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27日,深深地留存在了张升奇的记忆中,那是他到南彰镇宋庄村的第一天。那一晚,雪下得很大,院子里寒风四起,老村室的房子四面透风,开了两个电暖器,还是冷。
第二天,水管上冻了,没法洗脸刷牙,没法做饭。踩着厚厚的积雪,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升奇和队员岳祥步行往距离村子5公里外的镇上走去。一个小时后,他们赶到南彰镇,在食堂吃上了一顿“大锅菜”。
初到宋庄,较真认真出彩
张升奇原来是兰考县委办公室的二秘科科长,县委常委会都是他做记录,“也算是比较受瞩目”。驻村通知下来时,张升奇并不十分积极,因为他担心离家太远,很难照料家里。张升奇不讳言,在那一刻他“犹豫了”。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下乡驻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组织需要的时候理应“挺身而出”。
因为日常出色的工作表现,张升奇驻村时还兼任整个南彰镇驻村工作队的总队长。时任兰考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魏随安特意交代:不给你打电话叫你回来你就只管在那干,不用回来。除此之外,魏随安还给张升奇下了指示:要做示范,要当标杆。
带着上级领导深切的期望,张升奇来到了南彰镇宋庄村。
初到宋庄村,老百姓“不太信任,认为他过来就是镀金,走个样子,会不会住两天也不知道”。张升奇明白,在有些老百姓眼里,“县委的干部是高高在上的,既不会跟他们深入交往,也不会给他们办什么事儿。”这让张升奇“觉得委屈”。不过,有上级领导的要求,他就要较真、认真,“既然干了,就要干好”。
像很多驻村干部一样,张升奇的心里也装着两件大事:一是搞基建,二是发展产业。
他们先是整修了村室,将院子里做了硬化和绿化,还垒起了院墙,不过,“院墙后来推了”。根据兰考县委的要求,为了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村室不允许垒院墙。院墙推了之后建起了广场,搭了戏台,墙上还有彩绘。如此一来,这里就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每日人流不断。
在张升奇看来,宋庄村的工业“比较发达”。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组织参观和培训。行政村2700多人,几个自然村的广播都有无线联网,在一个村现场播放的同时,其他村子的村民还能在家听。此外,在魏随安的要求下,基本上每个月,张升奇他们都会带着村里的“企业家们”到外地参观,“他们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带他们去参观什么。一是学技术,二是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
张升奇和他的队员们在宋庄村所做的桩桩件件事,都在感染着村民的心。
听说村里有人卖红薯,张升奇就一直想着等有空了出去买几个熬粥喝。可等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天也黑透了,红薯早卖完了,他趴到人家的车上使劲地找,无果而归。回到住处没一会儿,两个老大娘掂着红薯找去了,“这你要给她提钱,就有点见外了……”
张升奇说,这件事留给他很深的印象,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村人的认可”,毕竟,“他们肯定是理解了,支持了,关系融洽了,才会给你送东西”。
2016年的5月,毫无悬念地,张升奇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了兰考县第一批扶贫标兵。与此同时,他的调令也下来了,上级要调他到仪封乡担任党委副书记。
拿到调令时,张升奇的心情是复杂的。忧的是不比在机关优越,喜的是离家又近了些。虽说“不用整天‘趴’到村里了”,但他与宋庄村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也让他依依不舍。
精准扶持,做大做强产业
宋庄村紧挨着山东庄寨镇纸坊村,张升奇说,三分钟就能走出省,他还将自己的晨练戏称为“鲁豫运动”。受庄寨工业发达的影响,宋庄的主要支柱产业也是工业,不少村民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中佳盾门业在当地还有不小的影响力。
第一次村“两委”干部会上,班子成员向张升奇介绍了该村的情况,但也提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缺资金,不好贷款”。于是,张升奇带着工作队员先去着手为村里跑“授信”,即农户小额自助授信贷款,“实际上是贷款证”。有了贷款证,就意味着该村以整个村子的信誉为担保,村民不再独立找担保人,拿两证一章(身份证、贷款证、个人印章)即可贷款。村里养牛户家有亲戚用的就是授信贷款,“像是拿自己家的钱一样方便”。
忠畅门业是从佳盾门业分出来的一支,公司经理王贵韩第一批就贷了50万。
“原本,银行只计划批给贵韩30万,我亲自去找行长,行长到村里现场办公,考察过后,特批了50万。”张升奇说,“忠畅现在发展特别好,员工工最低的也有2500元以上。”
在车间,42岁的王贵韩熟练地介绍着做门的流程,“要27道工序呢”。王贵韩说,忠畅门业投资“千把万”,产品主要销往菏泽、济宁、开封、商丘、濮阳等地。
“今年所有的配置都提升了,不弄流水线不管(不行)。”王贵韩随手一指,“这是3D转运套色,颜色鲜艳大气!”
