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06年1月,在新式教育快速发展,学校体育课程普遍开设,以及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两广学务处举办“广东省大运动会”,这是近代广东兴办新式教育后的第一次全省运动会,因其规模空前而成为近代广东体育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对当时广东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尚武精神的养成,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裁判员素质不高,与参赛选手发生冲突,导致运动会半途夭折,反映了当时体育专业教育落后的现实。
关键词:体育史;广东省大运动会;两广学务处;军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2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0-0077-04
Outlining the story of Sports Games of Guangdong in 1906
XU Wen-y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style education, the universally opening of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overwhelming thirst for military and civilia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Affair Bureau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held “Sports Games of Guangdong” in January 1906, which was the first provincial sports games held after new style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in modern Guangdong, becoming a big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sport in modern Guangdong due to its unparalleled scale, playing a tremendous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holastic sports games at various levels in Guangdong at that timeand the buildup of student’s martial spirit. However, the Games were aborted due to low referee capacities and conflicts occurred between players, which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backward profess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at time.
Key words: history of sport;Sports Games of Guangdong;Educational Affair Bureau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military and civilian education
1906年1月由两广学务处举办的“广东省大运动会”,是近代广东兴办新式教育后的第一次全省运动会,它的举办直接体现了科举制废除前后,广东推行新式学堂和新式体育教育的成效,对此后广东省体育教育的发展以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缺乏资料,此前学术界对此次运动会的始末鲜有提及,本文根据当时报刊对此次运动会的相关报道,以及地方史志资料,对这次运动会的背景和过程进行简略回顾。
1广东省大运动会的背景
1.1广东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立
在甲午战败、庚子事变的连续打击下,为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专制统治,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清末新政正式开始。清政府要求各省督抚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兴学热潮。两广总督岑春煊为此于1903年奏设省一级新式教育行政机构——两广学务处,负责广东、广西两省新式教育的推广。在两广学务处的主持、推动下,广东省新式学堂数量迅速增加。到1906年,广东全省官立、公立、私立各类学堂达1 000余所[1]。
早在清同治年间,外国教会在广东兴办的一批学校就已聘请外籍体育教师,营造体育设施,开设体育课(当时称体操科),引进近代西方体育。如1873年,德国巴色会派碧安彼得在长乐(今五华县)创设元坑中书馆,设置体操课,并教习、辅导足球和柔软体操。其后,一批公立和民办私立学校,如1899年在广州开办的公立广州府中学堂及私立求是小学堂,相继开设体育课,传授近代西方体育[2]4。但由于场所缺乏,师资、资金不足,能够开设体育课的学堂并不普遍。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相继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指导、规范各地新式学堂的开办。两份章程对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均有“体操科”,体育课正式成为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必修课程,近代体育体制在中国逐步确立,近代学校体育也随之而得以普遍实施[3]。
1.2“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力求借鉴西方各国施行的尚武精神教育,主张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教育和基本的军事训练,以利于抵御外侮,重振国威。这种军国民教育思想一被提倡,立即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响应,互相唱和,很快风靡全国,对当时的教育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强烈的影响[4]238。学校体育和举办运动会被认为是实施军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岭东日报》有评论认为:体操的效果,“浅言之,柔软游戏体操,足以壮经骸、强手足;深言之,则兵式体操,人人可以执干戈卫社稷,全国皆兵,不求自足。”又称“欲强国,必强种,欲强种,必强体魄。吾欲强吾种,舍体操其奚由哉!”[5]官方对此也持支持态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规定大、中、小学的“体操科”内容,均宜以“兵式体操”为主[6]131;1906年初,清政府颁布5项“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规定必须寓军国民教育思想于教育之中,养成民族国家观念;凡是小学的课程均应渗入军国民教育思想,使儿童熟见而习闻之[4]260。贾丰臻[4]253指出:小学阶段要定期举办远足会、运动会;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除体操、运动以外,宜仿日本,学习击剑、柔道、打靶、游泳等项目。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濂[4]255更是极力提倡举办学生运动会,因为“运动会等所行之竞技,足以奖进生徒之体育而鼓舞其勇气,要养成共同之精神及对于团体之德义,诚甚有益于身心者也。”
因此,两广学务处举办广东省大运动会,一方面是检验广东新式学堂体育教育的效果,增强学生体魄;同时,也是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运动会的形式对学生灌输军国民主义思想。
关键词:体育史;广东省大运动会;两广学务处;军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2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0-0077-04
Outlining the story of Sports Games of Guangdong in 1906
XU Wen-y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style education, the universally opening of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overwhelming thirst for military and civilia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Affair Bureau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held “Sports Games of Guangdong” in January 1906, which was the first provincial sports games held after new style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in modern Guangdong, becoming a big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sport in modern Guangdong due to its unparalleled scale, playing a tremendous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holastic sports games at various levels in Guangdong at that timeand the buildup of student’s martial spirit. However, the Games were aborted due to low referee capacities and conflicts occurred between players, which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backward profess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at time.
