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历史教学网站的现实意义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我校历史学科着手建设历史教学网站。建站的原则是:探索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智慧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学习中的协同发展。本网站体现了以下4种功能。
  一、资源的多样性、流动性、共享性
  资源的多样性体现在: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图片、动画、影像、音乐、文字五种表现形式。知识结构全面,介绍中外历史和师生的教学情况,网站共分为七个栏目:素材库、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百科园、历史题库、学生天地、关于我们。图片素材库中我们收集了十类近四百多张图片;动画素材库里收集了教师自制的课件和下载的动画课件;影像素材库中收集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片段;音乐素材库中收集了许多历史题材的歌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历史百科园这三个栏目,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中外历史,涵盖了与教学相关的一千多个知识点。历史题库、学生天地、关于我们这三个栏目反映了师生教学情况。
  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受益者,而且是网站的建设者。前一批学生的学习历程,也将是后续学生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流动性势必会使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师生共建到开放共享,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真正的网上教师联盟和学生联盟。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的建设
  为了应用网站,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上课时我们还在教学网站的基础上建设主题网站。
  讲《九•一八事变》这节课时,“九•一八”事变就发生在东北,伪满洲国就建立在长春,学生对身边的历史感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和学生共建了“九•一八”,主题网站。
  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同学从我校历史教学网站上下载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第二组同学在历史教学网站和学校三辰影库中查找和本课重点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第三组同学搞社会调查,考察了伪皇宫等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并用数码相机拍回照片。第四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刊物,还在书中找到许多丰富的图片。在学生采集资料的基础上,再把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编辑到“勿忘‘九•一八’”主题网站上。上课时,我首先利用歌曲进行情境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随后,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九•一八”主题网站自主学习。同时,我和学生在交流室里进行网上交流。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帝国主义控制的清政府是半殖民地,而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却是殖民地?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我组织学生在交流室里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利用教材上的资料,从伪满洲国毫无主权来分析;有的同学引用溥仪和坂桓征四郎的对话,从日本侵略意图上分析;有一位同学往交流室里输入五幅图片,前四幅是当时日本人居住的长春市中心,第五幅是长春老百姓居住的市郊,通过对比,这个学生认为,从长春城市规划上,也能体现殖民地色彩。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帮学生理顺知识体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谈古论今栏目,把下载和摘录的近几年日本反华的热点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看后义愤填膺,认识到,今天日本的侵华野心依然不死。
  三、注重学生网上网下活动的结合
  实践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实现了网上的信息浏览、热点论坛;网下的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问题咨询、自由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智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协同发展。
  四、强调信息化学习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网站的创建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一、教师与学生要做到心理相融    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不协调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距离和在人际知觉上的偏见。情感距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距
文章引证大量事例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唐人投匦和献书行为的性质特点、主体身份、目的动机,以及具体过程等环节,全面考察和介绍了这种特殊的干谒现象。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代,文
写自身经历和表达自己心态的记叙文,若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应做到四点:  一要真。有人感到好笑,既然写自己,焉有不真之理!但是往往就这么奇怪。中学生写记叙文出现问题最多的就在真实性方面,写自己时,也不例外。这是由长期的教与学中引导的不当和观念的失误造成的。宣扬崇高,推举伟大,表彰优秀,使得人们特别是学生不敢正视平凡,不能优待缺陷,不愿表白内心。于是,一旦写自己,写记叙性文字,未下笔,便“意在笔先”,
在体育比赛项目中,我个人很爱看接力比赛,常常会被那紧张激烈的氛围所感染。因为队员们传递的不仅仅是手中的接力棒,更是一种你追我赶、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一种前进的力量。能否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教师也往往深感头疼,症结在哪里?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不去开凿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样的教学,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小学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趣味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再配以投影片、录音机等所承载的视听材料、影视歌曲、电影录音剪辑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
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统一,这是每一个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我依据几年来的历史教学经验,尝试采用了“读——思——剖——结——练”这样的课堂结构。实践证明。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颇有成效。  读,在我没有讲授新课之前,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导人框内生动形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行为的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主探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将具体地谈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四种方法:    一、倾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情趣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点评]这个小环节很有意思的。可以多问几个学生,女孩子则可以说“我是X氏之女”。学生说的时候,一定会为自己的家族感到
成功的教学靠的是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具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有趣的科学探究,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作为初中物理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利用新课引入,激发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