忽然,在最后一道工序即将进行完时,操作台上的工作人员没能及时把一块门板取下,身材高大的王贵韩一个箭步跳上操作台摘下了门。
解决了资金瓶颈,一下子激活了宋庄村的发展潜力。如今仅忠畅门业,用工人数中贫困户就占了三分之一。张升奇他们的授信举措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就在张升奇调任仪封乡党委副书记之后没几天,王贵韩和几个做企业的朋友相约一起去看张升奇。“当时我说什么都不让他们来,但他们说已经在路上了……”张升奇说,“都是宋庄村做企业的……他们老盼着我什么时候再回去!”
2016年7月28日,兰考县脱贫百日攻坚大会之后,县里又要求驻村干部无论提拔与否都要吃住在村。
张升奇又一次回到了宋庄村!
百日攻坚期間,南彰镇早上7点钟就要点名,驻村干部们6点多就要往镇上赶。在当时,兰考县在“软件上”有了创新,要求为所有贫困户建好一户一档,并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档案。张升奇的工作更加繁忙,每到一户,都要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讲解扶贫政策,算脱贫账。 工作的繁忙不算什么,张升奇说,驻村工作难在“办的都是好事儿,却不好办”。尤其是涉及资金的项目安排上,“资金是有限的,也有一定的条条框框”,但有些户“不论理”。拿到户增收资金来说,明明发展不了产业,却非要申请资金的大有人在,张升奇他们只好一个一个地做工作,并直言相劝,“如果不发展产业,将来的资金是要追讨回来的”。
即便是在农村生活过,张升奇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作为村民,你可能会考虑一家一户的收益,但作为驻队干部,你要考虑的将是全局,你要带动的也不是某个人某一户,而是要“全盘考虑”。
在张升奇等驻队干部的扶持下,如今的宋庄村,即便是在夜里,也能看到不少厂子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奔忙着。不少农户有了自己的产业,生活更有奔头,更有希望,这让身处仪封乡的张升奇感到无比欣慰。
转变思路,移风易俗创新
60岁的胡合聚是宋庄村6组的养牛户,也是当地最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他靠养牛挣的钱都用在了为老伴儿看病上。然而,2015年年初,老伴儿还是撒手人寰了,胡合聚牛也不养了,还欠了几万块钱的外债。
张升奇说,村民们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俗。驻村工作队来到宋庄之后,发现村民们动辄几万元去操办红白喜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就决定从“省”字上做文章,抓好红白喜事简办,让群众把钱省下来,好办其他事儿。
当听说胡合聚要为过世的老伴儿办热丧时,工作队就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简办,将省下来的钱继续用于养牛。然而胡合聚哪听得进工作队的劝说,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坚决不同意。
