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表扬孩子3次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dao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今天你批评了我5次,却只表扬了我1次。”
  女儿刷完牙,又没有扣牙膏盖。我当即批评她:“你怎么又没扣牙膏盖啊?提出批评……”
  女儿打断我的话:“妈媽,今天你已经批评我5次了,却只表扬了我1次。”
  本来还想再批评她几句,听她这么说我愣住了。女儿说的那两个明显的数字,令我动容。天啊!仅仅一个白天的时间,我都批评女儿5次了。
  我缓和了一下语气问:“有吗?妈妈批评你5次了?都因为什么事啊?”
  女儿掰着手指头细数:“你嫌我吃饭慢,批评了1次;你嫌我写字不好看,批评了1次;你嫌我跟姥姥打电话没礼貌,批评了1次;你嫌我用手摸口罩,批评了1次;再加上刚才批评的,不是5次吗?”
  仔细想想,这些不过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根本不值得批评。也难怪孩子记着这些委屈。
  哪个孩子愿意在父母不断的批评中度过每一天呢?
  表扬比批评更能解决问题
  后来,我转换了思路,既然每天都在批评女儿,她也没有改观,该犯的错还是照犯,何不换种方式呢?
  于是,当女儿再忘记扣牙膏盖时,我一改往日的批评,而是温和地提醒:“下次记得扣哦。”她就赶紧答应下来。
  没过多久,女儿就记住扣牙膏盖了。有时她还反过来提醒我:“妈妈,别忘扣牙膏盖哦。”
  由此,我仿佛窥探到了孩子心理成长的秘密:表扬的话更具有感化、督促的力量。而批评的话说多了,孩子听麻木了,就不会用心去反省和改正。
  后来,我如法炮制,将“改批评为表扬”的理念用在了其他事情上。像:女儿写字潦草时,以前我都会批评,但现在我更多的是在她写字认真时及时表扬:“嗯,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女儿听了,就会立马写得更认真、更工整。
  如今我对自己有个要求:每天表扬女儿3次。当我有了每天表扬孩子的意识,眼睛就不会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而是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这样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缺点,放大了孩子的优点。
  这或许就应了心理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提出的“赞美教育法”吧。父母的话语,决定着孩子的行为。
  父母每天表扬孩子3次,不难做到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每天表扬孩子3次,孩子哪有那么多值得表扬的地方?其实,只要我们稍微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就能发现孩子身上很多值得称许的地方。父母每天表扬孩子3次,怎么做到呢?
  表扬内容可以分为3类
  表扬孩子的内容,可以在心里划分为三类:学习方面、玩耍方面、生活方面,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
  表扬孩子学习方面的
  孩子自觉写作业了,表扬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性高;
  孩子受到老师的表扬了,表扬孩子在校表现好,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
  孩子自己收拾好书包和学习用具,表扬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
  孩子这次考试比上次成绩好,表扬孩子学习有进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表扬孩子玩耍方面的
  孩子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起来,表扬孩子会自己收纳玩具;
  孩子跟小伙伴相处得好,表扬孩子会交朋友;
  孩子玩游戏主动停了,表扬孩子会自己控制游戏时间,知道保护自己的眼睛……
  表扬孩子生活方面的
  孩子这顿饭吃得很好,表扬孩子吃饭不挑食,吃得又快又好;
  孩子扫地擦桌子,帮忙取快递了,表扬孩子长大了,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
  孩子按时上床睡觉早早起床,表扬孩子作息规律,是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
  只要我们的眼睛少盯着孩子的错误,多盯着孩子的长处,每天都能发现孩子做得很棒的地方。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选出一项对孩子进行表扬。这样,每天表扬孩子3次,是不是一点都不难了?
