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挫折是人们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会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挫折教育;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会给尚未成年的初中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当前初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
当代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但讲究实惠;渴望成才,但目的欠明确;思想活跃,但是非易混淆;上进心较强,但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在挫折面前,他们显的很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是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它提醒我们,对于这些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当代初中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后的行为常常表现为攻击、逃亡、散漫、固执,以及进行各种报复。因此,当前初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
(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
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挫折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挫折教育也是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教育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等。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折、抗打击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坚强,这对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首先,历史课程中丰富的人物资源是挫折教育的最佳资源。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革命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惧怕失败,具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勇于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但凡有一番成就,无不经历挫折,经受磨难。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俯拾皆是。
其次,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过程也蕴涵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历史课程的魅力在于历史真相的“不确定”,追寻历史的真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追寻历史的真相,在这过程中,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在与他人合作、在学习的方法和合作态度方式等方面必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潜在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再次,历史课程学习的评价同样也是难得的资源。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评价是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等,在这些评价当中,学生会获得成功,也会经历失败,这同样也是挫折教育的有效资源。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教学都可以渗透挫折教育,历史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日历上的“红黑页”、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回顾、不屈不挠斗争故事等多种方式,形象地、立体地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一部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显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天津、烟台、伊犁、马关、辛丑等20多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巨大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愈挫愈勇,奋然前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深、震撼力透、立足点高,会收到显著成效。
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要让学生懂得,任何一个成功都是经历了几番的努力,甚至遭受多次失败的挫折之后才取得,不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待挫折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克服它。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鲍狄埃也说:“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我们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历经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坚强,从而更有信心获得胜利和成功!
总之,当代初中学生身处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我们历史老师有义务教育他们如何去对待挫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经验。不但通过理性的思考,更是通过学习与生活实践,使学生学会抵抗挫折,磨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毅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海洲,《挫折教育论》,1995年9月出版
马利琴,《挫折教育》,2009年6月出版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2001年8月出版
关键词:挫折教育;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会给尚未成年的初中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当前初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
当代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但讲究实惠;渴望成才,但目的欠明确;思想活跃,但是非易混淆;上进心较强,但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在挫折面前,他们显的很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是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它提醒我们,对于这些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当代初中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后的行为常常表现为攻击、逃亡、散漫、固执,以及进行各种报复。因此,当前初中学生耐挫折能力让人担忧。
(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
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挫折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挫折教育也是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教育的“三维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等。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折、抗打击能力,让学生变得更坚强,这对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首先,历史课程中丰富的人物资源是挫折教育的最佳资源。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革命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惧怕失败,具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勇于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但凡有一番成就,无不经历挫折,经受磨难。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俯拾皆是。
其次,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过程也蕴涵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历史课程的魅力在于历史真相的“不确定”,追寻历史的真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追寻历史的真相,在这过程中,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在与他人合作、在学习的方法和合作态度方式等方面必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潜在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再次,历史课程学习的评价同样也是难得的资源。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评价是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等,在这些评价当中,学生会获得成功,也会经历失败,这同样也是挫折教育的有效资源。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教学都可以渗透挫折教育,历史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日历上的“红黑页”、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回顾、不屈不挠斗争故事等多种方式,形象地、立体地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一部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显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天津、烟台、伊犁、马关、辛丑等20多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巨大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愈挫愈勇,奋然前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深、震撼力透、立足点高,会收到显著成效。
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要让学生懂得,任何一个成功都是经历了几番的努力,甚至遭受多次失败的挫折之后才取得,不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待挫折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克服它。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鲍狄埃也说:“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我们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历经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坚强,从而更有信心获得胜利和成功!
总之,当代初中学生身处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我们历史老师有义务教育他们如何去对待挫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经验。不但通过理性的思考,更是通过学习与生活实践,使学生学会抵抗挫折,磨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毅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海洲,《挫折教育论》,1995年9月出版
马利琴,《挫折教育》,2009年6月出版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200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