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尝试中,以探究为抓手,不仅有效实施了这一学习方式,而且因探究而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教学尝试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完全改变了过去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这新的教学方式中,“自主”确保了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合作”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与问题的合作探究架设了平台;而探究则是贯穿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笔者在应用这新的学习方式中,十分注意科学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探究”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在课堂的问题生成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再探究,从而使探究成为贯穿于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一条主线,同时也让语文课堂因探究而变得精彩。
一、加强预习中的自主探究,让语文课堂闪耀着学生的才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这种观点对于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地位。要多给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空,鼓励学生独立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要把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及习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上课前,或课堂伊始,给足时间让学生预习,并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帮助,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谈生命》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和探求人生的欲望,我在课堂伊始就用激情洋溢的话语说道:“同学们,生命是什么?它是科学家一直想要揭开的神秘体,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探讨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以卓越的智慧,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今天我们也有机会与名家一起来探寻这一话题。”我随即板题,并同时打开投影:“阅读思考:什么是生命,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为什么作者‘不敢说生命是什么’,而‘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为什么像一江春水?一江春水有着怎样的历程?有着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你从这些描写中联想到人的生命了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给你以哪些人生的启迪?……在这探究之中,学生综合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认识去阅读课文,自我分析,自我发现与解读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预习的自主探究中才智得以闪耀,生命的理想光辉得以燃起。
二、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让语文课堂闪烁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是承接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基础之上交流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便于学生贡献自己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成果,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实现对学习内容尤其是疑难问题的探究。因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坦诚而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如,教学《背影》一文,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六人小组的合作交流。该小组同学在小组长的组织之下,除了对基本字词的认读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等交流外,还交流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有学生认为该篇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可这位同学话还没有说完,另一位同学就打断这位同学的话,并当即提出了异议:“你说父亲如何的爱儿子,可我觉得父亲对儿子非常的冷淡,你想想他送儿子时一共只说了四句话。能说爱吗?”被质疑的同学一时语塞,但通过快速阅读很快给予了答复:父亲其实有很多的话要跟儿子说,比如祖母去世,自己差事交卸,父子分别。但父亲不愿谈及前两件事,不想让儿子为此而难受,只好自己独自苦闷,但还是禁不住说了几句放心不下儿子的话。其言短意深,话少情浓,表现出父亲深沉的爱。同学的一番阐释终于使质疑的同学也产生了共鸣,其他同学也深表赞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课文的理解得以加深,同学间的情感得以增强,集体意识得以培养,团队精神得以闪烁。
三、加强合作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再探究,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学生创新智慧之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管个人自主探究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合作中得到了解决,但仍有些问题同组的同学认识上还有些模糊或不一致,甚至是直接对作者及其教材内容等方面的诠释产生了质疑。这些都需要全班同学作深度探究。为此我鼓励全班同学跳跃发言,尤其是要不畏权威,敢于大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伤仲永》一课,有学习小组在全班的汇报交流中提出:“从书上看,作者把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都归咎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有点不公?”我当即肯定学生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并让大家自由组合,分组讨论,大胆探究。结果有的小组认为:是应该由父亲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子不教,父之过”,更何况他还让仲永“下海”,耽误了仲永学习的大好时机;有的小组认为:除了父亲的责任外,也有母亲的责任,其丈夫有过失,应该及时指出,孩子有过失,应该及时教育,为何不效仿“孟母三迁”呢;有的小组认为:仲永的邻居应负责任,作为邻居,看到一个天才,大家都应该加以爱护,应该及时规劝仲永的父亲;还有的小组提出: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应该向他父亲提出抗议,争取学习机会……经过大家的“碰撞”争议,我又适时给予点拨:“请同学们考虑考虑,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成长,要有哪些重要条件呢?考虑好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举手发言,最后我归纳总结道:“……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才,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周围的环境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大家深度探究,既解决了难点,又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大家不难看出:学生因自主探究而显露出聪慧;因合作探究而展现出集体精神;因深度探究而初显出创新才能;整个语文课堂也因探究而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让语文课堂因探究而精彩.