  当然,表扬孩子不是不管不顾地吹捧,要表扬得真实又走心。著名教育家铃木镇说过:“对孩子的鼓励和赞美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运用科学的、适当的方法,让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
  我们所表扬的内容,是孩子真的做得好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样的表扬才真诚。
  表扬形式可以多样化
  表扬孩子的形式,不只限于口头表扬,可以采取更加丰富的形式。
  口头表扬
  这是最常见的表扬方式。当看到孩子某一点做得好时,我们当即进行口头表扬。
  不过父母口头对孩子进行表扬时,要注意一点,用词要准确、有针对性。针对一个具体细微的小点进行表扬。最主要的是要表扬孩子的言行,而不是表扬孩子的人。
  就像海姆·G·吉诺特说的,正确表扬孩子的方法:“描述,不要评价。描述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对成绩进行客观现实的描述,不要美化人。”
  肢体动作表扬
  除了口头表扬,父母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更加形象地表扬孩子。比如——
  对孩子竖起大拇指,为孩子点赞;
  冲孩子上下晃动拳头,表示加油,你很棒;
  给孩子比个心,表示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可;
  给孩子一个拥抱,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和肯定。
  父母真诚、及时而切合实际的表扬,不仅能给孩子带去愉悦感,更能增加孩子的成长自信。正所谓,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的自信和未来。
  提醒自己,每天表扬孩子3次吧。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能把孩子批评成那样的人的,但是,可以把孩子表扬成那样的人。在父母的表扬和激励下,你会欣喜地发现,孩子真就成了我们期望的样子。
  【编辑:花洁】
其他文献
对于公务人员公车私用肇事的,适用惩罚性赔偿,又何尝不是重塑国家干部、国家机关形象的机会呢?    3月17日,湖北当阳市女市长范晓岚违规自驾公车,在经过玉泉办事处境内汉宜公路穿心路段时,将正在过马路的学童王继杨撞死。据报道,事后范晓岚和丈夫驱车来到死者家,登门向孩子的父母表示歉意。4月12日,中共宜昌市委作出决定,范晓岚离岗接受组织调查。  女市长撞人事件报道后,该事件持续升温,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
2020年8月初,一则“湖南省高考文科第4名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消息传遍全国。主人公钟芳蓉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她不满1岁时便南下打工,她每年和父母只能见一两次面。她的父亲仅有小学文化,虽然很少陪伴她,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她沟通交流。  老爸虽然不在身边,却像长了千里眼一般,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2005年7月的一天,在广东东莞一家家具厂打工的钟元位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母亲。问过
15摄氏度的昆明温和、闲适。  这块尽得造物恩宠的坝子,非但膏腴沃壤,更有五百里滇池以滔天浴日的气派,吐纳怡然自得的氤氲之气。  “昆明需要100度的沸腾”,这句话出自一位政协委员之口,旋即在昆明民间广为流传。15度的“温吞水”如何沸腾?与民间的人心鼓舞纠结在一起的,还有昆明政坛的不适应以及城外嘈杂的弹赞之声。  此刻,在仇和仕途的第三站,“仇和现象”再次风生水起。距离两年前从宿迁市委书记擢升江苏
跳进二胎这个“坑”  5年前,我正在深圳出差,项目跟进一个月,忙完后准备赶回公司庆功,然后等待升职加薪。就在这时,我发现自己怀孕了!  回到家,看到迎面扑入怀里的大宝思思,我有点想哭。4岁的思思紧紧抱住我,腻腻地喊“妈妈”,粉嫩的小脸贴过来。我在心里痛苦地“断舍离”:肚里的孩子,到底要不要?如果拿掉,实在狠毒,她是跟思思一样活泼可爱的生命;可如果生下,我为之奋斗的新职位,很有可能泡汤。  老公回来
在新一轮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趋势下,合肥为什么要谋划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追梦大城崛起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支撑力?    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再次搅动起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甚至在更大范围的中部与长三角地区,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一全新的战略定位是把合肥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经过蓄积、进发,再到升腾,合肥在过去的5年里用一连串的惊叹号,生动诠释着“区域经济最活跃的改
儿子不吃饭,她不管;儿子割腕,她不管;儿子流浪,她还不管……  李雪梅是武汉餐饮界的一名企业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不管创业还是教子,她从来都是“人狠话不多”,结果不仅创下江城第一拌面馆,还让儿子直面生活的残酷,并最终戒掉网瘾,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自己因为文化程度低,才活得如此艰辛。李雪梅心想,不能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决定转让店面,同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陪儿子备战中考上  李雪梅是武汉
策划人语  4月11日,第24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这个已持续10年的决策咨询智囊团迎来了第四位江苏省委书记;4月17日,由上海决咨委参与咨询、调研和论证的大飞机项目,终于进入操作执行阶段。  虽然发生在江苏、上海两地的这些事情并没有必然联系,但其背后共同透露出的信息表明,一个改变中国决策模式的巨大力量已经开始产生作用。  此前,在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十一五
辉仔刚上小学就近视了,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对孩子進行散瞳验光。散瞳验光就是用麻醉药物麻痹眼内的睫状肌,使其失去调节作用,然后在这种状态下验光。辉仔妈妈听说,有些孩子在做完散瞳验光后,看近物模糊或对稍强光线无法适应,感觉特别刺眼,所以她有些担心:孩子尚小,使用麻醉药物会不会对其眼睛造成伤害?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做散瞳验光是为了让光度数更加准确  为什么给近视的孩子验光时需要散瞳呢?这
我的妹妹是一個调皮鬼,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举动特别可爱。她生病的时候,躺在病榻上的样子特别让人心疼。我们经常在家玩上学的游戏。我们把餐桌当讲台,我当老师,她当学生。我教她认字,她学得特别快。她写字经常把纸戳破,爸爸鼓励她,说那叫“力透纸背”。我们全家都殷切地希望妹妹快乐成长!  (指导老师:席振娟)
高中毕业,他同时获得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三,他带薪参与了美国加州大学的科研项目;大四,他获得了哈佛、耶鲁、康奈尔等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的体会是——  陈颉祺是学霸,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初中毕业,他免试升入杭州第二中学理科实验班,高二转学到北京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高中毕业同时获得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香港大学。大三,在美国加州大学交换学习一年,其间带薪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