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均衡依赖于教师分布的均衡,教师配备是教育公平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等现状,笔者以为,应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全面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一是编制增补机制。由于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学校规模小,为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增加农村教师数量,以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政府应适当放宽编制控制,增加农村教师数量。考虑到农村教学点成班率低,农村教学点更应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可出台一系列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师招聘政策,一方面通过奖励政策的引导,鼓励优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另一方面确保在编制范围内每年的教师增补数不少于上年教师自然减员数,以此逐年缓解并最终解决农村师资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问题。
  二是待遇补贴机制。应较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补贴,建立牢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改革现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确立贫困县农村教育的投入倾斜地位,尽快落实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为了让条件相对艰苦学校的教师安心教育工作,政府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可结合国家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的发放政策,根据区域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的快慢等情况,划分不同的等级,按县、市、骨干教师级别和学校边远程度级别,每月分别向农村骨干教师足额发放农村骨干教师津贴和交通费用补贴,使农村骨干教师的工资收入比同等的城镇骨干教师高。此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名师工程”,凡被评为“名师”的教师,学校或政府发给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具体数额根据各地的财力而定)。促使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确保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稳定。
  三是条件改善机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城乡学校的教学设施、工作和生活条件反差巨大。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寄住在由教室改建成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等日常生活十分不便。这也是造成农村教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更是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典型表现。因此建议设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条件。如兴建教工集体宿舍,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使教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换旧课桌椅,更新黑板,添置电脑,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为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教学安心、生活舒心,工作顺心。
  四是业绩激励机制。激励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励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达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与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可以从信任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等五个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岗位与待遇、工资等与实绩、贡献挂钩,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建立形成有利于留住农村人才,用好农村人才,促进农村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教师节期间应大张旗鼓表彰一批优秀农村教师,并给予奖励。政府可对有重大贡献的并在农村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授予相应级别功勋教师称号,并享受相应级别的特别津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研修和培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通过这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农村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五是业务培训机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对教师、校长的培训,优先在农村地区试行带薪脱产培训制度,由县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对在农村任教满5年的教师,实行每期限集中或分段享有为时一学期带薪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争取在三五年内对所有农村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使培训机制成为激励机制的一部分。
  六是专业研训机制。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建立充满生机的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另外,为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进行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工作,根据农村地区教师的实际需求,适时组织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讲学团,采取“订单式讲学”方式,送教上门,共同研讨,以满足农村学校教学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七是交流支教机制。建立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优秀学校支援薄弱学校制度和城乡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定期实施校对校轮流服务制度(或称“交流机制”)和农村小学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制定城乡优秀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加大选派农村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赴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力度,城市中小学校也应积极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提供挂职学习机会,逐步建立教师资源有序流动和教师交流制度,解决教师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教师资源有序交流。为此,政府可出台具体意见,比如教师从农村调入城镇,设定门槛(必须通过公开考核、公平竞争的形式进行),限定人数(每所学校调出数每年不能超过教师总数的3%);城镇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应履行支教义务,支教期限不少于1年;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在编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鼓励和倡导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关系不转,待遇不变,对其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提拔任用、评先推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三塘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更是历久不衰,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通过饮酒既能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又能寄托情感,满足人们的饮用需求。其中,中国白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走规范、创新的特色教育之路,大力开展“五化”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名校进程中扎实推进、富有成效。  养成教育生态化。我校坚持建校50年来学生早操、晨跑的特色,实行“一日生活制”学生管理,把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学校在坚持学生晨练规范化、制度化、科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要求,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育人宗旨,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和个性培养,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一,加强选拔与培训,确保辅导员队伍素质过硬。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的领路人、指南针和同行者,学校把辅导员队伍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政治
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不断影响着教育理念的变革,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时代的人文精神,这一点尤以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发展更为明显,同时在我国也有丰富体现。  一、追求“技术理性”,导致人性压制  从牛顿理论体系的建立后起,理性便被人们搬上了神坛,至20世纪初,整个西方社会对理性充满着盲目甚至接近于疯狂的崇拜。1911年,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建立起系统化的管理理
禹州漏芦(Radix Echinopsis)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华东蓝刺头Echinopsgrijisii Hance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华北及华东地区。禹州漏芦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1995年前一直与祁州漏芦混用,均称漏芦,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将二者分开收录,分别命名为漏芦和禹州漏芦。禹州漏芦味苦、性寒、归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的功效,用于治疗诸疮痈肿,乳痈肿痛
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如何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准定位,打造具有个性、因地制宜的精神文化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定位准确并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都要围绕她的文化内核来进行。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再大到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