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SNS应用态度对学习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SNS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性网络信息服务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社会交往和学习的平台。大学生SNS应用的态度是影响其学习绩效的重要中介,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应用SNS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皆表现积极,大学生对SNS的主观态度与其应用SNS的学习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应用SNS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都表现出一定统计变量的差异。激励教师拓展教育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SNS应用氛围,创造良好的SNS应用的技术环境等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SNS应用态度,充分发挥SNS对大学生学习辅助作用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社会网络;学习态度;知识共享;学习绩效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7—0026—07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Web2.0 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FaceBook、Twitter、Wiki等社会性网络信息服务网站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不断涌现,其特点是以人类社会交往为核心,用户主动参与、主动协作、相互沟通、相互影响。SNS的应用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也深深嵌入教育环境,许多网络教学平台都嵌入了SNS新功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近两年发布的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SNS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载体,成为他们虚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为了适应大学生对网络的频繁使用,教育工作者们一直竭力将网络应用整合到教育教学系统中,以支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改革传统的学习模式。这种技术驱动的学习模式由于其设置的便利性,以及能够克服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些固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绩效。如今的高校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网络应用技术,他们需要的已经不是直接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拿来”信息,而是从丰富的资源和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近年来,教育研究存在着一种哲学性的转向,即强调学习存在于社会交互的活动中[1]。萨法德(Sfard)区分了学习的两种不同隐喻,即知识获取隐喻和社会参与隐喻[2],前者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即学习主要是获得所需知识片段的过程;后者则认为学习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习俗与共享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揭示了学习过程中成员间交互和协作的重要性。当前有必要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便利师生的社会交往[3]。从教育视角来看,SNS利用社会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和学习的平台。有不少教育者正尝试在正式教育活动中使用SNS,认为SNS有利于学生的学习[4-6]。虽然关于大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及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一般的社交网络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新兴的SNS环境对学生学习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及相关文献却并不丰富。因此,有必要展开SNS应用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推动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创新的探索。
  二、SNS的学习功能及理论基础
  (一)SNS学习功能
  SNS为用户创设了具有社会存在感的氛围,提供了充分表达自我、建立各种关系、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与他人互动的渠道,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7]。SNS的学习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SNS应用可以大大拓展个人的学习对象数量(连接朋友)和信息搜寻范围,有助于降低学习者的孤独感,调动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激活并满足参与者的学习需求。② SNS有利于学习者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构建拥有共同学习兴趣和需求的有效学习共同体。SNS用户往往通过创建个人信息系统、与有相同学习兴趣的他人建立联系和支持等,开展与学习和学术相关的活动。③ SNS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互动方式,有利于学习者灵活参与讨论与互动。
  (二)SNS发挥学习功能的理论基础
  以西门思(George Siemens)为代表的联通主义认为,学习不单纯是内化的个人活动,而是一个网络形成过程[8]。顺应网络时代学习的联通特性,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良好互动功能、支持密切协作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9]。虽然网络时代提供了获取学习知识的技术,但人们仍然偏好于通过良好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知识,建立在学习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关系资本等依旧是影响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是其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因此,立足于社会网络理论开展SNS学习绩效研究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是以个人或群体为节点构成的集合,这些节点之间具有某种接触或相互作用模式[10-11]。社会网络理论主要以网络中的个人及其关系为分析基础,分析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关系内涵以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12]。社会网络理论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以及社会关系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个体行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个体人际关系会影响其行为,同时个人的社会结构位置会影响其资源、信息的获取,会影响其所受到的社会约制,进而影响其行为;信息具有不完整性,信息的传播受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网络,是通过与群体成员相联系产生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它同样源于人际间各种关系的交往。社会网络理论的架构和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关系及其关系强度、关系内涵等因素会对资源获取、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等诸多学习环节产生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绩效。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SNS发挥学习功能的作用机制包括:
  1. 人际关系交流互动的作用机制
  社会心理学认为,关系是情感和信息交流的有机渠道。关系需要通过人际交流形成,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行为[13]。网络互动建立了互联网使用者之间的个人及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种虚拟的群体组织与社会关系,进而使网络互动具有了社会性。互联网与相应的硬件设施给人们带来了互动交往新的空间与手段,但并没有改变人们交往互动的社会化本质[14]。心理学家米德强调,社会本身就是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这种互动组织形式依赖于精神的作用,可以说社会不是“存在”的,而是随着互动中人们的行为而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15]。能够被彼此认同的有意义的符号才能引起个体之间的沟通,词语是人类所独有的互动符号,而网络则以平面词语、数据、图形等特定的符号信息链接不同个体,创造出人们在虚拟空间交互作用的形式,这种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群体活动特征并不是单个个人特征的累加,而是具有其自身整体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影响这种组织形式下的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所形成的网络人际互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随着网络个体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的增加而悄然变化。超越了地域、血缘和现实组织基础建立的SNS,其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通过交流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学习者通过网络互动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从而促进SNS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2. 知识共享与交流的作用机制
