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天津市解放南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央绿轴规划设计为例,对城市设计策划方法进行实践应用,强调城市策划应立足“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强化智能景观、大数据的引入,结合工程管理学中的PDCA法则对项目设计深度与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纠偏,实现对天津城市格局、绿色开放空间和共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化。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策划;智慧城市;公园城市;PDCA管理循环
一、从海绵片区到“中央绿轴”
(一)背景研究
2016年4月天津获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同年6月1日起,《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正式实施,对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砖面积比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标准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天津“海绵城市”建设。
解放南路片区,是天津中心城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西侧毗邻主城文化中心片区,东侧连接城市副中心天钢柳林片区,区域总面积16.66平方公里。其中,解放南路中央绿轴位于解放南路东侧,洞庭路以西,北起郁江道,承接复兴河优美的岸线风景,南至渌水道,与已建成太湖路公园相衔接。总长约3.4km,宽约180m,规划总面积约60ha。中央绿轴作为海绵片区的“生态大动脉”,将为解放南路海绵片区的综合环境效益提升增加亮点。
(二)区域解读及现状挑战
解放南路北起解放北路金融街历史风貌区,穿越德式风貌区、老城区、历史工业区至外环线,是天津城重要的南北干道,其中,中央绿轴周边具有较好可达性,规划郁江道、珠江道、浯水道及现有道路在东西向将绿轴横向割裂为五个地块,造成景观界面的不连续性。其北承天津环城铁路绿道公园,南接外环线绿化廊道,将和现有绿道一起形成天津绿道系统。区域内土地占用問题突出,云中天茶城尚未拆迁,现状遗存陈塘庄热电厂及两个冷却塔,造成既有景观急需处理的问题。南侧与现状太湖路公园相连,造成区域景观风格、形式的链接和转换、景观差异化处理等问题。
二、规划策略
(一)方法选择与技术路线制定
摒弃以往的单一、割裂的功能分区设计方法,基于中央绿轴南北向狭长、东西向较窄、周边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繁杂的现状,从功能复合的角度出发,创新对城市设计策划方法进行应用探析,实现从海绵片区的城市设计到中央绿轴的规划设计,利用城市设计策划的原理,通过“五大策略”形成从城市格局到地块功能复合叠加的有机梳理,在场地特色、地域文脉、城市风貌塑造方面综合提升。【1】
从抽象的天津城市总体设计,到解放南路片区规划设计,再到中央绿轴规划设计,为提升城市设计成果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利用城市设计策划设计语言,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明确工作的步骤和逻辑,做到各个项目参与方明确决策“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在工作上“理论优先、结合实际、有规可循、连接顺畅”。
(二)城市设计策划方法
通过前期策划和分析,针对场地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5大策略”实现
解放南路中央绿轴的华丽转变,通过“蝶变印象,陈塘风华”为主题,利用“蝶变”作为塑造山水空间格局和海绵体系之策略,在弹性水网构建和地形骨架上独树一帜;以“画映”为打造街道和公园植物特色之策略,将“缓丘秀林、绿谷繁花、海棠绚烂”的绿化风格发挥到极致,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防治噪声污染,提高绿视率;以“点睛”作为“津味儿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之策略,将陈塘历史600年的风华通过铁路文化、工业文化加以表现,将商业、农业、工业的兴衰加以表现,让人们“梦回陈塘,品味风华”;以“脉动”作为交通体系规划之策略,将区域内路网整合梳理,通过系列健身跑道、休闲漫步道、空中游览路线等多种交通形式有机组合,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以“添彩”作为活动空间及业态布局之策略,创造全天候、全季候、各时令的公共活动空间,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多重功能于一体,覆盖中央绿轴周边居民全年龄段的活动需求。
