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之一。诗词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多种多样,主要是以填空和判断为主,作答时具体步骤方法可从读懂题目、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找出文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句子,分析情感所在、中心所指、结合诗词下的注解,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个别字词的特殊含义、在表现手法的分析上,要使用专业术语、在分析题上,要注意试题问点,同时根据试题分值确定答题字数的多少,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顺序作答、解题时所用语言不要脱离本诗词内容,可用原诗句中的字词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诗词鉴赏应对策略
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活动和试题解答过程中,师生都感到棘手。特别是对平时检测和高考考试题,有些学生往往感到茫然,难以应对,甚至放弃。那么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笔者就高考诗词鉴赏题的应对策略简述拙见。
一、诗词鉴赏试题的考查内容
诗词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多种多样,前几年主要是以填空和判断为主,诸如填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词主旨”、“描写角度”、“诗眼”、“表现手法”或对名句名联思想意境、内容及情感的判断等。这样的试题,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随意性、巧合性机率较大,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更不能体现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这几年对这类试题的改革,虽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随意性,但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却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虽然考查内容较多,但考试时只有两小道题,且分值仅为8分,占全卷的5.3℅,占基础知识的8.8℅。所以许多学生宁肯在选择题和作文上下功夫,也不愿在这类题上费时间,细钻研,而丢失分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自如地应对这类试题呢?
二、解题的步骤及方法
诗歌鉴赏题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式,而是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审美能力、联想想象、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文字再现,往往审题、思考、信息梳理、整合的时间要大于文字写作。思维和作答时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一)读懂题目
题目是一首诗词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对内容有统摄对理解有引导作用,特别是某个动词尤为重要,如“春夜喜雨”中的“喜”、“望天门山”中的“望”等。而词曲的标题,由词牌和题目两部分组成,这就要只顾题目,不管词牌,因为词牌只限定了字数和平仄、押韵,对内容没有多大限制。有的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就应把第一句作为题目,往往第一句则能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荡开一笔,引出全词的所述对象或所咏之物。
(二)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艺术风格
“不平则鸣”是古代作家创作共同特征。凡是那些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四处漂泊、羁旅不定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多人生慷慨悲凉,有个性桀骜不训,忧苍生生活艰辛,喜受宠春风得意.。因而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创作内容。特别是对唐宋一些大作家的人生沉浮应有了解和掌握,这样更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另外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有必要了解,如李白的“飘逸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泊闲适”、苏轼的“雄浑失意”等。但并不是所有作家只拘泥于一种风格,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派风格。
(三)初步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
“文贵在含蓄”,特别是古词以意境取胜,作者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蕴藏于所描写的景物当中,通过这些景物“意象”的连缀组合体现作者的寫作意图,言在此而意于彼。阅读鉴赏时只有把这些组合的意象加以适当的联想想象,设想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才能感悟他的思想情感。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作者通过柳树的神态、颜色、枝条、叶子、春风等一些意象描绘了初春风拂柳枝飘,叶绿风宜人的美景,但实际上是作者对春风到来的欣喜,对春天美景的热爱,也可能是对一位如花似玉、楚楚动人的姑娘的描摹,是对自己春风得意狂喜心态的写照。
(四)通过诗词中议论及点明主旨的句子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从古诗词曲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常在诗中最后的议论句中,而这议论句即是文章主旨及中心思想所在。而前面的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句则为文尾的中心起蓄势张本或衬托、铺垫作用。或渲染一种气氛,或描绘一种画面,都是为后面的主旨服务。中国古典诗词不同于外国诗歌,情感不外露,个性不张扬,讲究外舒而内敛,形神兼备,舒放得体,放得开而收得拢,常用比兴、双关、借代、衬托等表现手法,注重语言的简洁、凝练、集中,音韵的错落有致,和谐优美,因而在阅读鉴赏时学生应默声诵读,舒畅思维,抓住重点句子反复体味诗词主旨思想。
(五)找出文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句子,分析情感所在、中心所指
诗词鉴赏题中诗歌多为律诗绝句,而律诗共四联八句,前四句以写景、叙事开始,后四句以抒情、议论结尾;绝句多以前两句写景、叙事见长,后两句以抒情寓理揭示中心、张显情感。只要能掌握这个规律,那么对诗的情感、中心的理解就可迎刃而解。
词的考查主要是小令和中调,长调由于内容庞杂,理解偏难,故很少出题,对词的理解,特别是在其组成上也同诗歌一样,上阙写景状物,下阙抒情议论,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更非做几道题便能学好,必须加强平时的阅读、思考、练笔,而诗词鉴赏尤为突出,因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积累,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儿时开始背诵到高中对诗词的阅读分析评价,这不仅是知识量的积累,也是质的飞跃。但学生不注意积累,熟读后便忘记,更不能体会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所以积累、总结、回味是非常必要的。
(二)多思考,领悟词语的准确运用
诗词是中国文学一朵鲜艳奇葩,是一颗璀璨明珠,以意境优美,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内容集中而为人所喜爱,尤以古人炼字故事吸引一代又一代人,而用词的准确则能表现写作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时要多思考、领悟古诗用字的准确、意境的优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为学习、应试打下基础。
(三)多阅读,了解作者际遇、风格
凡是传世之作的作者,大都遭遇坎坷,阅历丰富,而他们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对今天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激发、激励、启迪后人。
读诗的过程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而练笔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再思维、再加工、再分析的过程。在鉴赏诗词的同时,可以将其改写为散文、游记、戏剧等作品,能够丰富想象,开阔思维、提升能力,因而这种训练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总之,诗词鉴赏试题是对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是一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要想获得满意的分数,就要下苦功夫。只要有恒心、信心,多读、多想、多练习,一定会得到回报。
【关键词】诗词鉴赏应对策略
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活动和试题解答过程中,师生都感到棘手。特别是对平时检测和高考考试题,有些学生往往感到茫然,难以应对,甚至放弃。那么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笔者就高考诗词鉴赏题的应对策略简述拙见。
一、诗词鉴赏试题的考查内容
诗词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多种多样,前几年主要是以填空和判断为主,诸如填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词主旨”、“描写角度”、“诗眼”、“表现手法”或对名句名联思想意境、内容及情感的判断等。这样的试题,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随意性、巧合性机率较大,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更不能体现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这几年对这类试题的改革,虽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随意性,但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却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虽然考查内容较多,但考试时只有两小道题,且分值仅为8分,占全卷的5.3℅,占基础知识的8.8℅。所以许多学生宁肯在选择题和作文上下功夫,也不愿在这类题上费时间,细钻研,而丢失分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自如地应对这类试题呢?