  人际交流互动是SNS的重要特征和存在基础,也正是由于互动才产生了SNS中的知识共享与交流。SNS中个体是知识共享的知识源,个体间的关系是知识流动的渠道,个体必须通过交流互动来获取或共享知识。因而SNS中的知识共享是一种合作性的社会活动,即依赖于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意愿,又受到个体间社会关系的影响。关系强弱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弱关系主要传递信息与知识等资源,在扩大知识共享范围、获取异质知识资源方面有优势,而强关系则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更多的是传递信任与影响力等资源[16]。在SNS中,一方面,随着个体间互动交流的增多,交流主体之间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的知识结构将随着交流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行为;另一方面,随着个体对网络社交虚拟群体的信任,他们会形成网络虚拟群体内部的心理契约,即期望自己与他人都能满足彼此的需求,这不是一种明文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自觉主观意念中的责任和义务,基于知识共享诉求下的心理契约是保障SNS中知识快速流动、传播共享和更新的重要心理条件,有助于促进SNS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3. 社会资本培育的作用机制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由或多或少制度化的相互熟识关系所构成的持久网络带来的,这种关系网络并非自然给定的,而是不断经营的结果,是投资策略的产物”[17]。社会资本的产生与获取主要通过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互动,形成信任,获得资源。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网络主体的社会资本就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网络主体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德国齐美尔(Simmel G.)提出,“互惠交换”“信任”等是个人化交流网络发展的重要规范和契约,这种规范实际上就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基本条件[18][19]。在教育环境中,培育SNS成员的社会资本对SNS学习绩效的提高特别重要[20]。因为在传统的面对面环境下,学生及其团队成员虽然有交流讨论的机会,但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充分进行交流互动。而SNS使学生可以利用其大范围的关系和内嵌小群体的密切关系拓展其网络范围,产生个人社会资本并与他人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从而开展与学习和学术相关的活动。SNS成员的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社交网络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实际和虚拟资源的积累,社会资本获得越多,成员对SNS贡献就越大,从而产生积极的SNS学习绩效。
  三、大学生SNS应用态度对
  学习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SNS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性网络信息服务媒介,能否成为有效的教育媒介,其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使用SNS的学习主体的应用态度,它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其学习绩效。Baron等学者对态度展开的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21],本研究依此将认知、情感和行为作为大学生SNS应用态度调查问卷结构的三个维度。认知维度主要调查大学生对SNS功能、使用方法和技巧的了解情况;情感维度主要调查大学生应用SNS进行学习、满足自身需要的不同体验,包括广泛涉猎知识信息而产生的成就感、理智感、愉悦感等积极情感,或者因应用SNS而打破传统学习模式,被迫改变思维习惯等产生的消极情绪;行为维度主要调查大学生选择使用SNS辅助学习的意向和频率。此外,根据布鲁姆(Bloom)的观点,学习结果主要体现三种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智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执行任务的能力[22]。因此,本研究将社交、知识和能力作为评估大学生SNS学习绩效的三个维度。在文献调研、听取专家建议、访谈和调查相关人员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研究。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个部分是以自陈式问答方式,分别从大学生了解和认同SNS应用程度的高低、伴随SNS学习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感、将SNS嵌入自身学习活动倾向的强弱以及实际活动频率的大小三个方面来综合测量大学生SNS的应用态度;第三个部分从社交、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评估大学生使用SNS的学习绩效。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制,1-7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同意、完全同意”。
  本研究在安徽省内选择了三所高校的大学二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大一的学生进入高校时间不长,他们对大学的学习模式还没有深入了解,因此问卷调查样本没有选择大一学生),平均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80份,共计发放540份,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共468份,有效率87%。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9.0 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对信度的分析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考察,通常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因子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首先,对SNS态度量表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903,说明这三个维度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次,对社交、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学习绩效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最后,对问卷的整体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结果为0.912。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的检测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属于可信范围。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统计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843,大于0.7,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其后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的因子旋转法,获得2个公因子。问卷的前3个因素归于第1个因子,即态度因素,说明调查因素1-3 具有相同本质;后3项归于第2个因子,即学习绩效因素,说明这3项具有相同本质。两部分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6,总因子解释变异的百分比也大于0.6(见表1),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以上检验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测量结果可以作为大学生应用SNS学习态度影响其学习绩效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与其学习绩效的均值水平
  有效样本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维度上,平均分均大于4,说明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大学生对SNS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有一定的认知,应用SNS进行学习能够满足其广泛涉猎知识信息而产生的成就感、愉悦感等,具有使用SNS辅助学习的积极行为倾向。其中,大学生在认知上得分最高,行为上得分最低,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网络应用技术,SNS应用也相对简单便捷,突破了技术限制,因此认知较高。但是,由于SNS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以社交娱乐为主,所以大学生自觉使用SNS辅助学习的行为意愿并不强。此外,已使用SNS学习的大学生获得了较好的学习绩效,在社交、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上的绩效平均分均大于4,说明大学生应用SNS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绩效。其中,社交绩效的平均值在学习绩效维度中得分最高,其次是能力绩效,知识绩效的得分最低,说明目前大学生更多的是利用SNS获得人际关系的拓展和个人能力的提高,利用SNS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尚待提高。
