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在当下教学中渐渐“热”起来了,与此相关,“微课”带动了教学“微视频”“微设计”“微角度”“微主题”“微内容”“微作业”等的产生。“微”是微课的显性特征。在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微课”,“微课”如何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进而展现本体的魅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微课”的特点及巧妙运用谈些看法。
  一、“微课”的特点
  所谓“微课”,是以“微视频”为媒介,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微学习”。“微课”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便捷、高效。借助移动设备,如手机、iPad等,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内容。“微课”教学因为直观化、形象化、多媒体化等特点而深受学生的热爱。“微课”中的声音和图像刺激着学生的多元感官。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记录,用脑思考,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全身认知”。
  1.视角“微”
  “微课”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将教材文本的解读全部搬上视频,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如果这样,“微课”教学就会落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等浅尝辄止的浅表性文本解讀的窠臼。“微课”往往是从一个视角对文本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易错内容等进行深度开掘,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通透性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望月》《灰椋鸟》和《水》三篇文章时,笔者针对三篇文本的相异性分别拍摄了三节微课:《望月》从“想象”的表达方法视角进行引领;《灰椋鸟》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视角进行引领;《水》则侧重于从“反衬”(一勺水冲凉、雨中洗澡)的表达方法视角,给予学生写作启示。对于不同的文本,笔者设置微课的内容视角也不同。这三节微课,向学生凸显了一个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尽管每一节“微课”的主题很“微”,但若干个“类主题”有机整合,其意义就得到了彰显。
  2.时间“微”
  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时间相比,一般“微课”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非常符合学生视觉、听觉停留规律和认知特点。在这短短的10分钟里,“微课”不可能展现完整的、翔实的教学流程,它往往是呈现某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微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精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某一个教学内容“教通透”,由此突出“微课”教学“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应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指向清晰。如,教学《江雪》时,笔者集中为学生展示了一幅雪景图,通过“图”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景象,并通过景象揣摩作者的情感。尽管“微课”教学时间“微”,但在“微小的时空”中却可以管窥到教学的“大世界”。
  3.方式“微”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听课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上课方式等。“微课”之“微”体现在方式的“微”,在“微课”中,没有师生的互动,没有学生的发言,有的只是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度剖析。在这里,学生完全是一个自由的学习者,他可以随时展开学习,随时暂停学习、终止学习,也可以随时重复学习。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因而学习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更能体现学习的个体化、个性化。如,教学《海伦·凯勒》时,笔者拍摄了一节微课,主要是用儿歌来区别“操、澡、躁、燥”等形近字,将“微课”上传至班级微信、QQ群,让学生在线学习,之后让每个学生组词、朗读,再上传至班级微信群、QQ群等,以便笔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网上评价。
  二、“微课”的应用
  “微课”由于其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而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究其根本,在于“微课”如同“微电影”一样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可以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与体验。在“微课”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让“微课”暂停、回放、重复等,便于静下来展开深度思考。如何让“微课”葆有生命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有益探索。
  1.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微课”产生兴趣,就会对语文学习也产生浓厚的兴趣。据此,教师要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微课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世界,让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在“微课”有限时空内延展文本的意义。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时,笔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段“黄果树瀑布倾泻”的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文本中瀑布“‘哗哗’的水声”“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感受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这样,运用音乐效果和动态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黄果树瀑布”在学生的心田里烙上深刻的印记。不仅如此,在学生观看“微课”后,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观看体会、心得等发布到班级微信群、博客、QQ群,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了感悟。“微课”给了学生强大的视听冲击,再现了文本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主题思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2.运用“微课”,激活学生的
  “文本思维”
  培养学生的“文本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某些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他们的“文本思维”不容易被激活,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思维、想象等处于休眠状态。在“微课”中,教师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生平等。这样,便能激活学生的“文本思维”。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是一篇刻画人物的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为了让学生从小说的视角来对文本展开分析,笔者在微课中分三个层次对其进行解读。首先是助推情节发展,正是雨后的景色激发了少年王冕学习画荷花的欲望;其次是暗合了人物的遭遇、经历,是人物的命运转折、人生转折;最后是表现了王冕的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样,将文本中的这三个难点内容拍摄成“微课”,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深刻理解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3.运用“微课”,放飞学生对
  文本的想象
  许多教学内容只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而“微课”,能够激活儿童对文本的想象。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时,笔者通过“战胜凶险”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的微课讲解,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空白展开想象:郑和和他的同伴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除了教材中所描述的狂风巨浪与海盗等凶险外,还可能遭遇哪些危险和困难呢?又会有哪些收获?他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面对收获的?微课中的核心问题,放飞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学生在微信群、博客、QQ群等发表各自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纷呈的文本解答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仿佛就是历史的见证人,对“郑和远航”展开了绘声绘色的描绘。
  “微课”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助推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因此,我们应创新“微课”设计,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微课”活化学生的解读思维,用“微课”放飞学生的文本想象,让每一节课精彩
  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需求心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拥有持久的习作兴趣呢?我通过实施“清单项目”活动,有效地让学生保持旺盛的习作生命力。  一、设计“清单项目达标卡”  “清单项目达标卡”活动,根据文章体裁而定,每次习作一般设6~10种类型,如写人的文章就设“最佳题目奖”“最佳人物外貌奖”“最佳人物语言奖” 最佳人物神态奖”“最佳动作奖”“最佳人物心理奖”“最佳文章开头奖”“最佳文章结尾奖”“最佳选材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高质量发展;中高职贯通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23-0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20条”印发后,国家密集出台“双高计划”、产教融合型企业、职教集团、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劳动教育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词句优美的特点。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通过诵读,与文本及作者展开对话,体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品位、审美情趣,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一、与诵读对话:体味古诗词韵律之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入选教材的古诗词节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阅读的,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外阅读材料。事实证明,现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拓展阅读,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性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呢?  一、课前阅读展示,奠定学习基础  上新课前,我经常会布置一些搜集性的作业,目的是让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清扬明快的《野有蔓草》,是这样写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青草蔓延,肆意生长,晶莹闪烁的露珠滚动在上面,犹如点点跳动的光斑在闪烁。温婉的女子与君子相遇,含情脉脉,适得所愿。  我格外喜欢这首诗,它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幅自由的爱恋图景,更是一派牧歌般的朝阳青草露珠图。每天,
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并且掌握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识字方法,也能够熟练地看拼音识字。然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形近字、笔画复杂的字逐渐增多,再用上面的方法识字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进行科学识字,探究汉字密码就显得尤为重要。音、形、义的完美结合决定了许多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不应把汉字看成一个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样化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将课堂重心从“教材”转向“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于学情,层次化阅读  动态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应该从实际学情出发。
穿过小树林,穿过麦田小路,在开满荷花的池塘边,是小熊的家。今天一大早,小熊就上镇里买回了红、绿、蓝三桶涂料。他用红涂料涂了铁皮船,用绿涂料涂了栅栏,用蓝涂料涂了墙壁。然后把三只涂料桶整整齐齐地靠在门边。  夜里,靠在一起的涂料桶趁着月色到荷花池里去洗了个澡。  “不好了,不好了。”蓝涂料桶大声地嚷嚷。原来清澈的荷花池变得浑浊起来了。  “怎么办?”绿涂料桶问道。  “赶紧跑。”红涂料桶说着,带头跑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篇幅有限,仅靠课内阅读,远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不能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课内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数量的不足,让课内外阅读“携手”并进。  一、立足课堂,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一篇课文,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地去进行阅读指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语用”和文章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上的能力。虽然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重要,但我们却不可能每一堂课的教学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然如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目标。  一、基于学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