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我校历史学科着手建设历史教学网站。建站的原则是:探索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智慧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学习中的协同发展。本网站体现了以下4种功能。
一、资源的多样性、流动性、共享性
资源的多样性体现在: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图片、动画、影像、音乐、文字五种表现形式。知识结构全面,介绍中外历史和师生的教学情况,网站共分为七个栏目:素材库、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百科园、历史题库、学生天地、关于我们。图片素材库中我们收集了十类近四百多张图片;动画素材库里收集了教师自制的课件和下载的动画课件;影像素材库中收集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片段;音乐素材库中收集了许多历史题材的歌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历史百科园这三个栏目,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中外历史,涵盖了与教学相关的一千多个知识点。历史题库、学生天地、关于我们这三个栏目反映了师生教学情况。
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受益者,而且是网站的建设者。前一批学生的学习历程,也将是后续学生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流动性势必会使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师生共建到开放共享,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真正的网上教师联盟和学生联盟。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的建设
为了应用网站,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上课时我们还在教学网站的基础上建设主题网站。
讲《九•一八事变》这节课时,“九•一八”事变就发生在东北,伪满洲国就建立在长春,学生对身边的历史感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和学生共建了“九•一八”,主题网站。
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同学从我校历史教学网站上下载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第二组同学在历史教学网站和学校三辰影库中查找和本课重点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第三组同学搞社会调查,考察了伪皇宫等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并用数码相机拍回照片。第四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刊物,还在书中找到许多丰富的图片。在学生采集资料的基础上,再把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编辑到“勿忘‘九•一八’”主题网站上。上课时,我首先利用歌曲进行情境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随后,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九•一八”主题网站自主学习。同时,我和学生在交流室里进行网上交流。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帝国主义控制的清政府是半殖民地,而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却是殖民地?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我组织学生在交流室里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利用教材上的资料,从伪满洲国毫无主权来分析;有的同学引用溥仪和坂桓征四郎的对话,从日本侵略意图上分析;有一位同学往交流室里输入五幅图片,前四幅是当时日本人居住的长春市中心,第五幅是长春老百姓居住的市郊,通过对比,这个学生认为,从长春城市规划上,也能体现殖民地色彩。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帮学生理顺知识体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谈古论今栏目,把下载和摘录的近几年日本反华的热点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看后义愤填膺,认识到,今天日本的侵华野心依然不死。
三、注重学生网上网下活动的结合
实践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实现了网上的信息浏览、热点论坛;网下的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问题咨询、自由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智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协同发展。
四、强调信息化学习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网站的创建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资源的多样性、流动性、共享性
资源的多样性体现在: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图片、动画、影像、音乐、文字五种表现形式。知识结构全面,介绍中外历史和师生的教学情况,网站共分为七个栏目:素材库、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百科园、历史题库、学生天地、关于我们。图片素材库中我们收集了十类近四百多张图片;动画素材库里收集了教师自制的课件和下载的动画课件;影像素材库中收集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片段;音乐素材库中收集了许多历史题材的歌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历史百科园这三个栏目,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中外历史,涵盖了与教学相关的一千多个知识点。历史题库、学生天地、关于我们这三个栏目反映了师生教学情况。
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受益者,而且是网站的建设者。前一批学生的学习历程,也将是后续学生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流动性势必会使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师生共建到开放共享,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真正的网上教师联盟和学生联盟。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的建设
为了应用网站,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上课时我们还在教学网站的基础上建设主题网站。
讲《九•一八事变》这节课时,“九•一八”事变就发生在东北,伪满洲国就建立在长春,学生对身边的历史感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和学生共建了“九•一八”,主题网站。
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同学从我校历史教学网站上下载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第二组同学在历史教学网站和学校三辰影库中查找和本课重点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第三组同学搞社会调查,考察了伪皇宫等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并用数码相机拍回照片。第四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刊物,还在书中找到许多丰富的图片。在学生采集资料的基础上,再把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编辑到“勿忘‘九•一八’”主题网站上。上课时,我首先利用歌曲进行情境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随后,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九•一八”主题网站自主学习。同时,我和学生在交流室里进行网上交流。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帝国主义控制的清政府是半殖民地,而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却是殖民地?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我组织学生在交流室里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利用教材上的资料,从伪满洲国毫无主权来分析;有的同学引用溥仪和坂桓征四郎的对话,从日本侵略意图上分析;有一位同学往交流室里输入五幅图片,前四幅是当时日本人居住的长春市中心,第五幅是长春老百姓居住的市郊,通过对比,这个学生认为,从长春城市规划上,也能体现殖民地色彩。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帮学生理顺知识体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谈古论今栏目,把下载和摘录的近几年日本反华的热点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看后义愤填膺,认识到,今天日本的侵华野心依然不死。
三、注重学生网上网下活动的结合
实践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实现了网上的信息浏览、热点论坛;网下的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问题咨询、自由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智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协同发展。
四、强调信息化学习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网站的创建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