  (三)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与其学习绩效在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1. 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在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对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在各个统计变量上的变化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性别和专业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年级表现出了差异性。
  以年级作为分组变量,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认知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情感和行为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大二、大三的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其中大三的学生最高,大四的学生最低,这与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关注的焦点是就业问题,而大二、大三学生正面临着课程学习的压力,处于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阶段等特征相吻合。因此,大二、大三的学生整体上比大四的学生在应用SNS学习的情感和行为上表现更积极。
  2. 大学生SNS学习绩效在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对大学生SNS学习绩效在各个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习绩效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专业和年级这两个统计变量上表现出差异性。
  以学科专业作为分组变量,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应用SNS学习的社交绩效、知识绩效和能力绩效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能力绩效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社交绩效和知识绩效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理工类的学生在知识绩效上高于文史类学生,文史类学生在社交绩效上高于理工类学生。这一差异通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呈现出的特征可以得出合理解释。通常文史类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想象力丰富,善于表达自己,因而社交绩效相对较高;理工类学生逻辑性强,做事严谨,善于钻研,因而知识绩效相对较高。
  以年级作为分组变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交绩效、知识绩效和能力绩效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交绩效、知识绩效和能力绩效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社交绩效最高,这与大二学生在逐渐熟悉了校园生活后渴望通过SNS寻找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获取有效信息的特征相一致;大三学生的知识绩效最高,体现了大三学生致力于专业学习,利用SNS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学习指导的特征;而大四学生的能力绩效最高,这与大四学生作为毕业生的身份特征相关,体现了此阶段的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阅历,利用SNS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四)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与其学习绩效的关系
  为了研究大学生应用SNS的态度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表征学习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与表征学习绩效的社交绩效、知识绩效和能力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认知、情感和行为与社交绩效、知识绩效和能力绩效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用SNS的态度越积极,对SNS学习绩效的影响就越大。其中,学习态度中的行为意愿对学习绩效的影响度最高,学生主动使用SNS的意愿越强烈,越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绩效。
  四、结论与思考
  自从网络学习实施以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应用新技术的态度对网络学习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也证实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会对其学习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越积极,对其学习绩效的正向影响就越大。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没有表现出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但是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绩效均值较高,其中社交绩效最好,知识绩效相对较弱;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绩效在专业和年级两个统计变量下存在显著性异性。
  SNS虽然已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功效尚未充分发挥,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者共同努力,提高应用SNS学习的效果。
  (一)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积极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仅应具备使用SNS的能力,还应具备合理使用SNS辅助教学,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的能力。由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应用SNS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绩效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能力倾向、学习方法等因素,在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调动教师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一方面,学校应完善教育教学环境,配备必要的创新活动设施,创造良好的教育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并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和采用创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营造浓厚的SNS学习应用氛围,提升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积极态度
  学习氛围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高校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很强,同时,SNS操作简单快捷的特点也为大学生广泛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是,由于SNS主要以用户的参与创造为主,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用户很容易迷失在大量的无用信息中,要做到有效判断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批判性吸收可利用的信息,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高他们对SNS的审视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浓厚的将SNS应用于学习的氛围,开展各种与应用SNS学习有关的竞赛、社团活动等,引导大学生从使用SNS的娱乐兴趣转化为学习的理性,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体验SNS给学习带来的便利,培养大学生应用SNS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应用SNS学习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贯通学生学习生涯的习惯。
  (三)创造良好的应用SNS学习的技术环境
  应用SNS学习的技术环境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有很多网络教学平台硬性嵌入了SNS新功能,但并没有做到对这种新技术的无缝整合,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需要开发或提供良好的SNS应用平台和学习资源,整合便于大学生学习、协作和交流的Web2.0工具,提供契合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多种形式的资源,降低大学生寻找网络学习资源的盲目性和低效性,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一是将SNS理念植入现有的教育教学平台,即将SNS网站的部分功能改良后植入教学平台中,实现SNS与教育的无缝结合;二是借助成熟的SNS网站构建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免费插件;三是采用开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针对教育教学的特点与需求进行SNS二次开发,拓展平台的应用功能[23]。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提供了良好的SNS教育应用平台,例如将SNS部分功能植入学校图书资源系统,既创新了图书服务的空间和内容,又促进了用户的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等。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曾燕燕,邢丹平. 协作学习的社会网络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7,(6):67-71.
