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教学相长。为顺应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堂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的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积极思维,从而激起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第二,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午饭你一般吃些什么?”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你吃的东西有哪些来自植物?”“饭来自植物,肉呢?”然后在衣、住、行等方面提出类似问题。学生经过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强好胜的心态,提出问题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人说石头似的煤也来自植物,你信么?汽油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第四,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用“没有植物我们人类还能活吗?”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人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向高潮
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争论必须适可而止。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她)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要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应起主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教案设置的框框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出题,教师答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第一,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像力,训练思维能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第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要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调查实践,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于参与中悟法。
第四,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利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如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
“哪些植物可以做药?”“植物是如何变成煤的?”
“哪些蕨类植物可以吃?”
“生态平衡是什么意思?”等。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要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饥渴。在学生出题时,教师经常发现时间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把问题转移到下节课的内容中去,为学生自学下节课内容埋下伏笔。教师应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新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有效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课堂互动,师生交流,也能有效激发教师思维,有利于教师成长。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的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积极思维,从而激起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第二,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午饭你一般吃些什么?”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你吃的东西有哪些来自植物?”“饭来自植物,肉呢?”然后在衣、住、行等方面提出类似问题。学生经过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强好胜的心态,提出问题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人说石头似的煤也来自植物,你信么?汽油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第四,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用“没有植物我们人类还能活吗?”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人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向高潮
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争论必须适可而止。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她)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要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应起主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教案设置的框框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出题,教师答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第一,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像力,训练思维能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第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要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调查实践,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于参与中悟法。
第四,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利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如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
“哪些植物可以做药?”“植物是如何变成煤的?”
“哪些蕨类植物可以吃?”
“生态平衡是什么意思?”等。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要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饥渴。在学生出题时,教师经常发现时间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把问题转移到下节课的内容中去,为学生自学下节课内容埋下伏笔。教师应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新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有效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课堂互动,师生交流,也能有效激发教师思维,有利于教师成长。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