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凌晨两点的城市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时间表现出了相当的敏感。小学六年级时,家里养了一只猫,我十分喜欢它。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一件事,便跑去书架上找了很久,终于在一本百科全书里找到了答案(那时还没有互联网):猫的寿命是10~15岁。当时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心想过不了多久,这只猫就会离开我。(其实后来,它离开的速度比我预想的还要早得多。)
  大约也是在那个阶段,我在一本童话书里读到,人一生不过只有两万多天——这个数字从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读初一的时候,我去我家附近的一所大学练自行车,校园里有一座桥,我每次都费力地把车蹬到桥顶上,然后再从坡上猛冲下来,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游戏,我玩得不亦乐乎。在那样一个悠闲无比的周末,我突然想到,就算我整个下午都在这里爬上冲下、爬上冲下,最多也只能重复几十次而已;就算我把自己的两万多天全都耗费在这里,也不过只能把这个动作重复上百万次……生命的长度一旦被量化成具体的数字,听起来是多么可怕啊!
  我自然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那个简单的游戏上面,后来的我,离开了那座城市,来到了另外一座城市的另外一所大学,求学、工作、定居。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人生又走过了8000多天。我有一个哥们,他在35岁的时候一脸惆怅地跟我说:“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一半,再往后,就是走回头路了……”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那样的感受,直到今天,我也步入了35岁,才突然想到,我的人生,也已经差不多来到了中场。
  凌晨两点半,我躺在床上,想起了这几个关于时间的细节,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一则是想到这篇专栏已经拖了很久,交稿的最后期限马上就要到了,这让我惶恐万分;二来是想到,夜已经这么深了,我却还没有睡,尽管家人一再告诫我在午夜十二点之前入睡对健康是多么重要,可是最近这几年,我好像睡得越来越迟了。因为知道这样不好,所以就越想努力睡着,可是心里越急,就越是睡不着……
  我不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因为舍不得让一天——也就是生命的两万分之一——就这样轻易地流逝,想要把它无限地延长再延长,因此选择了晚睡。这并非人们常说的“熬夜”,而是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物钟。不一定是为了工作,就是纯粹的不想睡。网上有一个段子,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如此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吗?”记者摇摇头。科比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我不是成功人士,但是也很想借用一下科比的这个句式:你知道凌晨两点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吗?我知道。因为我经常会在这个时候下楼去呼吸新鲜空气,或是去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里找吃的。你知道凌晨两点的电视里在放什么节目?我知道。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仍然在滚动播出着世界各地的新闻,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主播总是被排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值守节目。我还知道,在我家对面的那栋楼里,有好几个人跟我一样,都这个点了,他们的窗户里还透着灯光。
  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所谓长大,就是一个睡得越来越晚的过程。上小学时,爸妈规定八点半就要上床睡觉;到了高中,觉得学习很苦,每天都要复习到很晚,可是再晚,极值也不过十一点;大学里,每天十一点半熄灯,宿舍里哥儿几个通常都要聊到十二点才睡;到了工作以后,一两点睡觉成了家常便饭。很偶然地,听一对朋友夫妇说他们每天晚上十点必定要上床睡觉,在感慨他们健康生活的同时,我也在心里悄悄地算了一下:我每天比他们晚睡4个小时,一年365天,我就比他们多出了1460个小时,相当于赚得了60多天的生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在微博上说:他可以接受别人在凌晨两点打电话给他,但如果有人在早晨七点给他打电话,他一定会跟那人绝交——也就是说,晚睡的人,通常会在别的时间把睡眠给补回来。我每天赚到的那4个小时,会在午饭后的“昼寝”时间里一分不差地通通花完。
