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老人,家里藏了很多宝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的一天,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拉什县,大雨倾盆,好莱坞大片里经常出现的一幕上演了:近百名FBI(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包围了当地一户民宅,鸣着警笛的车辆频繁地进进出出。民宅周围停满了巡逻车和卡车,调查人员甚至就地搭起了几顶帐篷。
  阵势这么大,被搜查的对象自然不是平常人,他叫唐纳德·米勒(下文称米勒),这名91岁的老人有个响亮的绰号:现实版“印第安纳·琼斯”。
  大名鼎鼎的印第安纳·琼斯是美国电影《夺宝奇兵》的主人公,在世界各地寻找宝藏。这也是米勒的爱好。有人寻宝为了钱,有人是对考古学和人类学感兴趣,还有一些人,则是单纯喜欢“发现”的感觉。米勒属于第三类,8岁时,他就在自家的农场里挖掘出印第安人遗留下的箭头。此后,他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搜罗来上千件宝贝。
  走进米勒的家如同走进了历史。从埃及的石棺到中国的兵马俑;从1876年美军作战使用的来福枪到南美的独木舟;从风干的印第安人首级到18米长的蟒蛇皮,他的藏品无所不包,甚至还有一块砖,据说取自希勒特自杀时所在的地堡。去过米勒家的人称那里为“自制的博物馆”。米勒自己给藏品制作标签,并邀请当地学生前来参观。参观者评价道:“米勒从未试图隐藏任何东西,他对自己的收藏发自内心地自豪。”参与搜查的人类学教授也惊叹:“除了在一些大型博物馆,我从没见过如此之多的收藏。米勒把他们保存得很好。”
  在米勒的人生故事中,除了庞大的收藏,吸引人的还有一段传奇经历——他曾参与原子弹的试验工作。大学毕业后,米勒加入陆军预备役,被分派到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美军研制原子弹的国家实验室就在那里。与米勒一同工作的,还有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1945年,米勒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行动,听力因此受到了永久的损伤。“我们离炸弹只有6英里(约合9.7公里)远,我的工作是通讯,保障飞行员与指挥所的通话。”
  二战结束后,米勒又在海军航空中心工作多年。正是从那时起,他的考古爱好得到了充分发挥。每年假期,米勒都会前往世界各地挖掘宝藏,其中有许多惊险故事。一次,米勒和同伴乘车前往一处位于埃及西部的遗址,在距鄰国利比亚很近的地方,他们被一伙武装人员劫持。因为被怀疑是美国特工,武装人员将米勒一行人分开关押,并审问了好几个小时。还好,最终有惊无险。
  后来,米勒成了一名传教士,帮助人们在世界各地修建教堂,同时把握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收藏。曾在2004年与他共赴海地的艾米说:“他总是尽可能多地收集东西,不放过任何地方。”
  对于如此痴迷收藏的米勒来说,眼下的搜查简直让他心碎。FBI的探员没有透露为什么开展这次行动,只是表明他们掌握了米勒收藏的相关情况。探员们把藏品搬出屋子,整理、打包。他们要弄清楚藏品的年代、产地,以及米勒获得它们的途径,以便确定收藏是否合法。因为有些国家,比如埃及,禁止出口任何从其土地上发掘出的文物。最终,部分藏品可能会被送回原产地。
  但这一切并未影响米勒在朋友们心中的形象,他们这样评价这位收藏达人:他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他本人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其他文献
选秀中的怪嗓奇嗓  众声喧哗中,尤其从音乐秀的选秀舞台,唯奇嗓怪嗓能脱颖而出。然而一鸣惊人、再鸣无应、奇而不雄、有形无神、有声无歌的困境,就在之后的路途中潜伏着一一可以此概略看法观察以下大部分艺人。  华晨宇(《卡西莫多的礼物》)在舞台上有入神入魂的表现,音乐改编出人意料,旋律天分和歌唱天分极高,现场感染力很强,不管什么作品,都能融入他个人的体验。但他的原创作品就没有这样的感染力一一歌词击不中人心
