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知识的应用性极强,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是每个公民具备的素质。作为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高中物理教学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它以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贴近生活教学,用生活事例引出概念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各种现象中蕴藏很多的奥秘。贴近生活教学能让学生获取已有的经验,感受较深。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将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子运动”时,就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堆放过煤的地方地面会比较黑,那么墙面为什么会变黑呢?”就这个问题引入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根据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再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规律,但比较抽象,可多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时热能的转移;双手摩擦时觉得暖和,这也是热能的转化;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等等。
二、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作为研究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应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电压表与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在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集体讨论如何获得新的方法,并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优化实验步骤,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对他们的方案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点拨。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明了“伏伏法”与“安安法”等测电阻的方法。这样,在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与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探究性实验让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不同层次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开展研究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课本中讲述了很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建立物理模型、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我们不妨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说明。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而且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与区别。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在类比中获得启示,从而掌握新知识,与此同时也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静电场”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对“电场”的概念的建立是极重要的一环。由于“电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清楚。教师就可以将在力学中所学重力场与之作类比,让学生理解清楚这个概念。因为地球周围存在重力场,所以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处在重力场中,都同时受到重力的影响。同样,电荷的周围也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作用。此外,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这样,学生就总结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也应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经过这样的类比,在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能力个体是完成某个活动的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个体稳定的认知特点,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从个体的思维结构中的发展情况来看,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与理论逻辑思维。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因素。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结构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这对培养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生的思维正逐步趋于成熟,可塑性逐步降低。因此,物理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抓住一切时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顺利地完成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转化。
五、优化学习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离不开实验,从实验出发可以寻找到物理规律。因此,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凭空地猜测、捏造。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定性与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以抓住物理知识的本质,而不是陷入对细枝末节的研究中。在很多时候,定性的方法比定量的方法更有实际效果,而且定性与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定性分析更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物理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现象,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与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最后才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和素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
一、贴近生活教学,用生活事例引出概念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各种现象中蕴藏很多的奥秘。贴近生活教学能让学生获取已有的经验,感受较深。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将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子运动”时,就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堆放过煤的地方地面会比较黑,那么墙面为什么会变黑呢?”就这个问题引入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根据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再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规律,但比较抽象,可多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时热能的转移;双手摩擦时觉得暖和,这也是热能的转化;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等等。
二、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作为研究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应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电压表与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在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集体讨论如何获得新的方法,并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优化实验步骤,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对他们的方案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点拨。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明了“伏伏法”与“安安法”等测电阻的方法。这样,在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与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探究性实验让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不同层次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开展研究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课本中讲述了很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建立物理模型、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我们不妨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说明。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而且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与区别。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在类比中获得启示,从而掌握新知识,与此同时也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静电场”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对“电场”的概念的建立是极重要的一环。由于“电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清楚。教师就可以将在力学中所学重力场与之作类比,让学生理解清楚这个概念。因为地球周围存在重力场,所以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处在重力场中,都同时受到重力的影响。同样,电荷的周围也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作用。此外,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这样,学生就总结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也应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经过这样的类比,在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能力个体是完成某个活动的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个体稳定的认知特点,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从个体的思维结构中的发展情况来看,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与理论逻辑思维。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因素。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结构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这对培养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生的思维正逐步趋于成熟,可塑性逐步降低。因此,物理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抓住一切时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顺利地完成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转化。
五、优化学习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离不开实验,从实验出发可以寻找到物理规律。因此,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凭空地猜测、捏造。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定性与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以抓住物理知识的本质,而不是陷入对细枝末节的研究中。在很多时候,定性的方法比定量的方法更有实际效果,而且定性与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定性分析更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物理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现象,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与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最后才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和素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