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课改在我市实施近七年了,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还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只从初中语文略读课方面做点粗浅的分析,以引起同仁重视。
不能令人满意,不是教材问题,不是学生问题,而是教师的教法问题。人教版教材明确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两大类(93年前叫“讲读课”、“自读课”;93年至2002年叫“教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精读课”是在“三维目标”的前提下重在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略读课”重在培养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虽分“精”、“略”,但要突出“读”,重点培养学生会读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课标指出:要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但很多教师不分“精”、“略”,仍以传统的“讲读课”处理教材。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教材处理不得当,“读”字落实不到位,事倍功半,学生成绩不佳,能力不高,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到位;二是教师下苦功不够,课改意识不强;三是指导不得法、不到位。
一、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到位
很多教师在“授业解惑”方面可以说是很尽天职的。他们唯恐知识有遗漏,教得细,讲得多,唯恐领导、家长、学生说自己不负责任,整日在备、教、导、改、考这个圈子里苦转。不管课型,不分体裁,千篇一律,尽职尽责地把拼音标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段落层次、中心特点各个方面细讲苦讲,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放心,才算是教语文。其实,这种观念是陈旧的,做法是低效的,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是思想不够解放的表现。把“略读课”也当“精读课”处理(大有人在),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学习权的剥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长此以往,学生读书能力怎能提高?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语感不是讲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徐振维说:“宁可把教读课(相当于精读课)上成自读课(相当于略读课。)也不要把自读课上成教读课”。此话很有见地!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能靠学生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舍此别无他途。叶老也说过:“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这些话可以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指南针、金钥匙。任何教师都不能直接地传导“能力”,而只能传导一点知识(经验、体会、方法、规律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只能由学生通过实践(即叶老说的“历练”)去完成,任何人无法替代。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的“历练”得其道。
二、教师下苦功不够,课改意识不强
有些教师教语文,课标研究不透,教材钻研不深,学情了解不明。备课抄教案集、参考书,上课照“案”宣讲,不管课堂动态,不会相机施教,按部就班讲完教案预设内容就算完成了任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我教(讲)你学(听),讲是我的责任,听是你的任务,讲完听毕,万事大吉。至于联系生活,扎实、活拨、有序地学习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课堂互动,多项信息交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都不到位。有的教师怕学生读书耽误了他讲的时间,有的教师怕学生提的问题他不能解答而难堪,有的教师除了教本和参考不读书,有的教师读书也是蜻蜓点水,深不下去……这些都是下功夫不够的表现。要改变这些,唯一的办法是增强课改意识,深钻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深究教材内容,强化内功,狠下苦功,扎扎实实搞好基本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会花拳秀脚,是教不好语文的。
三、指导不得法、不到位
“略读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前文说过有的教师因思想不解放而把此类课文按“精读课”处理,这是“保守型”。有的教师知道是“略读课”,就只由学生自己阅读,而忽略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前提,课前不认真备,课堂不精心导,学生也读了,心中茫然,收获不大,这是“享受型”。有的教师认为是“略读课”,就信马由缰,那里黑了那里歇,拾到几颗是几颗,教师昏昏,学生焉能昭昭?常常是盲人瞎马,事倍功半,这是“盲目型”。有的教师也想让学生在“略读课”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但往往是指导方法单一,模式化严重,不能根据教材去准确、灵活、科学地处理,不会运用讨论、填空、检测、编写提纲、复述、评述、改写、缩写、竞赛、质疑征答、比较、摘录、练习等方法,久之,学生思维束缚,学法单一老套,能力难以提高,这是“简单型”。总之,道理很简单,教练指导不得法,运动员就难以提高运动成绩,声乐教授指导不得法,歌唱演员就难以达到美声的水准,教学亦然!
拙文说了这么多“不满意”,并非危言耸听,这些现象城市中学中有,农村中学尤甚。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些现象,简言之就是文题所言:更新观念,加强阅读,提高素养。
不能令人满意,不是教材问题,不是学生问题,而是教师的教法问题。人教版教材明确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两大类(93年前叫“讲读课”、“自读课”;93年至2002年叫“教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精读课”是在“三维目标”的前提下重在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略读课”重在培养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虽分“精”、“略”,但要突出“读”,重点培养学生会读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课标指出:要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但很多教师不分“精”、“略”,仍以传统的“讲读课”处理教材。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教材处理不得当,“读”字落实不到位,事倍功半,学生成绩不佳,能力不高,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到位;二是教师下苦功不够,课改意识不强;三是指导不得法、不到位。
一、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到位
很多教师在“授业解惑”方面可以说是很尽天职的。他们唯恐知识有遗漏,教得细,讲得多,唯恐领导、家长、学生说自己不负责任,整日在备、教、导、改、考这个圈子里苦转。不管课型,不分体裁,千篇一律,尽职尽责地把拼音标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段落层次、中心特点各个方面细讲苦讲,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放心,才算是教语文。其实,这种观念是陈旧的,做法是低效的,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是思想不够解放的表现。把“略读课”也当“精读课”处理(大有人在),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学习权的剥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长此以往,学生读书能力怎能提高?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语感不是讲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徐振维说:“宁可把教读课(相当于精读课)上成自读课(相当于略读课。)也不要把自读课上成教读课”。此话很有见地!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能靠学生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舍此别无他途。叶老也说过:“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这些话可以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指南针、金钥匙。任何教师都不能直接地传导“能力”,而只能传导一点知识(经验、体会、方法、规律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只能由学生通过实践(即叶老说的“历练”)去完成,任何人无法替代。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的“历练”得其道。
二、教师下苦功不够,课改意识不强
有些教师教语文,课标研究不透,教材钻研不深,学情了解不明。备课抄教案集、参考书,上课照“案”宣讲,不管课堂动态,不会相机施教,按部就班讲完教案预设内容就算完成了任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我教(讲)你学(听),讲是我的责任,听是你的任务,讲完听毕,万事大吉。至于联系生活,扎实、活拨、有序地学习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课堂互动,多项信息交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都不到位。有的教师怕学生读书耽误了他讲的时间,有的教师怕学生提的问题他不能解答而难堪,有的教师除了教本和参考不读书,有的教师读书也是蜻蜓点水,深不下去……这些都是下功夫不够的表现。要改变这些,唯一的办法是增强课改意识,深钻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深究教材内容,强化内功,狠下苦功,扎扎实实搞好基本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会花拳秀脚,是教不好语文的。
三、指导不得法、不到位
“略读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前文说过有的教师因思想不解放而把此类课文按“精读课”处理,这是“保守型”。有的教师知道是“略读课”,就只由学生自己阅读,而忽略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前提,课前不认真备,课堂不精心导,学生也读了,心中茫然,收获不大,这是“享受型”。有的教师认为是“略读课”,就信马由缰,那里黑了那里歇,拾到几颗是几颗,教师昏昏,学生焉能昭昭?常常是盲人瞎马,事倍功半,这是“盲目型”。有的教师也想让学生在“略读课”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但往往是指导方法单一,模式化严重,不能根据教材去准确、灵活、科学地处理,不会运用讨论、填空、检测、编写提纲、复述、评述、改写、缩写、竞赛、质疑征答、比较、摘录、练习等方法,久之,学生思维束缚,学法单一老套,能力难以提高,这是“简单型”。总之,道理很简单,教练指导不得法,运动员就难以提高运动成绩,声乐教授指导不得法,歌唱演员就难以达到美声的水准,教学亦然!
拙文说了这么多“不满意”,并非危言耸听,这些现象城市中学中有,农村中学尤甚。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些现象,简言之就是文题所言:更新观念,加强阅读,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