无奈之下,张升奇他们只好三天两头往胡合聚家里跑,每次都是“将嘴皮子磨破”。终于,架不住工作队的“狂轰乱炸”,胡合聚的思想有了松动。于是,工作队趁热打铁,说只要你简办,在村里带个头,工作队就会在你办事时进行“解围”。
在胡合聚办事的当天,工作队亲自到场“督查”,村里的广播也同时播出,对他简办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这才感到“没有在亲戚邻居面前丢面子”。事后,粗略地计算一下,仅这一项,胡合聚就省了一万多元。
随后,驻村工作队继续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有些群众能省好几万”,张升奇说,慢慢地,该村也改变了过去“再穷也不能让人小看了”的观念,逐步形成了红白喜事简办的良性循环。
如今,胡合聚和他的儿子胡登云经营着50头牛。下午六点左右,正是该给牛喂第二茬草料的时候,33岁的胡登云在牛圈里忙碌着,父亲胡合聚闲坐在牛圈前抽着烟。见记者去,胡合聚第一句话就是:“要不是驻村队,俺哪还能养这么多牛啊!……”
胡合聚家的牛是西门塔尔,生长速度快,肉奶兼丰。“具体产自法国还是瑞典,我忘了……”胡登云挠挠头说,他的牛是从内蒙拉过来的,因为“兰考县不好买,毕竟一下子购进几十头,都缺货”。
这批牛主要是小牛犊,胡登云说,之前养过20多头母牛,“养好了一年利润就能有一万(每头)”,但是养母牛费心,资金压力也大,最主要是“周转不开”。不过,因为有技术,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张升奇他们开始将胡合聚父子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他们跑下贷款11万元,让他们扩大规模。
现在,牛圈外面,仅收购囤积的草料就价值70000多元。胡合聚说:“俺还带动了20户贫困户嘞。”原来,在张升奇他们的协调下,村里劳动能力不强,脱贫不稳定20户的到户增收资金也投入到了胡合聚的牛场里,“每人5000元,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胡合聚父子每年给这20户人家分红。“比银行利息高得多!”胡登云说。
谈起长远的打算,胡登云说,他准备再流转60亩土地,将牛粪有效利用起来,养蚯蚓。“蚯蚓一斤的市价是15块,一亩地能产两到三吨,每年收三到五次……”工作队员岳祥在一旁已经帮他算好了帐。
胡登云说,已经请专家过来考察过地块,要让专家看看“地中不中”,因为“蚯蚓怕淹,低洼地不能用”。胡合聚在一旁唠唠叨叨地重复着:“要不是驻队的来……老百姓你去哪儿弄恁多钱养牛嘞!”
几多耕耘,莫问何时收获
75岁的张顺良手机响起来:现在是晚上八点整。
50多岁的儿子刚刚尿了裤子,老两口这会儿刚刚把儿子拾掇干净,还没顾上吃晚饭。因为精神有问题,儿子一直没能成家,50多岁了还时常尿裤子,“冬天不容易干”让张顺良的老伴儿很是头疼。
这是宋庄村的兜底户。
张顺良指着家里的桌子、板凳和电视机告诉记者:“都是驻队干部给俺送的。”里间的衣柜也是新的,“也是驻队帮扶的”,张顺良的老伴儿插话说。
一个小火炉烤得屋里暖暖的,火炉上坐着一口大锅,揭开锅盖,蒸笼上放着几个馒头,一个鸡蛋,锅里是玉米糁子汤。
“张升奇、岳祥……他几个天天来,有时大队不跟着他们也来。”张顺良说。
“有驻队工作人员的手机号吗?”记者问。
“那能没有!”
“给他们打过电话吗?”
“那能没打过!”
“反映过啥问题?”