案头这本墨色新鲜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是中华书局二○二○年一月刚刚出版的。我听闻它的名字则是早在二 ○一八年末的事。那次是作者周绚隆在北京大学的一个讲座,题为《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正是本书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作者关于《侯岐曾日记》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已经在微信公号和刊物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股热度被嗅觉敏锐的文化圈及时捕捉物化,于是有了面前这本图文并茂的书。  那个下午的讲座和我晚上的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由青年学者毛瑞方翻译的《东方之旅:一五七九至一七二四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便是新近引进出版的一本西方汉学著作。据我看到的几篇西方汉学家的书评,对这本书的评价多有微词,其核心观点是此书写作的框架基本上仍是传教学的范式,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究竟如何评价这本书,我认为,这涉及关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西方汉学家认为
一、 亲密师生反目成仇  康德与赫尔德的争论是德意志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但最初却是从一段温情脉脉的师生之谊开始的。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哥尼斯堡,有过三个最耀眼的天才思想家,他们是康德、哈曼和赫尔德;赫尔德是康德和哈曼的学生。赫氏家乡是东普鲁士的小城摩隆根,七年战争期间,被俄罗斯军队占领。机缘凑巧,赫尔德认识了在俄罗斯军队做外科医生的一个德意志人,得到后者賞识。一七六二年八月,随此人到哥尼斯堡大学
十七世纪的传教士们把对中国的光辉描摹带回了欧洲,并掀起了一股“中国风”(Chinoiserie)。这些光辉描摹对西方启蒙时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还有英国的坦普尔爵士(Lord William Temple,1628-1699)。坦普尔是一个刚刚卸任的辉格党派外交官,刚出道的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曾在其麾下担任私人秘书,為他处理
一部美国最高法院史,绵延上下两百年,跨越了三个世纪。初读者同马歇尔法院相逢,难免心生感慨:若天不降马歇尔,美国宪法也许就会万古如长夜。  当约翰 ·马歇尔在一八○一年出掌最高法院时,这所司法殿堂还位于国会山阴暗逼仄的地下室内。自一七八九年创院,最高法院在首个十年期总共审了六十个案件,平均每年六桩判决,大法官们在首都华盛顿的生活可谓是优哉游哉。但真正伤筋动骨却是北上或南下的巡回审判,据他们的忆苦笔记
《全谢山与胡稚威》,《王西庄与钱竹汀》,《章实斋与汪容甫》,收在柴德赓先生《史学丛考》一书中。浮生偷闲,检点书册,偶然得之,不觉有所思,有所想,而有所欲言。  三篇文章除对清代这几位著名学者其人其学进行评述外,尚寓有一个共同的论题,即所谓“文人相轻”。  全谢山与胡稚威,生则并时,地则同省,又同举博学鸿词,却因知遇不同而构隙:全初入京师即受知于方望溪,胡则为礼部尚书任兰枝所举,而任素与方不协,胡亦
虚静与永恒  所谓“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以此为道体之即虚静,与熊牟一系的解释颇为不合。熊十力、牟宗三以翕辟成变、即存有即活动来理解宇宙,而不立虚静之道体。丁耘意识到了这些说法与自己之间的差别,甚至意识到这一思路与宋明理学的理解有关:  周濂溪《通书》以乾元合诚以述道体,而其《太极图说》乃以动说乾,以静说坤。复以为人极则当主静。是天道为动,而人道主静,天人动静断为两橛。虽后学曲为辩护,以为人极
二0一二年十二月,台湾选战如火如荼,我正好应邀在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访问。有一天,交大的罗教授邀请我从新竹去台北参加台湾的客家人会议。等我到了会场,已经是中午,据说马英九已经离开,但会场气氛依然非常热烈。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本次会议是台湾的客家人会议,会议上大家也尽量用客家话沟通,但是,经常会出现彼此听不懂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还得使用普通话,这和我所熟悉的粤语圈形成了强烈
赫尔曼·黑塞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竭尽全力于“不仅让自己完美,还要对国家和集体都极有价值和重要”。《玻璃球游戏》是他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中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早年的浪漫主义的显著区别是揉进了对漫长一生所受苦难的深沉思索。  《玻璃球游戏》的东方因素一目了然。小说扉页的题词便是:“献给东方之旅者”。黑塞曾在一篇关于中国的论文里说:“西方和东方思想,包括思想方法如此迥然不同,应该庆幸有机会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