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习惯、质疑是学好语文的抓手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敢于质疑,创新思维是学好语文的抓手。
  【关键词】兴趣 习惯 质疑 思维
  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敢于质疑,创新思维是学好语文的抓手。
  一、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的论述,古有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有语言学家倪海曙:“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外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才不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教学实践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都处于最活跃的动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学生对语文产生较高兴趣时,学习的主动性就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积极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呢?
  1.融洽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处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感情比较外露,喜欢与不喜欢一眼就可看出。总体上,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只要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认真地管教,尊重他,信任他,呵护他,与他交朋友、谈心交流,他自然而然就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你所教的语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教师的人格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儒雅的气质,严谨的教学,工整的板书,得体的衣着……无不对学生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崇拜你,必模仿你,也必将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3.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形象直观,实践性、参与性强,再加上学生喜欢动、喜欢热闹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特喜欢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游戏、辩论、表演等教学形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不少人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他还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谈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叶老在《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中提出的两种不良习惯:“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叶老从反面论证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乌申斯基也曾指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以上充分说明良好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初中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但我认为,语文课标提出的几种良好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段目标是:(1)有良好的书写习惯;(2)养成默读习惯;(3)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过渡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按部就班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敢于质疑,创新思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质疑是何等的重要。
  人是思维的动物,疑是思之开始;问是人的天性,问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思维是最有效的思维。西方大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洗澡时,身体感到变轻了,这是人人都有的体验。阿基米德之所以能够从人人都有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浮力定律的原理,是因为他敢于质疑:身体为什么会变轻?其奥秘是什么?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端,也是阿基米德成功的秘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文华学院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曾作《勇于质疑》的演讲。演讲中他围绕质疑阐述了三点:首先是“质疑”需要什么?质疑需要追求;质疑需要正义;质疑需要勇气和胆量。其次是在“质疑”中,要注意什么呢?疑问是质疑的基础;“疑”不要仅停留在自己心中,有疑则问;质疑常常产生于逆向思维;质疑不需要虚荣、不需要功利、甚至不需要目的;质疑不是怀疑一切。最后,“个性化教育”问题。要开发个人的潜能,必须有“质疑”,必须有创新。
  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1)文章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是否矛盾?(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答非所问?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争辩)——教师点拨,对文章理解得更深更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敢于质疑、创新思维是学好语文的抓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创新思维。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 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3] 李培根.《勇于质疑》.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如今,不论是省级示范高中,还是市级重点中学,来自农村的生源占相当大的比例,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村初级中学外语师资和设备条件,与市里城内中学相比尚不可同日而语。鉴于目前农村初级中学与城市初级中学在语言设备、师资队伍、整体竞争力环境等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单纯从考试成绩来看,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考虑到听力、口语等因素,其英语综合素质差距更大。而这给同一班级进行因材施教带来极大的困难。过
【内容摘要】预习是学生进行英语认知的重要策略,有效的预习往往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明确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英语 课前预习 有效指导策略  课前预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教授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当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过于盲
新课程改革在在我省已经开展多年了,教师的理念、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华丽的色彩”、“新鲜的血液”使得我们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发言大胆积极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而,在这些活跃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因而忽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  自从实施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让学生更多接受新事物,更快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新课改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 激发兴趣 网络资源 创新教育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怎样让课堂丰富生动具有吸引力,便成了教师在备课时最主要的研究部分。在近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在课堂的灵活应用能提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课堂上,教师的反馈结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总埋怨学生太“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教师未能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它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创设语境,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也曾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深觉教师范读便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利用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激趣  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而且人人都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老师有感情的示范
“信息技术课就是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由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也往往见不到教案,没有明确的任务……这是许多人对信息课的误解。其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频繁更新的学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教材也在不断更新。2005年起,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纳入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这些无不对信息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式新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用
【内容摘要】高中政治教学充满着理性的思辨,也充盈着感性的色彩,后者推动前者的提高,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从教材触发、情境契合、时事联姻三个方面,对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抓手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 情感渗透 教材触发 情境契合 时事联姻  高中政治是一门进行思想教育的学科,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三观”的形成。但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课改之后都不再仅仅强调以理服人,更关注的还有以情动人,因为只要燃起了
【内容摘要】本文从“大语文教育”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点粗浅的尝试:1.更新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2.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3.多种训练形式并举,注重综合能力提高。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 课堂教学 生活实践  一、更新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简言之,“它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
许多教师可能对“黑箱法”感到陌生,在生物学教学中也忽视了该方法的教育价值。然而“黑箱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有着明显的独特作用。因此,本文从“黑箱法”的含义、必修教材中适用“黑箱法”的教学素材、“黑箱法”在典型案例中的运用举例等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以期与广大生物教师进行交流。  一、黑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