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意象与音乐的灵动舞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747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鸟的歌唱、水的漪涟波纹“水中倒影”、透过树叶间的钟声、雨中花园等,都在作曲家手中转变为音乐表现。在音乐课堂上,无论学生听到什么音乐,都能从音响中感觉到它的形象及精神,这种感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和内心世界,使学生获得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勾画出与音乐情绪相吻合的意象。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听赏中呈现的音乐形象
  那大漠孤烟戎马倥偬迟暮英雄对故人往事的追忆、夕阳西下对即将远去恋人的互诉衷肠、枯藤老树下失败者对自己的勉励劝慰等画面形象……都蕴涵在音乐之中,创造出了一个多彩绚烂的音乐世界,一个崭新的意象世界。人们欣赏音乐时常采用非音乐形式来欣赏音乐,甚至想把音乐中的每一乐句都用一种形象加以概括,这是大家对音乐的误解,是违背音乐艺术规律的。因为没有感觉的音乐是没有“内容”的,音乐应该是一首诗歌、一幅流动的画面,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的喷发。
  在开始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时,我几乎没有说什么,只是对学生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让他们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后,告诉我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或者如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什么样的情节。他们在完整欣赏后说:听到了草原上人们恬静快乐的生活,听到了马蹄的嘶鸣,听到了战争的号角、听到了恶势力狰狞的声音,听到了人们在唱歌歌颂着什么,虽然他们说得并不完整,他们并不懂多少音乐,却能在聆听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才是音乐美的真实体现,是音乐美强大力量的展示。在接下去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简介了故事梗概,再次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
  师:幽静的音乐突然被刺耳的音响打破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突然,传来了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人们被惊醒了。
  师:听!什么吹响了?那是什么信号?它的旋律是上行的还是下行的?为什么?
  生:小号吹响了!那是嘎达梅林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的号角声!运用上行的旋律,鼓舞着人们起来!起来!
  音乐形象就在师生之间的说说、练练、想想中穿越历史、穿越时代与学生心灵相映了,课堂中的那种激动的、淡淡的伤感也就逐渐弥漫开来,让学生和每一个听者一起沉浸其中。
  二、品赏中产生的心理想象
  音乐虽淡,但淡得有滋味,虽然单纯,但纯得有想象的空间,音乐就如你独自一人站在那山谷间,迎面吹来的那股清新的风。“心理想象”即内心所感受的形象,是音乐的“细胞”,是理性认识的产物,没有音乐心象就没有音乐的流动,就没有山颤地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意象。
  音乐是心随乐动,意象全凭自己而定,它不会有具体的歌词,却有清晰的意象。不同人听相同的乐曲联想到的意象却不同。如,在听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学生在聆听它时,有人的内心呈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那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有人呈现的却是一个忧郁的、唯美的长发飘飘的女孩在月夜下等待爱人,在音乐中诉说着她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与忧伤。又有人说听到了游子在感叹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的无奈……
  一个作品的正象,可以产生出无数个内心意象。当音乐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心灵达到一种境界,那么音乐也随之达到一种境界,真正悟道其智慧,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强大感染力。
  三、创赏中感悟审美意象
  音乐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可以以音符勾出画面。而总有那么几个梗会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在你不及反应时就已泪流满面。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它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就是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创作并生成自己独特的意象。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如在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结合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等,学生用哑剧表演使其音乐形象化: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远方。由于学生不同的审美意象,表现的情景是各不相同。在欣赏《图画展览会》时,其中的《两个犹太人》,自尊自大,威风凛凛,又傲慢,又粗暴的富人形象和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声音颤抖,曲意逢迎的穷人形象,激起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他们自创了很多版本的穷人和富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将它演绎出来。欣赏《如歌的行板》时,学生在音乐中运用舞蹈动作来体现等。音乐课上,学生依靠想象和联想来感受音乐,产生意象。音乐成为一个具有牵动力量的链条,触动每一个学生的灵感。在其内心描绘出一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世界的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就是音乐的灵魂。音乐课堂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
  总之,在音乐课上,意象与音乐灵动地舞蹈,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与再度创造力,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都很有意义。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而又能直接感染人心灵的东西,它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手段,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象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其他文献
图书馆是服务于人类求知需要的职能机构,高校图书馆则被称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等多媒体出版物随之增多,原有的图书馆馆藏已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迫使图书馆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合理化、规范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文从当下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意识,树立新的服务观,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  一、当今高
摘 要: 作者首先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进的必要性,其次把握物流行业本身的性质、特点,考虑该课程传统教学的不适应,最后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提出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 综合性 实践性 课堂讲授 改进方法  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内涵有不同的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变革着物流的运作、管理模式。物流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人们重视还是漠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但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总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而日益扩大的中小学生网络群体在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时该如何去伪存真、合理取舍?面对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如何不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这便给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
摘 要: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其任务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形成性评价 教师的职责  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
摘 要: 学校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音乐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聪明才智的接班人。没有音乐教育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从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其实,只要你留意观察,凡是喜欢唱歌、跳舞的学生(比如校文艺队的学生),大部分比其他的学生聪明、学习好,思维能力强,行为举止也大方得体。这不正是音乐
一、影响学生升入优秀艺术院校及选择合适专业的现象及成因  随着2008年以来艺术高考河南省考试政策的新变革,全国重点艺术院校越来越重视考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于是考题花样翻新,使很多“优秀学生”都应接不暇、束手无策,出现能在省统考里拿到全省前100名的高分学生却拿不到重点美院的专业合格证的现象。有的考上大学却发现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出现退学重考或毕业后改行的现象。  通过我们多年来经验的积累和观
摘 要: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时间都需要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也决定了感受与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学生 欣赏课 教学方法  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照音的传递方式,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小学
创造教育是当今现代化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创造与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人类的进程都密切相关。中学美术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