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篇名著欣赏”课程的开设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英文名篇、名著欣赏”校本课程课。它作为课堂的有益补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一、开发“英文原著欣赏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1.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第一部分语言技能中对“读”的技能从六到九级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如识别不同文体、分析句子长短句结构、获取信息、理解不同观点、阅读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适合的报刊杂志以及发展阅读策略等要求。在英语阅读量上,特别提到除教材以外,六、七、八级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23万词和30万词以上,九级要求读一般的英语报刊杂志和英文原著,利用网络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应该说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如果要顺利完成新课标的英语阅读要求,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补充阅读材料。
  2.是自主学习的要求。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并且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的能力。通过开设英文名篇、名著欣赏,学生通过课后自主安排时间完成名篇、名著的阅读,无疑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二、达成的目标
  
  选择开发“英文原著欣赏校本课程”,旨在达到以下的课程目标:
  首先能提高英语技能,增加语言知识,改进英语阅读策略,完成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其次,文学作品中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容易激发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三,优秀的文学作品富有教育因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具有文化视野。学生通过深入阅读,能尊重异国文化,形成国际视野,还可以用英语比较祖国文化,具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学生通过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学会合作学习和沟通技巧,发展学生个性。
  
  三、“英文原著欣赏校本课程”设置与成果
  
  本学期我对众多的英文名篇、名著进行了筛选,最后确定了如下几篇:莎士比亚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 Mark Train的The Million Pound Note,和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Austin的Pride and Prejudice.这些节选的小说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课后表演。
  通过认真的实施,该校本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永恒主题。莎士比亚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一部喜剧作品。课前经过学生的预习材料,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课上对人物用Powerpoint进行了介绍,我拿出了一些剧照,让学生辨认其中的人物。学生由于认出其中有我便更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告诉他们,学完后我们也可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之后让学生欣赏电影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的法庭上的该片段。在笑声中,学生认识了一个又一个人物。之后,让学生课堂上自由组合,进行对话,模仿人物的语音音调,并尽可能的进入角色。第二课时,让学生准备道具,登台表演。我在旁欣赏,并拍照。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Mark Train的The Million Pound Note也是喜剧。所给材料是发生在裁缝店的故事。为了给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我播放了开头的电影,并且不断的让学生推测下面会发生的故事。比如说当Adams要捡地上的半边梨的片段,让学生评价他的性格;在Adams走进餐馆后让学生推断后面会发生什么。有学生说他会被赶出来。因为在电影中Adams确实是个穷光蛋。我附和说:一起看看他是如何挨揍的吧!结果当Adams拿出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吃饭免费。我又暂停了一下,又问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思维,不仅提高了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让他们读喜欢的故事,学生明显感到阅读起来带劲,而且理解的更容易。
  4.培养了学生阅读英文小说的习惯。有许多学生说原来对阅读英文小说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事,但自从上了校本课程后,发现阅读英文小说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也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一些故事。
  
  四、两点的思考
  
  1.英文原著欣赏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通过开设这样的校本课程,我感受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程,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2.学生平时阅读的贫乏。通过课后的交流,学生很少花时间去阅读英文小说。一则时间紧张,二则有畏难情绪,三则没有这样的氛围。我认为,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在基础年级阶段要尽量地让学生去多读多看,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由于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家庭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家庭实验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心素质。  关键词:家庭化学实验;素质教育;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5 -01     近几年,我对利用家庭实验向初中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  
摘 要:作者利用实践法、对比法、数据统计法,对“自探互教”新课堂模式中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的效果,进行了有益科学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探互教;合作探究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1 -01     一、指导思想  为了推动教学改革,改变旧有的单一的传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学校大力推广了“自探互教”课堂模式。目的
摘 要: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5 -01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
英语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有些教师提问过难,水平较低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相反提问如果简单了,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大部分学生对回答失去兴趣。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质”,而非停于表面“量”的增加,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使课堂提问成为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手段。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深入研究自己所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个体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丰富的情绪体验,它既是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情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 赏识 认知和暗示 人性化生活空间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4 -01     刘勰说
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行之际,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无疑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能够引领其他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气氛活跃,从而切实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方式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
摘 要:本文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关键词:初中英语;法制教育;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8 -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了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法制教育的转轨。外语是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指导高考工作的经验谈谈高中历史备考策略。    一、紧扣教材,狠抓基础。    1.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任务,也是高考中考察的基本内容。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评价。这些在教学中必须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因为无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还是探究能
为寻找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契合点,多年来命题专家可谓煞费苦心。笔者纵向分析30多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其在文化情智上嬗变的特点:从感情材料入手,以哲理关系入题,材料蕴含哲理,行文强调思辨,即命题内容由重感情抒情向多理性思辨方向趋变,思维能力从感悟生活的形象认知向理性思辨的抽象思维层面提升,坚持感性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的辩证思维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  真题回放:国家统一命题中的感
一、教师设计方案,探究变成验证    有些教师为节约时间,加大授课量,于是就对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学生只需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实验即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显得被动和消极,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课例1:设计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证明实验中溴乙烷里的Br变成了Br-。  有些教师为防止学生“瞎折腾、浪费时间”,保证该实验成功,就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