“有啥困难都跟他们说,我光想他们……”张顺良的话惹得一屋子人笑起来。
张顺良的老伴儿开始舀饭,老人家说还没洗手呢,老伴儿嚷着让他去洗手。洗罢手,老两口坐下,张顺良把鸡蛋拿给老伴儿。看到记者要拍照,张顺良的老伴儿往盘子里放了俩大馒头对着镜头,还把没来得及吃的鸡蛋放在了馒头中间。
因为宋庄村工业发达,有不少板材加工厂,张顺良有时还到外面打打零工,把旧板材上的钉子拔了,厂家才得以重新做成新板材。“釘子按重量计费,一斤四块半,俺俩一天能拔四十来块。”张顺良边吃边跟记者唠嗑。
驻队干部岳祥介绍,按照兰考县的扶贫政策,张顺良家不仅享受了低保,还给他们办了临时救助,60岁以下的每人每年能有1000块钱。 正吃着,张顺良像想起什么似的问我们:“闺女,恁拍的节目啥时候播,在几频道,俺到时候看看!”老人家说,驻队的还给他们装了有线,“电视能收几十个台呢”。
就在记者到访张顺良家的同一天,仪封乡正在接受脱贫攻坚的第三方验收,采访过程中,张升奇不断地接到电话,时常导致挂掉电话之后忘记了自己说到哪儿了。
张升奇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认真,比较实在,“说能力,我算是一般吧,或者稍微强一点”。他觉得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点,没有领导和同事们所称的“那么强,那么优秀”。
之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评为标兵,并且得到重用,他说自己没有秘诀,他所坚守的,唯有“认真”二字。对上,他实实在在地把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一一汇报;对下,他认认真真把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解决。
即便是到了儀封乡之后,为了尽快落实村室“七对照”,把33个村室都变成村里最热闹、最靓丽的地方,他和组织委员,一个村一个村去督查工作,“我们也是坚持认真。”
说到此处,他说起仪封乡政府会议室的一幅字:共产党最讲认真。这是兰考县委、县政府对仪封乡今冬明春农村五项重点工作的肯定和褒奖。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来仪封乡视察工作,看到会议室显要位置挂着这幅字,连声说好,还说只有认真才能干好工作,只要认真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张升奇的几案上,散落地放着仪封乡未来的发展规划。他打开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兰考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汹涛送给他的四句话:踏上新征程,另开新天地。愿君多耕耘,莫问几收获。
写在前面:
2017年年初,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时代报告》各位同仁深入该县脱贫攻坚一线,采写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扶贫人物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从兰考县2016年评选的两批扶贫标兵中选取,有第一书记,有驻村队长,也有驻村队员,等等。他们中的有些人提及不能照顾家庭时失声痛哭,有些人在父母亲人生病、离世之时不能陪伴在侧,也有人因为出色的驻村表现而调任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然而,他们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人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就不可能有今日兰考县的全新面貌。
6个精准卷与兰考县出台的12项扶贫政策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烂熟于心的,他们以这样的主导思想为依托,将国家号召“精准扶贫”在各村各户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改善了兰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提升了整个兰考县的发展水平。
兰考县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是由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集合而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这样的瞬间谱写一段华章,高唱一曲赞歌,致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洒下过泪水汗水的、伟大而平凡的人们!
第二天,水管上冻了,没法洗脸刷牙,没法做饭。踩着厚厚的积雪,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升奇和队员岳祥步行往距离村子5公里外的镇上走去。一个小时后,他们赶到南彰镇,在食堂吃上了一顿“大锅菜”。
初到宋庄,较真认真出彩
