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引导儿童自我发展“三问”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ks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的任务在于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约束的功能,德育的成效也往往通过这种约束能量的强弱来衡量。同时,德育也是个体掌握世界、获得充分自由的手段,所以教育也被视作个体自身发展的必需,使得他所遵循的规范都能成为自律的规范。作为品德课程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德育的这种约束功能?又怎样使其在发挥约束功能的同时,实现对个体的引导呢?
  
  一问:教学中如何走出“我是为你好”的无奈?
  【案例呈现】
  在五年级《我是共和国公民》(中图·苏教版,下同)“珍爱权利恪尽义务”课堂上,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情境:刘慧芸作业没做好,老师罚她重做50遍,她认为老师这么做是体罚自己,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就去找校长评理。她想,如果校长不管就投诉到教育局。就“刘慧芸做得对不对”这个话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堂辩论。
  生1:老师这样做是为学生好!刘慧芸这样做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生2:老师是负责任。如果一次次迁就,学生会养成坏习惯,要改掉的话就很难了。
  生3:刘慧芸的做法欠妥,如果一有问题就去找校长、局长,那他们还不忙死啊?
  一开始,正方明显占有优势,教师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因为我知道,这位教师就曾经因为罚学生做作业而在民意调查中被学生“参过”。
  但反方毕竟人多势众,他们据理力争,不一会儿就扭转了局面。
  生4:老师为我们好就可以肆意妄为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惩罚人。我们是儿童,所以我们会犯错误。
  生5:真正的负责任、有爱心应该是好好引导自己的学生,而不是罚做罚抄。
  生6:虽然刘慧芸没有履行自己做作业的义务,可老师也没有履行自己教育学生的义务呀!
  
其他文献
携手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近距离触摸高中教材,答疑指津,营造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课堂。 Together with outstanding teachers from high schools, they can touch high 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