综合“空间结构、海绵体系、植物四季、地脉文化、交通体系、业态活力”五大特色,将城市设计的内容策划、土地策划、运营策划、业态策划、形象策划复合叠加,形成中央绿轴项目中特有的可推进、可操作、可调整的规划设计策略,形成理性思维的脑力路线。【2】
三、海绵城市及智慧城市
(一)海绵系统构建
中央绿轴片区水网结构形成“大循环”,构建弹性水网体系,形成复兴河—北段—中段—南段—太湖路公园-卫津河公园—卫津河的水系廊道,水系内循环通过内部循环泵站提升,形成10d的循环周期。整体遵循弹性设计原则,合理设计中央绿轴水陆关系,特别是穿越城市道路的水陆咽喉,科学估算雨水调蓄深度,兼顾景观与雨水滞蓄功能。围绕标志性景观节点主广场建立主湖面,保证常年观湖景观效果,沿路设置海绵净化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使绿轴沿线形成季节性水系。
中央绿轴空间塑造讲究上部微地形,下部洼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植物成活率,营造出 “高林微丘,凹晶汇流” 的公园空间骨架。针对天津市地下水位较高、盐碱等特点,绿轴公园海绵技术采用抬高微地形、缓坡丘陵的骨架格局作为应对措施,外围沿人行道设置雨水边沟,收集部分外部雨水径流,通过溢流管、植被缓冲带,经滞蓄、净化等作用进入公园主河道。公园内部融合多种先进技术,通过水生植物潜流湿地、生态滞留池、蓄水模块、生态树池、透水铺装巧妙隐藏调蓄池和排水管,有组织排水的边坡都由绿地排向水体当中。打造一条弹性较大、自我吸纳、净化周边的具有雨洪管理功效的海绵绿轴,形成海绵新技术示范引领区。【3】
(二)智能景观及大数据
中央绿轴创新“绿色+”的智慧型框架,在生态基底基础之上,立足“智慧+、海绵+、公园+”,强化智能景观、大数据的引入,实现城市格局、绿色空间共公共服务等的优化。将智慧系统应用于教育科普,将wifi网络100%覆盖绿轴,不仅智能识别各种花木,扫描二维码还可自动了解各类植物科普名称、品种、花期在海绵技术中的应用功能,实现科普教育智能化。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时尚科技,营造瑰丽的奇幻夜景,打造区域夜生活的明珠,在重要景观节点如奇幻灯光秀场、灯光栈道、智能科普湾上利用互动式LED屏幕墙、风动能景墙、趣味交互展示、互动水幕秋千、智能照明系统相结合,打造人景互动新体验。 在植物养管和水系循环上,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全周期智能化养管。智能网络终端设施收集园区所有地图、景点分布图、文化历史热点图、智能讲解分布图等信息,实现智能管理。结合运动器械节点、慢跑步道设置智能健康数据收集终端、实时数据监控、智慧夜景照明系统,让人们通过APP手机终端智能互联,形成健康知识、运动指标、健康数据、天气情况、空气PM2.5指数、户外活动指数等全方位的健康智能互动体验。
(三)PDCA管理循环的实践应用
创新运用管理的循环法则,利用管理学中的PDCA法则对项目设计深度与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纠偏,实现在PPP项目中的合作共赢。作为项目从定位到生成的規划者、设计者,项目全寿命周期可延续性的项目拓展者,紧握“ppp”项目中合理化建议权,通过PDCA法则对项目进行阶段工作分解,让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私营企业机构、资本团体、合作设计方在合同的约束下,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在项目的实事工程中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全过程大循环和每个分段的小循环来把控“规划有效性”、“设计合理性”、“施工可行性”,建立有效的长期的项目管控机制。【4】
四、结语:
解放南路海绵片区中央绿轴的设计通过一系列城市设计策略、海绵城市建立措施、智能景观及大数据的引入、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在规划层面实现了“由线到面”的空间扩展,在设计时序上实现 “由近及远”的时空跨越 ,在实施发展上实现了“由小及大”的控制策略,通过以上特色的层层推进,将解放南路中央轴公园建设成为实现“公园城市理念”的智慧绿轴。
参考文献:
[1][德]Jürgen Breuste,Stephan Pauleit,Dagmar Haase,Marti著. 干靓,钱玲燕,蒋薇,译.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与发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范泽宁.城市设计策划方法及应用探析 ——以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D].苏州大学,2016.