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9(6).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教学尝试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完全改变了过去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这新的教学方式中,“自主”确保了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合作”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与问题的合作探究架设了平台;而探究则是贯穿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笔者在应用这新的学习方式中,十分注意科学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探究”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在课堂的问题生成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再探究,从而使探究成为贯穿于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一条主线,同时也让语文课堂因探究而变得精彩。
一、加强预习中的自主探究,让语文课堂闪耀着学生的才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这种观点对于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地位。要多给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空,鼓励学生独立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要把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及习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上课前,或课堂伊始,给足时间让学生预习,并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帮助,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谈生命》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和探求人生的欲望,我在课堂伊始就用激情洋溢的话语说道:“同学们,生命是什么?它是科学家一直想要揭开的神秘体,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探讨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以卓越的智慧,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今天我们也有机会与名家一起来探寻这一话题。”我随即板题,并同时打开投影:“阅读思考:什么是生命,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为什么作者‘不敢说生命是什么’,而‘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为什么像一江春水?一江春水有着怎样的历程?有着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你从这些描写中联想到人的生命了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给你以哪些人生的启迪?……在这探究之中,学生综合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认识去阅读课文,自我分析,自我发现与解读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预习的自主探究中才智得以闪耀,生命的理想光辉得以燃起。
二、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让语文课堂闪烁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是承接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基础之上交流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便于学生贡献自己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成果,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实现对学习内容尤其是疑难问题的探究。因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坦诚而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如,教学《背影》一文,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六人小组的合作交流。该小组同学在小组长的组织之下,除了对基本字词的认读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等交流外,还交流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有学生认为该篇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可这位同学话还没有说完,另一位同学就打断这位同学的话,并当即提出了异议:“你说父亲如何的爱儿子,可我觉得父亲对儿子非常的冷淡,你想想他送儿子时一共只说了四句话。能说爱吗?”被质疑的同学一时语塞,但通过快速阅读很快给予了答复:父亲其实有很多的话要跟儿子说,比如祖母去世,自己差事交卸,父子分别。但父亲不愿谈及前两件事,不想让儿子为此而难受,只好自己独自苦闷,但还是禁不住说了几句放心不下儿子的话。其言短意深,话少情浓,表现出父亲深沉的爱。同学的一番阐释终于使质疑的同学也产生了共鸣,其他同学也深表赞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课文的理解得以加深,同学间的情感得以增强,集体意识得以培养,团队精神得以闪烁。
三、加强合作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再探究,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学生创新智慧之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管个人自主探究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合作中得到了解决,但仍有些问题同组的同学认识上还有些模糊或不一致,甚至是直接对作者及其教材内容等方面的诠释产生了质疑。这些都需要全班同学作深度探究。为此我鼓励全班同学跳跃发言,尤其是要不畏权威,敢于大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伤仲永》一课,有学习小组在全班的汇报交流中提出:“从书上看,作者把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都归咎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有点不公?”我当即肯定学生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并让大家自由组合,分组讨论,大胆探究。结果有的小组认为:是应该由父亲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子不教,父之过”,更何况他还让仲永“下海”,耽误了仲永学习的大好时机;有的小组认为:除了父亲的责任外,也有母亲的责任,其丈夫有过失,应该及时指出,孩子有过失,应该及时教育,为何不效仿“孟母三迁”呢;有的小组认为:仲永的邻居应负责任,作为邻居,看到一个天才,大家都应该加以爱护,应该及时规劝仲永的父亲;还有的小组提出: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应该向他父亲提出抗议,争取学习机会……经过大家的“碰撞”争议,我又适时给予点拨:“请同学们考虑考虑,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成长,要有哪些重要条件呢?考虑好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举手发言,最后我归纳总结道:“……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才,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周围的环境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大家深度探究,既解决了难点,又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大家不难看出:学生因自主探究而显露出聪慧;因合作探究而展现出集体精神;因深度探究而初显出创新才能;整个语文课堂也因探究而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让语文课堂因探究而精彩.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