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大讨论

来源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末,我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加上平时表现良好,因此,拿到了“三好学生”奖状。爸妈奖励我外出旅游一次。
  吃过晚饭,关于旅游去哪,我们全家来了一次“家庭大讨论”。
  “我们同事说三亚景色迷人,气候宜人,这个时候是最佳的旅游地,要不我们去三亚吧?”爸爸捧着茶杯笑眯眯地说。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去北京玩吧?”妈妈兴奋地说。
  “哈尔滨是冰城,挺好玩的,还是去哈尔滨吧。”我手舞足蹈地说。
  “去北京。”
  “去三亚。”
  “去哈尔滨!”我理直气壮地说,“再说了,这次旅游不是你们奖励我的吗?应当由我自己决定去哪。”
  “不过这旅游的钱是我和你妈出的呢!”爸爸眨着眼睛说道。
  “不如我们都说一下推荐城市的理由。”妈妈在一旁提议道。
  “三亚、气候温暖,不用穿太厚的衣服,还可以游泳、泡温泉。”爸爸自信地说。
  “三亚,是不错,可是价钱贵呀,我们还得考虑经济实惠呀!”妈妈惋惜地说。
  “还是去哈尔滨吧!去哈尔滨又便宜、又好玩。去哈尔滨不但能看到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冰雕,还能滑雪、溜冰。同学们还说能去令人神往的长白山赏景呢!”我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早就做好了准备。
  “哈尔滨是好玩儿,不过平常温度都在零下18℃左右,你们能受得了吗?”爸爸担忧地说。
  “我看还是去北京吧!这样还能去天安门、长城、故宫、王府井……”妈妈坚持地说。
  我立马反对:“不过,北京气候不好,天也冷,还有比较严重的雾霾、沙尘暴。”
  妈妈也急切地说:“这样争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还是投票表决吧”!
  我们三人开始举手投票,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大声宣布:“哈尔滨一票、三亚两票、北京零票。”
  “哈哈哈……”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全家最后决定寒假里去三亚旅游。
  (指导教师:蔡 芳)
其他文献
今天,我要给奶奶画张像。  “奶奶,我要给你画张像!请把头往右偏一点,好了。”瞧,那稀疏的眉毛下,一双眼睛充满了慈祥和爱。那次我生病了:是您,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打针时间;是您,在我吃不下饭时一口一口把米饭喂到我嘴里;是您,在我晚上睡不好又咳得厉害时唱我爱听的歌哄我睡着……这样几天,您的眼睛都红肿了。对!先把眼睛仔细画上!  一看到您的耳朵,我就想起我小时候那温馨感人的一幕。我是一个胆小鬼,因为看了
虫声新透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清晨或夜晚阵阵凉风总会让人禁不住打寒战。然而,你可曾发现这春寒料峭中的淡淡暖意:那是夜深人静时的“虫声新透”,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声音,在刚刚泛出绿意的纱窗上,画出优美的曲线。从这声音里,我读懂了春天到来的喜悦,读懂了生命活力的颤动。  感受春天,我曾把目光投注到花紅柳绿、河水荡漾的春意上,岂不知这细微声音中蕴含鲜活的生命力量?又怎能读懂这弱小生命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关于“勤奋”与“成功”,从小到大,我读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至理名言。比如“天才出于勤奋”“勤奋是成功之母”“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苦心人”。是啊,一个人不挥洒勤奋的汗水,怎么可能会收获成功的硕果?  于是我在学习上狠下苦功,百般努力,可是,我的成绩一直平平,从来没有进入过年级前列。对此,我感到特别困惑:为什么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为什么勤奋了却不能成功?  随着年龄的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的大意是:辽阔的原野,绿草如茵,连绵数里,晚风送来几声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牧童回到家中,饱餐一顿,天已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了明亮的月色中。  绿草、原野、笛声、晚风、牧童、明月,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自然的水墨画卷。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画面,不由得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细品诗意,可能也是写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长安灞水河畔,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秋冬之际所作。此诗是温庭筠由秦(陕西)入蜀(四川)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分水岭”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
那天,阳光明媚,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既不是运动员,也不是广播站播音员,所以总是觉得运动会不关我半毛钱的事。可令我惊讶的是,老师竟然把我选为当短跑运动员小婕的“服务员”。  运动会开始了,我这个“服务员”也就正式当职了!“我要喝水!”还没有开始比赛,小婕就开始使唤起我来。我只好拿起水杯奔回教室。水倒满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跑过去递给她喝,就怕怠慢了她,影响了比赛成绩,影响了班级荣誉。  这天的阳光特好,
小时候,我是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镇度过的。那是我的祖母家。祖母家就在小镇的主街上,不过她不经营任何东西,因为祖父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很大的工厂,除了家务以外,祖母从不需要做别的任何事情。  祖母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她喜欢在门口摆一把破扫帚,在我刚去到那里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为了辟邪或什么用的,也没有多问。不久后的一次,祖母家里的扫帚旧了,她就带着我去老约翰的杂货店里买了一把新的扫帚,拿回家以后,我拿起那把
【技法指津】  作者谋篇布局时,为了把作品构成血脉一贯、此呼彼应的艺术整体而运用了一种写作技巧,常常前设伏笔,后予照应。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