Key words: history of sport;Sports Games of Guangdong;Educational Affair Bureau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military and civilian education
1906年1月由两广学务处举办的“广东省大运动会”,是近代广东兴办新式教育后的第一次全省运动会,它的举办直接体现了科举制废除前后,广东推行新式学堂和新式体育教育的成效,对此后广东省体育教育的发展以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缺乏资料,此前学术界对此次运动会的始末鲜有提及,本文根据当时报刊对此次运动会的相关报道,以及地方史志资料,对这次运动会的背景和过程进行简略回顾。
1广东省大运动会的背景
1.1广东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立
在甲午战败、庚子事变的连续打击下,为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专制统治,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清末新政正式开始。清政府要求各省督抚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兴学热潮。两广总督岑春煊为此于1903年奏设省一级新式教育行政机构——两广学务处,负责广东、广西两省新式教育的推广。在两广学务处的主持、推动下,广东省新式学堂数量迅速增加。到1906年,广东全省官立、公立、私立各类学堂达1 000余所[1]。
早在清同治年间,外国教会在广东兴办的一批学校就已聘请外籍体育教师,营造体育设施,开设体育课(当时称体操科),引进近代西方体育。如1873年,德国巴色会派碧安彼得在长乐(今五华县)创设元坑中书馆,设置体操课,并教习、辅导足球和柔软体操。其后,一批公立和民办私立学校,如1899年在广州开办的公立广州府中学堂及私立求是小学堂,相继开设体育课,传授近代西方体育[2]4。但由于场所缺乏,师资、资金不足,能够开设体育课的学堂并不普遍。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相继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指导、规范各地新式学堂的开办。两份章程对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均有“体操科”,体育课正式成为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必修课程,近代体育体制在中国逐步确立,近代学校体育也随之而得以普遍实施[3]。
1.2“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力求借鉴西方各国施行的尚武精神教育,主张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教育和基本的军事训练,以利于抵御外侮,重振国威。这种军国民教育思想一被提倡,立即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响应,互相唱和,很快风靡全国,对当时的教育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强烈的影响[4]238。学校体育和举办运动会被认为是实施军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岭东日报》有评论认为:体操的效果,“浅言之,柔软游戏体操,足以壮经骸、强手足;深言之,则兵式体操,人人可以执干戈卫社稷,全国皆兵,不求自足。”又称“欲强国,必强种,欲强种,必强体魄。吾欲强吾种,舍体操其奚由哉!”[5]官方对此也持支持态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规定大、中、小学的“体操科”内容,均宜以“兵式体操”为主[6]131;1906年初,清政府颁布5项“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规定必须寓军国民教育思想于教育之中,养成民族国家观念;凡是小学的课程均应渗入军国民教育思想,使儿童熟见而习闻之[4]260。贾丰臻[4]253指出:小学阶段要定期举办远足会、运动会;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除体操、运动以外,宜仿日本,学习击剑、柔道、打靶、游泳等项目。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濂[4]255更是极力提倡举办学生运动会,因为“运动会等所行之竞技,足以奖进生徒之体育而鼓舞其勇气,要养成共同之精神及对于团体之德义,诚甚有益于身心者也。”
因此,两广学务处举办广东省大运动会,一方面是检验广东新式学堂体育教育的效果,增强学生体魄;同时,也是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运动会的形式对学生灌输军国民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