的是师德修养。教师修“心”,首先是修炼“善心”,修炼对生活、对世界的欣赏和热爱;其次是修炼“文心”,读“功利”的书籍以解决困惑,读“无用”的书籍以形成积淀,用“读书”来充实心灵、丰富人生;第三是修炼“童心”,像孩子一样去感受,像孩子一样去思考。
“人人发展,发展人人”是我们学校的教师评价坐标。在我心中,每一个教师都是具体的、鲜活的、无法替代的个体,都应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我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成长差异,引导每一个教师找到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第一”,做学校的“第一”,最终成为学校的“唯一”。引领教师从“小工作”的狭隘走入“大事业”的广博,去发现,去创造。给教师“多一分自由,多一分收获”“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期待”,强调“展示成就”与“改进激励”整合的评价功能,突出“综合素质”与“个体差异”统一的评价内容,实行“自我评价”与“协同评价”共生的评价手段,唤醒教师沉睡的能量,激发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需求,让每一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
合作文化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柱。教师集体参与,才能形成一种研究氛围,只有这样的共同体,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我校施行名师领衔制、异班连体制、异质合作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将他们合理地分散到各办公室,以一带十,激活办公室的学习氛围。备课、上课、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全程协作,互补共生……以一个学科带动多个学科,以一堂课带动一群教师,以一个赛事成就一批教师。为此,学校成立了多个团队,如“探航论文写作智囊团”“课堂竞赛工作坊”“童年写真校本教材编写组”“课堂模式研修中心”“课堂诊断协进会”“七彩校园活动创意群”等。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我校连续7届获优秀团队奖;应《江苏教育》编辑部之邀,由我组织大家撰写的一组专题论文,发表于《江苏教育》,随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学》全文转载……
以个人的学术发展带动教师群体共生同长,从“学术个体”到构建“学术圈”到形成“学术场”,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着教育人独有的幸福与美好。
本刊编辑部:“王笑梅工作室”成立5年来,连续3届走出了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这是非常难得的。你们有什么秘诀吗?
王笑梅:校长和名师,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一度我也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校长的角色又要求我全力以赴、主持大局。就这样,每天疲惫地奔走在学术与行政之间,常常感到分身乏术。但是后来,随着对具体工作的熟悉,我发现,教学与管理并非绝对对立的两件事,处理得当,也可以相辅相成。
首先,学术可以支援行政。一方面,学术权威可以强化行政权威,名人效应可以转化为名校效应。校长本身的学术权威会产生一种晕轮效应,使大家将对校长的学术崇拜扩大到对校长管理工作的信任与理解。校长本身的学术能力和知名度就是学校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学校在一个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学术文化同样可以引领校园文化。从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出发,我提出了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美好愿景,“校长——做学校的首席学习官,领导班子——做学习的先行者,教师——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习惯”。我利用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优势组织开展活动,如举行“江海诗情:全国名师走进通州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将知名语文特级教师请到通州,让全校教师不出校门也能观摩全国一流的课堂教学;又如,将《江苏教育》编辑部独家策划的“校长论坛”现场“搬”到我们学校,邀请来自全省18所知名中小学的校长参加主题讨论……
反过来,行政也可以保障学术。我们出台了多项制度,通过行政力量对课程研究活动的时间、人员、经费等多方面给予保障。我在从事课程研究时,也会兼顾行政管理。一方面,我会将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行政管理传播到教师当中去,另一方面,我也会将行政管理中经历的一些与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相关的事件迁移到学术中来,带领教师们对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展开深度研究。
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开始,受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观点的启发,我把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尝试引入管理工作中,提出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管理理想。通过几年的探索,“生命化校园”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到德育工作、学生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学科教学等多个领域,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随后,在“生命化校园”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生命语文”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上进一步落实“生命化校园”的理念。
同样,校长的角色更让我体会到了“山花烂漫含笑枝头”的幸福。语文教学只是我个人的专业、个人的志趣,但是校长这个角色可以使我将个人的教育理想同集体融合在一起,我的“生命语文”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既促成了团队的进步,也促成了我个人教学艺术的不断成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在大家取得成就时,我内心的幸福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刊编辑部:我们很欣赏您的管理哲学:“做教师成长路上的校长”。是否可以谈谈您是如何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
王笑梅:我提出了“管理若水”的治校理念,倡导学校管理应该像水一样包容生命,滋润生命,涤荡生命。“做教师成长路上的校长”要求校长做到“以学习拓展教师的生命视野,以实践充实教师的生命体验,以反思提炼教师的生命智慧,以成功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
我提出教师不仅要当“名师”,还要当“民师”,更要当“明师”。擁有荣誉称号、各种头衔的“名师”,要把自己的光环照在孩子身上,要服务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孩子喜欢、家长信赖、同行认可、校长放心的“民师”。同时,“名师”更要成为通晓教育规律、知晓儿童身心发展节律的“明师”,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孩子的需求,促进孩子的发展,守护孩子的童心。教师要练“术”,更要修“心”。“术”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心”指的是师德修养。教师修“心”,首先是修炼“善心”,修炼对生活、对世界的欣赏和热爱;其次是修炼“文心”,读“功利”的书籍以解决困惑,读“无用”的书籍以形成积淀,用“读书”来充实心灵、丰富人生;第三是修炼“童心”,像孩子一样去感受,像孩子一样去思考。
“人人发展,发展人人”是我们学校的教师评价坐标。在我心中,每一个教师都是具体的、鲜活的、无法替代的个体,都应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我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成长差异,引导每一个教师找到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第一”,做学校的“第一”,最终成为学校的“唯一”。引领教师从“小工作”的狭隘走入“大事业”的广博,去发现,去创造。给教师“多一分自由,多一分收获”“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期待”,强调“展示成就”与“改进激励”整合的评价功能,突出“综合素质”与“个体差异”统一的评价内容,实行“自我评价”与“协同评价”共生的评价手段,唤醒教师沉睡的能量,激发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需求,让每一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
合作文化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柱。教师集体参与,才能形成一种研究氛围,只有这样的共同体,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我校施行名师领衔制、异班连体制、异质合作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将他们合理地分散到各办公室,以一带十,激活办公室的学习氛围。备课、上课、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全程协作,互补共生……以一个学科带动多个学科,以一堂课带动一群教师,以一个赛事成就一批教师。为此,学校成立了多个团队,如“探航论文写作智囊团”“课堂竞赛工作坊”“童年写真校本教材编写组”“课堂模式研修中心”“课堂诊断协进会”“七彩校园活动创意群”等。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我校连续7届获优秀团队奖;应《江苏教育》编辑部之邀,由我组织大家撰写的一组专题论文,发表于《江苏教育》,随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学》全文转载……
以个人的学术发展带动教师群体共生同长,从“学术个体”到构建“学术圈”到形成“学术场”,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着教育人独有的幸福与美好。
本刊编辑部:“王笑梅工作室”成立5年来,连续3届走出了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这是非常难得的。你们有什么秘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