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却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比如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是否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思考
阅读是一项重要技巧。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学科的基础和前提。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但影响到本学科的学习,甚至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其他学科的教师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升入和推广,对小学生语言运用水平、文字表达能力及其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小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涨,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没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旨在交流学习,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丰富学生的读物。例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后,知道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意犹未尽,于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生们十分乐意,阅读兴趣很高。第二,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充实学生的阅读量意义重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段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才能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
二、设疑提问,诱发学生阅读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建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寻求刺激等性格特点,通过巧设悬疑、设疑提问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设疑提问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强化逻辑思维运转。引导小学生思考性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开动脑经,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但是在在设疑提问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说,提问具有趣味性,以新颖、独到的问题撩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很自然的引出阅读教学的课题,进而取得良好教学开端。趣味性的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好的将课题延生、扩展,进一步的加强教学内容。
三、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是“乱读”,吸收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谈不上阅读后的感悟,与作者也不可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高效阅读的重要保证,也是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应当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学生应当通读、多读文章,对文章的大概意思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古人就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的读懂一篇文章的意义,就一定要多遍的进行阅读,要确保学生通读、熟读文章的前提下才展开教学活动。对于阅读,还应当是具有感情的朗读,深层次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比如,学生应当带着疑问、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成效。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保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摘抄精美语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文章精美语句的摘抄,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进一步的体会到精美语句的意蕴,锤炼语言思维能力。有助于扩大小学生词汇积累,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达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阅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传统的读书经验说明边读边想与圈画批注可以互相促进。第二,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周边事物的干扰,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进而让下学生能够心绪平静的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需要一朝一夕的努力训练引发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大对小学日常阅读行为的监督,对积极阅读的学生还应当给予一定表彰和鼓励,发挥阅读榜样带头作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提高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就学生的美好人生。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思考
阅读是一项重要技巧。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学科的基础和前提。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但影响到本学科的学习,甚至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其他学科的教师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升入和推广,对小学生语言运用水平、文字表达能力及其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小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涨,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没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旨在交流学习,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丰富学生的读物。例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后,知道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意犹未尽,于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生们十分乐意,阅读兴趣很高。第二,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充实学生的阅读量意义重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段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才能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
二、设疑提问,诱发学生阅读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建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寻求刺激等性格特点,通过巧设悬疑、设疑提问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设疑提问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强化逻辑思维运转。引导小学生思考性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开动脑经,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但是在在设疑提问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说,提问具有趣味性,以新颖、独到的问题撩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很自然的引出阅读教学的课题,进而取得良好教学开端。趣味性的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好的将课题延生、扩展,进一步的加强教学内容。
三、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是“乱读”,吸收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谈不上阅读后的感悟,与作者也不可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高效阅读的重要保证,也是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应当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学生应当通读、多读文章,对文章的大概意思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古人就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的读懂一篇文章的意义,就一定要多遍的进行阅读,要确保学生通读、熟读文章的前提下才展开教学活动。对于阅读,还应当是具有感情的朗读,深层次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比如,学生应当带着疑问、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成效。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保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摘抄精美语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文章精美语句的摘抄,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进一步的体会到精美语句的意蕴,锤炼语言思维能力。有助于扩大小学生词汇积累,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达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阅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传统的读书经验说明边读边想与圈画批注可以互相促进。第二,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周边事物的干扰,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进而让下学生能够心绪平静的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需要一朝一夕的努力训练引发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大对小学日常阅读行为的监督,对积极阅读的学生还应当给予一定表彰和鼓励,发挥阅读榜样带头作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提高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就学生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