张升奇原来是兰考县委办公室的二秘科科长,县委常委会都是他做记录,“也算是比较受瞩目”。驻村通知下来时,张升奇并不十分积极,因为他担心离家太远,很难照料家里。张升奇不讳言,在那一刻他“犹豫了”。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下乡驻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组织需要的时候理应“挺身而出”。
因为日常出色的工作表现,张升奇驻村时还兼任整个南彰镇驻村工作队的总队长。时任兰考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魏随安特意交代:不给你打电话叫你回来你就只管在那干,不用回来。除此之外,魏随安还给张升奇下了指示:要做示范,要当标杆。
带着上级领导深切的期望,张升奇来到了南彰镇宋庄村。
初到宋庄村,老百姓“不太信任,认为他过来就是镀金,走个样子,会不会住两天也不知道”。张升奇明白,在有些老百姓眼里,“县委的干部是高高在上的,既不会跟他们深入交往,也不会给他们办什么事儿。”这让张升奇“觉得委屈”。不过,有上级领导的要求,他就要较真、认真,“既然干了,就要干好”。
像很多驻村干部一样,张升奇的心里也装着两件大事:一是搞基建,二是发展产业。
他们先是整修了村室,将院子里做了硬化和绿化,还垒起了院墙,不过,“院墙后来推了”。根据兰考县委的要求,为了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村室不允许垒院墙。院墙推了之后建起了广场,搭了戏台,墙上还有彩绘。如此一来,这里就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每日人流不断。
在张升奇看来,宋庄村的工业“比较发达”。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组织参观和培训。行政村2700多人,几个自然村的广播都有无线联网,在一个村现场播放的同时,其他村子的村民还能在家听。此外,在魏随安的要求下,基本上每个月,张升奇他们都会带着村里的“企业家们”到外地参观,“他们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带他们去参观什么。一是学技术,二是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
张升奇和他的队员们在宋庄村所做的桩桩件件事,都在感染着村民的心。
听说村里有人卖红薯,张升奇就一直想着等有空了出去买几个熬粥喝。可等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天也黑透了,红薯早卖完了,他趴到人家的车上使劲地找,无果而归。回到住处没一会儿,两个老大娘掂着红薯找去了,“这你要给她提钱,就有点见外了……”
张升奇说,这件事留给他很深的印象,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村人的认可”,毕竟,“他们肯定是理解了,支持了,关系融洽了,才会给你送东西”。
2016年的5月,毫无悬念地,张升奇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了兰考县第一批扶贫标兵。与此同时,他的调令也下来了,上级要调他到仪封乡担任党委副书记。
拿到调令时,张升奇的心情是复杂的。忧的是不比在机关优越,喜的是离家又近了些。虽说“不用整天‘趴’到村里了”,但他与宋庄村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也让他依依不舍。
精准扶持,做大做强产业
宋庄村紧挨着山东庄寨镇纸坊村,张升奇说,三分钟就能走出省,他还将自己的晨练戏称为“鲁豫运动”。受庄寨工业发达的影响,宋庄的主要支柱产业也是工业,不少村民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中佳盾门业在当地还有不小的影响力。
第一次村“两委”干部会上,班子成员向张升奇介绍了该村的情况,但也提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缺资金,不好贷款”。于是,张升奇带着工作队员先去着手为村里跑“授信”,即农户小额自助授信贷款,“实际上是贷款证”。有了贷款证,就意味着该村以整个村子的信誉为担保,村民不再独立找担保人,拿两证一章(身份证、贷款证、个人印章)即可贷款。村里养牛户家有亲戚用的就是授信贷款,“像是拿自己家的钱一样方便”。
忠畅门业是从佳盾门业分出来的一支,公司经理王贵韩第一批就贷了50万。
“原本,银行只计划批给贵韩30万,我亲自去找行长,行长到村里现场办公,考察过后,特批了50万。”张升奇说,“忠畅现在发展特别好,员工工最低的也有2500元以上。”
在车间,42岁的王贵韩熟练地介绍着做门的流程,“要27道工序呢”。王贵韩说,忠畅门业投资“千把万”,产品主要销往菏泽、济宁、开封、商丘、濮阳等地。
“今年所有的配置都提升了,不弄流水线不管(不行)。”王贵韩随手一指,“这是3D转运套色,颜色鲜艳大气!”
忽然,在最后一道工序即将进行完时,操作台上的工作人员没能及时把一块门板取下,身材高大的王贵韩一个箭步跳上操作台摘下了门。
解决了资金瓶颈,一下子激活了宋庄村的发展潜力。如今仅忠畅门业,用工人数中贫困户就占了三分之一。张升奇他们的授信举措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就在张升奇调任仪封乡党委副书记之后没几天,王贵韩和几个做企业的朋友相约一起去看张升奇。“当时我说什么都不让他们来,但他们说已经在路上了……”张升奇说,“都是宋庄村做企业的……他们老盼着我什么时候再回去!”
2016年7月28日,兰考县脱贫百日攻坚大会之后,县里又要求驻村干部无论提拔与否都要吃住在村。
张升奇又一次回到了宋庄村!