  [2] Sfard, A.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8, 27(2): 4-14.
  [3] Tess, P. A.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classes (real and virtual)-A literature review[J]. Compu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5): A60-A68.
  [4] Cho, H. C., Gay, G., Davidson, B.
其他文献
在科學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机器人在工作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让人们困扰不已。  Robots really are taking over the world. They’re writing novels——the first was ! the Road, published in 2018. And they’re making lunch:
男人的秘密不在心里,在臉上,脸型x五官到底有多少种组合?欢迎对号入座。
有研究者近日在教师焦点(facultyfocus.com)网站上发表了在大型课堂翻转时有效促进学生参与的三个策略建议:六顶思考帽、拼图以及两种策略的结合。  在大型课堂上,100、200甚至400人以上的学生群体、类似体育馆般的报告厅——这样的物理环境既不利于协作也不利于小组讨论,其所可以采用的课堂翻转的类型和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很有限。研究者建议,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采用六顶思考帽、拼图以及二者的
在学术领域,学术规范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以及研究结论的可行性和说服力,同时也体现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很多学术期刊,尤其是国际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规范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审稿的主要标准之一。如果一篇论文存在比较明显的研究规范问题,审稿人基本上是不会考虑给作者一个修改机会的——这是我多年来为一些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以及作为作者的经验所得。毋庸讳言,国内不少学术期刊(包括远程教育类期刊)对于学术规范
摘 要:谷崎润一郎小说中的女性崇拜主题多被认为是对传统男性中心世界的反叛,但通过仔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时代背景设定可以发现,即使男性跪倒于女性脚下,但两性间真正掌握主导权的仍是男性。本文试通过《文身》及《痴人之爱》论述女性崇拜主题下的男性中心世界。  关键词:女性崇拜;男性中心;《文身》;《痴人的爱》  作者简介:陶婧轩(1992.3-),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日本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  所有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都使用在线教育技术,不管是用于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还是完全在线教学。本文探讨在线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学习管理系统、社交媒体和个人学习环境,阐述如何最有效地把它们用于促进教与学的目的。文章还讨论教师在使用这些工具支持教与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文章第一部分着眼学习管理系统,揭示这种多功能工具支持教与学的多种方式以及一些新发展和一些长期存在的挑战。第二部分讨论各种
Gather lotus seed all the way!  How joyfully lotus leaves sway!  Among the lotus leaves fish play:  East of the lotus leaves fish play;  West of the lotus leaves fish play;  South of the lotus leaves
【摘 要】  知识和意义的建构绝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体行为,而是依赖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但无论是基于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环境,还是基于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都未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流与互动,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为解决现有学习环境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习环境设计方法。本文则应用这一理论设
【摘 要】 基于PISA最新一轮的测评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我国和芬兰学生的信息技术(ICT)使用差异以及ICT使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两国学生的ICT使用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学生在大部分ICT变量的表现上要低于芬兰学生;(2)两国学生在ICT使用上均可区分为不同模式,表现在ICT数量、ICT感知和ICT活动上的不同;(3)两国学生在ICT使用对其科学素养的影响上
【摘 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明确目标,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确立的重大教育方针。但就体系构建的具体对策与推进而言,首先需要廓清基本内涵,厘清逻辑关系,由此方能明晰体系构建的要素与目标。据此,通过多维度的综合研判,解析出“自我导向学习”这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线索与基本要素。在揭示其内在困境的基础上,就“泛”资源格局、“后”学校组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