[3]伍业钢,编.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美]蒂莫西.比特力,著.干靓,姚雪艳,丁宇新,译.亲自然城市规划设计手册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胡爱琳(1987-)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设计(天津 300221)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策划;智慧城市;公园城市;PDCA管理循环
一、从海绵片区到“中央绿轴”
(一)背景研究
2016年4月天津获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同年6月1日起,《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正式实施,对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砖面积比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标准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天津“海绵城市”建设。
解放南路片区,是天津中心城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西侧毗邻主城文化中心片区,东侧连接城市副中心天钢柳林片区,区域总面积16.66平方公里。其中,解放南路中央绿轴位于解放南路东侧,洞庭路以西,北起郁江道,承接复兴河优美的岸线风景,南至渌水道,与已建成太湖路公园相衔接。总长约3.4km,宽约180m,规划总面积约60ha。中央绿轴作为海绵片区的“生态大动脉”,将为解放南路海绵片区的综合环境效益提升增加亮点。
(二)区域解读及现状挑战
解放南路北起解放北路金融街历史风貌区,穿越德式风貌区、老城区、历史工业区至外环线,是天津城重要的南北干道,其中,中央绿轴周边具有较好可达性,规划郁江道、珠江道、浯水道及现有道路在东西向将绿轴横向割裂为五个地块,造成景观界面的不连续性。其北承天津环城铁路绿道公园,南接外环线绿化廊道,将和现有绿道一起形成天津绿道系统。区域内土地占用問题突出,云中天茶城尚未拆迁,现状遗存陈塘庄热电厂及两个冷却塔,造成既有景观急需处理的问题。南侧与现状太湖路公园相连,造成区域景观风格、形式的链接和转换、景观差异化处理等问题。
二、规划策略
(一)方法选择与技术路线制定
摒弃以往的单一、割裂的功能分区设计方法,基于中央绿轴南北向狭长、东西向较窄、周边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繁杂的现状,从功能复合的角度出发,创新对城市设计策划方法进行应用探析,实现从海绵片区的城市设计到中央绿轴的规划设计,利用城市设计策划的原理,通过“五大策略”形成从城市格局到地块功能复合叠加的有机梳理,在场地特色、地域文脉、城市风貌塑造方面综合提升。【1】
从抽象的天津城市总体设计,到解放南路片区规划设计,再到中央绿轴规划设计,为提升城市设计成果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利用城市设计策划设计语言,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明确工作的步骤和逻辑,做到各个项目参与方明确决策“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在工作上“理论优先、结合实际、有规可循、连接顺畅”。
(二)城市设计策划方法
通过前期策划和分析,针对场地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5大策略”实现
解放南路中央绿轴的华丽转变,通过“蝶变印象,陈塘风华”为主题,利用“蝶变”作为塑造山水空间格局和海绵体系之策略,在弹性水网构建和地形骨架上独树一帜;以“画映”为打造街道和公园植物特色之策略,将“缓丘秀林、绿谷繁花、海棠绚烂”的绿化风格发挥到极致,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防治噪声污染,提高绿视率;以“点睛”作为“津味儿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之策略,将陈塘历史600年的风华通过铁路文化、工业文化加以表现,将商业、农业、工业的兴衰加以表现,让人们“梦回陈塘,品味风华”;以“脉动”作为交通体系规划之策略,将区域内路网整合梳理,通过系列健身跑道、休闲漫步道、空中游览路线等多种交通形式有机组合,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以“添彩”作为活动空间及业态布局之策略,创造全天候、全季候、各时令的公共活动空间,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多重功能于一体,覆盖中央绿轴周边居民全年龄段的活动需求。
综合“空间结构、海绵体系、植物四季、地脉文化、交通体系、业态活力”五大特色,将城市设计的内容策划、土地策划、运营策划、业态策划、形象策划复合叠加,形成中央绿轴项目中特有的可推进、可操作、可调整的规划设计策略,形成理性思维的脑力路线。【2】