百日攻坚期間,南彰镇早上7点钟就要点名,驻村干部们6点多就要往镇上赶。在当时,兰考县在“软件上”有了创新,要求为所有贫困户建好一户一档,并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档案。张升奇的工作更加繁忙,每到一户,都要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讲解扶贫政策,算脱贫账。 工作的繁忙不算什么,张升奇说,驻村工作难在“办的都是好事儿,却不好办”。尤其是涉及资金的项目安排上,“资金是有限的,也有一定的条条框框”,但有些户“不论理”。拿到户增收资金来说,明明发展不了产业,却非要申请资金的大有人在,张升奇他们只好一个一个地做工作,并直言相劝,“如果不发展产业,将来的资金是要追讨回来的”。
即便是在农村生活过,张升奇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作为村民,你可能会考虑一家一户的收益,但作为驻队干部,你要考虑的将是全局,你要带动的也不是某个人某一户,而是要“全盘考虑”。
在张升奇等驻队干部的扶持下,如今的宋庄村,即便是在夜里,也能看到不少厂子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奔忙着。不少农户有了自己的产业,生活更有奔头,更有希望,这让身处仪封乡的张升奇感到无比欣慰。
转变思路,移风易俗创新
60岁的胡合聚是宋庄村6组的养牛户,也是当地最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他靠养牛挣的钱都用在了为老伴儿看病上。然而,2015年年初,老伴儿还是撒手人寰了,胡合聚牛也不养了,还欠了几万块钱的外债。
张升奇说,村民们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俗。驻村工作队来到宋庄之后,发现村民们动辄几万元去操办红白喜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就决定从“省”字上做文章,抓好红白喜事简办,让群众把钱省下来,好办其他事儿。
当听说胡合聚要为过世的老伴儿办热丧时,工作队就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简办,将省下来的钱继续用于养牛。然而胡合聚哪听得进工作队的劝说,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坚决不同意。
无奈之下,张升奇他们只好三天两头往胡合聚家里跑,每次都是“将嘴皮子磨破”。终于,架不住工作队的“狂轰乱炸”,胡合聚的思想有了松动。于是,工作队趁热打铁,说只要你简办,在村里带个头,工作队就会在你办事时进行“解围”。
在胡合聚办事的当天,工作队亲自到场“督查”,村里的广播也同时播出,对他简办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这才感到“没有在亲戚邻居面前丢面子”。事后,粗略地计算一下,仅这一项,胡合聚就省了一万多元。
随后,驻村工作队继续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有些群众能省好几万”,张升奇说,慢慢地,该村也改变了过去“再穷也不能让人小看了”的观念,逐步形成了红白喜事简办的良性循环。
如今,胡合聚和他的儿子胡登云经营着50头牛。下午六点左右,正是该给牛喂第二茬草料的时候,33岁的胡登云在牛圈里忙碌着,父亲胡合聚闲坐在牛圈前抽着烟。见记者去,胡合聚第一句话就是:“要不是驻村队,俺哪还能养这么多牛啊!……”
胡合聚家的牛是西门塔尔,生长速度快,肉奶兼丰。“具体产自法国还是瑞典,我忘了……”胡登云挠挠头说,他的牛是从内蒙拉过来的,因为“兰考县不好买,毕竟一下子购进几十头,都缺货”。
这批牛主要是小牛犊,胡登云说,之前养过20多头母牛,“养好了一年利润就能有一万(每头)”,但是养母牛费心,资金压力也大,最主要是“周转不开”。不过,因为有技术,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张升奇他们开始将胡合聚父子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他们跑下贷款11万元,让他们扩大规模。
现在,牛圈外面,仅收购囤积的草料就价值70000多元。胡合聚说:“俺还带动了20户贫困户嘞。”原来,在张升奇他们的协调下,村里劳动能力不强,脱贫不稳定20户的到户增收资金也投入到了胡合聚的牛场里,“每人5000元,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胡合聚父子每年给这20户人家分红。“比银行利息高得多!”胡登云说。
谈起长远的打算,胡登云说,他准备再流转60亩土地,将牛粪有效利用起来,养蚯蚓。“蚯蚓一斤的市价是15块,一亩地能产两到三吨,每年收三到五次……”工作队员岳祥在一旁已经帮他算好了帐。
胡登云说,已经请专家过来考察过地块,要让专家看看“地中不中”,因为“蚯蚓怕淹,低洼地不能用”。胡合聚在一旁唠唠叨叨地重复着:“要不是驻队的来……老百姓你去哪儿弄恁多钱养牛嘞!”