  明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为什么还是不想睡呢?我想这也许是缘于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恐慌吧。这是一种病,但我却找不到解药。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10岁出头的时候,除夕晚上爸爸背着我去挂急诊。  接下来是病床上一躺两月,每天睁眼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白。白色也是有这么多层次的,墙壁空茫的青白,床单洗过多次的灰白,同房病友的苍白,输液瓶里药水那清明的白,还有窗外天光乍亮,逼进来的那一片透白。我躺着气闷灰心,童年的我是相当忧郁的,还带一点古典小说里的闲愁。睁眼是躺着,闭眼是躺着,习惯了被很多人问候。那年的压岁钱收得特别多,花花绿绿的钞票被装在一个大铁
创业是团队行为,一把手如果不为一起创业的哥们着想,老想着自己赚多少钱,这样的创业绝对不能成功。我们还提倡吃亏、吃苦、熬夜……这是队员共有的胸怀,当大家相处长久,彼此认同对方的胸怀时,一旦需要帮忙,彼此会互助。  《大学生》:“点团队”在校大学生中能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等世界级的创业企业吗?  刘玉:不可能。  我们只是培养年轻的在校生,育的是苗,不是一毕业就能成参天大树。本科生在
放弃严肃的学术意味,将绘画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其过程就像是一次核聚变反应。2012年2月,在青年志大本营展出的“绿校反应堆”展览上,18位活跃的绿校成员大果粒、宋洋、景绍宗、高峰、雷磊等完成了一次有趣的艺术实践。这18位参展者,出没在当代艺术、漫画、插画、设计领域中,并且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小有成就,他们的绘画风格新锐,模糊了MTV和版画、文本和动漫剧集的硬性界限,独创出自身的表达和交流途径。  绿校
“后排报价288万……300万,直接出到300万,300万在前排,谢谢大家!谢谢!300万……300万……300万第一次……300万第二次……300万最后一次!”拍卖师王欢手起槌落,一声清脆槌响,最终起拍价4千元的一方红木四言联镇尺以300万成交。这就是拍卖行里“小槌一响,黄金万两”的真实上演,然而作为核心角色的“导演”,拍卖师远不是报报数字,敲敲槌子这么简单。  敢于此时无声胜有声  拍卖场上无
我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父母、姐姐、各种亲戚在我填志愿的时候,都说计算机就业前景好,好找工作。本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想法,虽然我内心喊着不想读计算机,但是自己对未来又没有规划,就选择了相信父母给我选的路,糊糊涂涂地到天津师范大学读计算机。  开学第一天,我从第一节课就开始不断地走神。一是惰性渐长,二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我于是慢慢地放弃了挣扎,开始混日子。我对计算机专业实在找不到归属感,又是一
“绘石”活动是西北大学的传统之一,这块1.8米高的石块,专为学生展示艺术灵感用。一些珍惜自己“旷世奇作”的学生为了使作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甚至数天昼夜值班,以阻止他人“亵渎”自己的作品。    大学不是单纯为就业而存在    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一项福利,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优良动力。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获利于教育制度。福布斯杂志每年都会评出十所创造出最多
如果是常看动漫或者日剧的同学一定听说过“合宿”这个词,作为推动剧情神展开的必备要素,它可谓是青春题材作品中的高频词汇。“合宿”,望文生义就是“大家在一起睡觉”。但其实,合宿的意思远不止这么单调。  在日本,合宿可谓是最能展现日本集体生活特点的一个符号。每年,日本各大学的社团研究小组多多少少都会举行几次合宿,即能达到研修、训练的目的,也能增进团体中成员的感情。合宿的时间短则2天1夜,长则一周左右,一
2014年3月10日下午,“Animamix Biennial动漫美学双年展2013~2014”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该展继在高雄市立美术馆及韩国大邱美术馆于2013年底陆续展出后在中国内地的开幕首展。此次展出了十位来自英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大陆艺术家的作品, 展出超过50多件艺术品,包含绘画、装置、影像以及新媒体互动影像等等,以多元媒材建构了一个似是而非、虚假与真实间
提起女汉子,第一个跳进我脑海的便是我班的瑶瑶。之所以要用“我班的”这个限定语,是因为我认识好些瑶瑶,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软妹,可我们班的这个,却奇葩地成为绝无仅有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对于女汉子,其实有很多类型。按照我的标准简单地区分下就是一声惊雷型和一望可知型。一声惊雷型是指日常行为举止会让人误以为是淑女,突然的一句怒骂则暴露汉子本质的那类女生。一望可知型则更多地描述一种女汉子气质,走在她附近则好
文静秀气的外表下,梁莉有超出常人的热情和执行力,能量满满。为了本科毕业论文,她单枪匹马杀到广州一个月做田野;为了创业项目,她和男朋友拿出全部积蓄;社会学给了她情怀,创业实践让她脚踏实地;不缺说做就做的勇气,更有深思熟虑的底气……左手加右手,她的7年学生时光很精彩。  误打误撞社会学  “是不是学我们这专业的都出于无奈?”梁莉戏谑。社会学在国外是人文社科的支柱型母学科,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在国内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