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潜能生培养研究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f00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因厌学情结或智力迟钝等原因造成的学业成绩不佳、思想表现亦差的“双差”学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后进生或差生,我在体育课中把这些学生都称为潜能生。本文就潜能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体育课教学中要从给潜能生的公平、尊重、信念和解开潜能生“心结”着手,发掘潜能生的闪光点,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潜能生 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要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的活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充分反映了随着学生的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开始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学习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方面,即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自控能力,以及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上。如果教师对班上的体育双差生视而不见,不加以转化,又如何能实现上述目标呢?
  一、影响潜能发挥的主要障碍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必须有更强、更科学的课堂操控能力,必须更切实地规范课堂教学常规,不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怎样,都应该让学生受课堂纪律的约束,防止出现“放羊式”教学。但是,潜能生的不良表现依然暴露出来了,主要表现在:
  1.你练我看,袖手旁观
  在体育课的锻炼中,有些学生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而造成的诸如身体过于矮小、肥胖等身体缺陷,产生了自卑、自弃的思想。他们认为本来自身素质就差,再怎么练也赶不上人家;还有一些学生以公子、小姐自居,怕脏、怕累、怕苦,平时懒得动,在上体育课点完名后就躲回教室或干脆就告病。
  2.无关紧要,一样高考
  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高考不考体育。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缺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认为体育课只会浪费时间,对学习无用。因而对孩子灌输此类思想,限制孩子的体育爱好和活动时间。
  3.心理因素,逃避训练
  潜能生中有些由于心理因素,逃避体育训练,主要表现有:一是胆怯心理,二是过度紧张,三是畏难情绪,四是恐惧心态。
  二、潜能发挥障碍原因分析
  潜能生的潜能难以发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自弃,破罐破摔
  分析其原因:一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学生的某些缺点和不足,或是对一些不是“体育料“的学生予以歧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性,使学生有失脸面,造成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致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负面情绪;二是学生干脆就把自己的潜能隐藏起来,不听也不看老师的示范动作,站在一旁不参加训练,自卑自弃,破罐破摔,产生心理障碍。
  2.重视智育,轻视体育
  多年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形成了“高考不考体育,体育成绩无用”的错误观念。因此有些学生只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有些学生喜欢体育却受到家长的阻拦,家长认为孩子贪玩,参加体育锻练只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限制孩子的体育爱好和活动时间。这些家长教育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学习迎考试”。
  3.心理障碍,压抑潜能
  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及父母宠爱,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又因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缺乏孩子间的交流,大多孩子从小就显得内向,不愿意与外人交流。他们听的一直是好话,要怎样就怎样,心目中没有他人,生活中也从没受过任何挫折。到学校后,体育技能训练遇到困难时,心理就出现障碍,表现在:一是紧张,动作慌乱;二是惧怕失面子,情绪暴露;三是怕苦怕累,不肯锻练。
  三、潜能生的培养对策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掘潜能生的闪光点。
  1.承认差异,给潜能生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如果对待潜能生不公平,本质上就造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依法执教的今天,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已成为教师的职业责任。
  2.学会尊重,给潜能生一颗爱心
  教师的爱是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培养潜能生成长、成人、成才,首先要从思想上、感情上、行为上,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情感。有了尊重才有沟通合作;有了尊重,才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有了尊重,才能展开优质教育的画卷,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潜能生也不例外。潜能生有了尊重和爱心,他就一定能为自己创造闪光点。
  3.塑造信念,给潜能生坚强的支撑
  信念,是一个人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学生尤其如此。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多学生特别是潜能生缺乏信念,缺少人生的目标。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应该给学生以人生的信念、未来的人生目标,让学生沿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给学生以信念,给学生以灵魂的支撑。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学生要有坚强的信念作支撑。所以教师一定要教育潜能生牢固树立坚强的信念,在潜能生背后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是我们给潜能生创造闪光机会的厚实基础。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提高。”所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大胆走进新课程,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下面我就拓展课内外阅读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
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正在飞速的增加和更新,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推动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延伸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变革需求的新型学生群体。  关键词:网络教育 新型
摘要:初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学科课程的自主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思考,本文针对初中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老师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希望能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科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 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至5倍,才有可能形成较好的语文能力。许多作家在谈到语文能力的形成时,也无不提到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实际情况令人堪忧,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按要求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偏少,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所在的地区,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来农民工大量涌入。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城郊学校,每学期都有外地农民工子女转入我校。学生数量的激增,导致教师缺编缺额,因此,本地政府每学期都要招聘批量新教师入校从教。尽快提高这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他们的事业心,便成了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如何增强新上岗教师的事业心,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为青年教师上好第一课  这一课最好由校长讲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习惯 培养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