二、解题的步骤及方法
诗歌鉴赏题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式,而是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审美能力、联想想象、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文字再现,往往审题、思考、信息梳理、整合的时间要大于文字写作。思维和作答时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一)读懂题目
题目是一首诗词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对内容有统摄对理解有引导作用,特别是某个动词尤为重要,如“春夜喜雨”中的“喜”、“望天门山”中的“望”等。而词曲的标题,由词牌和题目两部分组成,这就要只顾题目,不管词牌,因为词牌只限定了字数和平仄、押韵,对内容没有多大限制。有的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就应把第一句作为题目,往往第一句则能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荡开一笔,引出全词的所述对象或所咏之物。
(二)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艺术风格
“不平则鸣”是古代作家创作共同特征。凡是那些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四处漂泊、羁旅不定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多人生慷慨悲凉,有个性桀骜不训,忧苍生生活艰辛,喜受宠春风得意.。因而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创作内容。特别是对唐宋一些大作家的人生沉浮应有了解和掌握,这样更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另外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有必要了解,如李白的“飘逸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泊闲适”、苏轼的“雄浑失意”等。但并不是所有作家只拘泥于一种风格,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派风格。
(三)初步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
“文贵在含蓄”,特别是古词以意境取胜,作者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蕴藏于所描写的景物当中,通过这些景物“意象”的连缀组合体现作者的寫作意图,言在此而意于彼。阅读鉴赏时只有把这些组合的意象加以适当的联想想象,设想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才能感悟他的思想情感。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作者通过柳树的神态、颜色、枝条、叶子、春风等一些意象描绘了初春风拂柳枝飘,叶绿风宜人的美景,但实际上是作者对春风到来的欣喜,对春天美景的热爱,也可能是对一位如花似玉、楚楚动人的姑娘的描摹,是对自己春风得意狂喜心态的写照。
(四)通过诗词中议论及点明主旨的句子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从古诗词曲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常在诗中最后的议论句中,而这议论句即是文章主旨及中心思想所在。而前面的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句则为文尾的中心起蓄势张本或衬托、铺垫作用。或渲染一种气氛,或描绘一种画面,都是为后面的主旨服务。中国古典诗词不同于外国诗歌,情感不外露,个性不张扬,讲究外舒而内敛,形神兼备,舒放得体,放得开而收得拢,常用比兴、双关、借代、衬托等表现手法,注重语言的简洁、凝练、集中,音韵的错落有致,和谐优美,因而在阅读鉴赏时学生应默声诵读,舒畅思维,抓住重点句子反复体味诗词主旨思想。
(五)找出文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句子,分析情感所在、中心所指
诗词鉴赏题中诗歌多为律诗绝句,而律诗共四联八句,前四句以写景、叙事开始,后四句以抒情、议论结尾;绝句多以前两句写景、叙事见长,后两句以抒情寓理揭示中心、张显情感。只要能掌握这个规律,那么对诗的情感、中心的理解就可迎刃而解。
词的考查主要是小令和中调,长调由于内容庞杂,理解偏难,故很少出题,对词的理解,特别是在其组成上也同诗歌一样,上阙写景状物,下阙抒情议论,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更非做几道题便能学好,必须加强平时的阅读、思考、练笔,而诗词鉴赏尤为突出,因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积累,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儿时开始背诵到高中对诗词的阅读分析评价,这不仅是知识量的积累,也是质的飞跃。但学生不注意积累,熟读后便忘记,更不能体会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所以积累、总结、回味是非常必要的。
(二)多思考,领悟词语的准确运用
诗词是中国文学一朵鲜艳奇葩,是一颗璀璨明珠,以意境优美,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内容集中而为人所喜爱,尤以古人炼字故事吸引一代又一代人,而用词的准确则能表现写作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时要多思考、领悟古诗用字的准确、意境的优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为学习、应试打下基础。
(三)多阅读,了解作者际遇、风格
凡是传世之作的作者,大都遭遇坎坷,阅历丰富,而他们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对今天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激发、激励、启迪后人。
读诗的过程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而练笔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再思维、再加工、再分析的过程。在鉴赏诗词的同时,可以将其改写为散文、游记、戏剧等作品,能够丰富想象,开阔思维、提升能力,因而这种训练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总之,诗词鉴赏试题是对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是一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要想获得满意的分数,就要下苦功夫。只要有恒心、信心,多读、多想、多练习,一定会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