三、海绵城市及智慧城市
(一)海绵系统构建
中央绿轴片区水网结构形成“大循环”,构建弹性水网体系,形成复兴河—北段—中段—南段—太湖路公园-卫津河公园—卫津河的水系廊道,水系内循环通过内部循环泵站提升,形成10d的循环周期。整体遵循弹性设计原则,合理设计中央绿轴水陆关系,特别是穿越城市道路的水陆咽喉,科学估算雨水调蓄深度,兼顾景观与雨水滞蓄功能。围绕标志性景观节点主广场建立主湖面,保证常年观湖景观效果,沿路设置海绵净化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使绿轴沿线形成季节性水系。
中央绿轴空间塑造讲究上部微地形,下部洼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植物成活率,营造出 “高林微丘,凹晶汇流” 的公园空间骨架。针对天津市地下水位较高、盐碱等特点,绿轴公园海绵技术采用抬高微地形、缓坡丘陵的骨架格局作为应对措施,外围沿人行道设置雨水边沟,收集部分外部雨水径流,通过溢流管、植被缓冲带,经滞蓄、净化等作用进入公园主河道。公园内部融合多种先进技术,通过水生植物潜流湿地、生态滞留池、蓄水模块、生态树池、透水铺装巧妙隐藏调蓄池和排水管,有组织排水的边坡都由绿地排向水体当中。打造一条弹性较大、自我吸纳、净化周边的具有雨洪管理功效的海绵绿轴,形成海绵新技术示范引领区。【3】
(二)智能景观及大数据
中央绿轴创新“绿色+”的智慧型框架,在生态基底基础之上,立足“智慧+、海绵+、公园+”,强化智能景观、大数据的引入,实现城市格局、绿色空间共公共服务等的优化。将智慧系统应用于教育科普,将wifi网络100%覆盖绿轴,不仅智能识别各种花木,扫描二维码还可自动了解各类植物科普名称、品种、花期在海绵技术中的应用功能,实现科普教育智能化。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时尚科技,营造瑰丽的奇幻夜景,打造区域夜生活的明珠,在重要景观节点如奇幻灯光秀场、灯光栈道、智能科普湾上利用互动式LED屏幕墙、风动能景墙、趣味交互展示、互动水幕秋千、智能照明系统相结合,打造人景互动新体验。 在植物养管和水系循环上,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全周期智能化养管。智能网络终端设施收集园区所有地图、景点分布图、文化历史热点图、智能讲解分布图等信息,实现智能管理。结合运动器械节点、慢跑步道设置智能健康数据收集终端、实时数据监控、智慧夜景照明系统,让人们通过APP手机终端智能互联,形成健康知识、运动指标、健康数据、天气情况、空气PM2.5指数、户外活动指数等全方位的健康智能互动体验。
(三)PDCA管理循环的实践应用
创新运用管理的循环法则,利用管理学中的PDCA法则对项目设计深度与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纠偏,实现在PPP项目中的合作共赢。作为项目从定位到生成的規划者、设计者,项目全寿命周期可延续性的项目拓展者,紧握“ppp”项目中合理化建议权,通过PDCA法则对项目进行阶段工作分解,让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私营企业机构、资本团体、合作设计方在合同的约束下,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在项目的实事工程中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全过程大循环和每个分段的小循环来把控“规划有效性”、“设计合理性”、“施工可行性”,建立有效的长期的项目管控机制。【4】
四、结语:
解放南路海绵片区中央绿轴的设计通过一系列城市设计策略、海绵城市建立措施、智能景观及大数据的引入、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在规划层面实现了“由线到面”的空间扩展,在设计时序上实现 “由近及远”的时空跨越 ,在实施发展上实现了“由小及大”的控制策略,通过以上特色的层层推进,将解放南路中央轴公园建设成为实现“公园城市理念”的智慧绿轴。
参考文献:
[1][德]Jürgen Breuste,Stephan Pauleit,Dagmar Haase,Marti著. 干靓,钱玲燕,蒋薇,译.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与发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范泽宁.城市设计策划方法及应用探析 ——以镇江新区丁卯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D].苏州大学,2016.
[3]伍业钢,编.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美]蒂莫西.比特力,著.干靓,姚雪艳,丁宇新,译.亲自然城市规划设计手册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胡爱琳(1987-)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设计(天津 3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