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远非简单地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布置一些任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才能有效展开。笔者在几年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尝试使用“五步法”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定向—合作探究—表述解释—评价—自结”五个环节,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下面,就以《秋天》这节课为例,简单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定向,即提出问题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有效的提问要适度这个道理。例如,《秋天》一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的重点是品味诗歌的语言。而学生们对诗歌中一些朦胧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此可以设疑,问题由易到难。我设计的四个问题是:(1)把每一小节诗歌想象成一幅图画,你能给它们分别起好听的名字吗?(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的妙处是什么?(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格?(4)怎样理解“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二步:合作探究,即搜集论据
为了便于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互相激发灵感,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组内学生的合作探讨以及组间的公平竞赛增添了他们研究和解疑的热情和欲望。通过各抒己见,互相辩驳,取长补短,组员间产生一种积极互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参与讨论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比如,“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格?在这个问题中,“通感”这种修辞格,学生比较陌生,我先启发学生“笛孔”里流出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笛音,再从听觉到嗅觉和触觉,引导学生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格,进而体味悠扬的笛声伴随着夏夜所带来的温馨、甜美的感觉,一起保留到了秋天那种意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搭建阶梯,拨开迷雾,寻找论据,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合作伙伴和一种资源,这样又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在整个求证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仍是主体。
第三步:表述解疑,即把分析问题的结果表达出来
学生们围绕特定问题进行了一番合作和探究之后,形成一种结论,接下来就是要把本组的见解和主张表述出来,供大家评价。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让小组选出代表,把他们探究得出的结论组织成完整的论述,然后让其他的组进行补充或争论,这样组与组之间又形成互动,学生受到的启示和获取的信息就会更加丰富,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第四步:评价,即对表述的解释加以点评
评价分为两种:一是原则性的问题,答案核心必须统一;二是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未必统一。开放性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只要合情合理,表述完整,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这类题目能给学生充分广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交换角色,续写出最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有向善的,有内疚的,有邪恶的,多种多样。
第五步:自结,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在围绕特定问题分析、表述、评价之后,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在研究阅读过程中应该怎样准确抓住题干,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怎样在文章中圈定精读范围;应该怎样提炼、概括和表述答案;怎样思考比较顺畅,怎样容易卡壳,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自我总结和听取同伴经验后,在今后分析研讨问题时就会有所进步,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完备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定向、探究、表述解释、评价和自结这五个环节,可以基本完整地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并且在教学中,借助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和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可以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研究中思考、表达、交流,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形成深刻的教学认识。■
第一步:定向,即提出问题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有效的提问要适度这个道理。例如,《秋天》一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的重点是品味诗歌的语言。而学生们对诗歌中一些朦胧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此可以设疑,问题由易到难。我设计的四个问题是:(1)把每一小节诗歌想象成一幅图画,你能给它们分别起好听的名字吗?(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的妙处是什么?(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格?(4)怎样理解“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二步:合作探究,即搜集论据
为了便于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互相激发灵感,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组内学生的合作探讨以及组间的公平竞赛增添了他们研究和解疑的热情和欲望。通过各抒己见,互相辩驳,取长补短,组员间产生一种积极互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参与讨论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比如,“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格?在这个问题中,“通感”这种修辞格,学生比较陌生,我先启发学生“笛孔”里流出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笛音,再从听觉到嗅觉和触觉,引导学生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格,进而体味悠扬的笛声伴随着夏夜所带来的温馨、甜美的感觉,一起保留到了秋天那种意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搭建阶梯,拨开迷雾,寻找论据,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合作伙伴和一种资源,这样又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在整个求证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仍是主体。
第三步:表述解疑,即把分析问题的结果表达出来
学生们围绕特定问题进行了一番合作和探究之后,形成一种结论,接下来就是要把本组的见解和主张表述出来,供大家评价。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让小组选出代表,把他们探究得出的结论组织成完整的论述,然后让其他的组进行补充或争论,这样组与组之间又形成互动,学生受到的启示和获取的信息就会更加丰富,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第四步:评价,即对表述的解释加以点评
评价分为两种:一是原则性的问题,答案核心必须统一;二是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未必统一。开放性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只要合情合理,表述完整,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这类题目能给学生充分广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交换角色,续写出最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有向善的,有内疚的,有邪恶的,多种多样。
第五步:自结,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在围绕特定问题分析、表述、评价之后,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在研究阅读过程中应该怎样准确抓住题干,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怎样在文章中圈定精读范围;应该怎样提炼、概括和表述答案;怎样思考比较顺畅,怎样容易卡壳,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自我总结和听取同伴经验后,在今后分析研讨问题时就会有所进步,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完备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定向、探究、表述解释、评价和自结这五个环节,可以基本完整地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并且在教学中,借助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和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可以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研究中思考、表达、交流,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形成深刻的教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