几多耕耘,莫问何时收获
75岁的张顺良手机响起来:现在是晚上八点整。
50多岁的儿子刚刚尿了裤子,老两口这会儿刚刚把儿子拾掇干净,还没顾上吃晚饭。因为精神有问题,儿子一直没能成家,50多岁了还时常尿裤子,“冬天不容易干”让张顺良的老伴儿很是头疼。
这是宋庄村的兜底户。
张顺良指着家里的桌子、板凳和电视机告诉记者:“都是驻队干部给俺送的。”里间的衣柜也是新的,“也是驻队帮扶的”,张顺良的老伴儿插话说。
一个小火炉烤得屋里暖暖的,火炉上坐着一口大锅,揭开锅盖,蒸笼上放着几个馒头,一个鸡蛋,锅里是玉米糁子汤。
“张升奇、岳祥……他几个天天来,有时大队不跟着他们也来。”张顺良说。
“有驻队工作人员的手机号吗?”记者问。
“那能没有!”
“给他们打过电话吗?”
“那能没打过!”
“反映过啥问题?”
“有啥困难都跟他们说,我光想他们……”张顺良的话惹得一屋子人笑起来。
张顺良的老伴儿开始舀饭,老人家说还没洗手呢,老伴儿嚷着让他去洗手。洗罢手,老两口坐下,张顺良把鸡蛋拿给老伴儿。看到记者要拍照,张顺良的老伴儿往盘子里放了俩大馒头对着镜头,还把没来得及吃的鸡蛋放在了馒头中间。
因为宋庄村工业发达,有不少板材加工厂,张顺良有时还到外面打打零工,把旧板材上的钉子拔了,厂家才得以重新做成新板材。“釘子按重量计费,一斤四块半,俺俩一天能拔四十来块。”张顺良边吃边跟记者唠嗑。
驻队干部岳祥介绍,按照兰考县的扶贫政策,张顺良家不仅享受了低保,还给他们办了临时救助,60岁以下的每人每年能有1000块钱。 正吃着,张顺良像想起什么似的问我们:“闺女,恁拍的节目啥时候播,在几频道,俺到时候看看!”老人家说,驻队的还给他们装了有线,“电视能收几十个台呢”。
就在记者到访张顺良家的同一天,仪封乡正在接受脱贫攻坚的第三方验收,采访过程中,张升奇不断地接到电话,时常导致挂掉电话之后忘记了自己说到哪儿了。
张升奇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认真,比较实在,“说能力,我算是一般吧,或者稍微强一点”。他觉得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点,没有领导和同事们所称的“那么强,那么优秀”。
之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评为标兵,并且得到重用,他说自己没有秘诀,他所坚守的,唯有“认真”二字。对上,他实实在在地把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一一汇报;对下,他认认真真把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解决。
即便是到了儀封乡之后,为了尽快落实村室“七对照”,把33个村室都变成村里最热闹、最靓丽的地方,他和组织委员,一个村一个村去督查工作,“我们也是坚持认真。”
说到此处,他说起仪封乡政府会议室的一幅字:共产党最讲认真。这是兰考县委、县政府对仪封乡今冬明春农村五项重点工作的肯定和褒奖。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来仪封乡视察工作,看到会议室显要位置挂着这幅字,连声说好,还说只有认真才能干好工作,只要认真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张升奇的几案上,散落地放着仪封乡未来的发展规划。他打开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兰考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汹涛送给他的四句话:踏上新征程,另开新天地。愿君多耕耘,莫问几收获。
写在前面:
2017年年初,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时代报告》各位同仁深入该县脱贫攻坚一线,采写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扶贫人物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从兰考县2016年评选的两批扶贫标兵中选取,有第一书记,有驻村队长,也有驻村队员,等等。他们中的有些人提及不能照顾家庭时失声痛哭,有些人在父母亲人生病、离世之时不能陪伴在侧,也有人因为出色的驻村表现而调任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然而,他们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人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就不可能有今日兰考县的全新面貌。
6个精准卷与兰考县出台的12项扶贫政策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烂熟于心的,他们以这样的主导思想为依托,将国家号召“精准扶贫”在各村各户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改善了兰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提升了整个兰考县的发展水平。
兰考县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是由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集合而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这样的瞬间谱写一段华章,高唱一曲赞歌,致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洒下过泪水汗水的、伟大而平凡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