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类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层次较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教学需求。特别是工科类院校的专业对高等数学基础还有较高要求。因此,本着以学生自身的基础和学业需求为本,实施分层授课、分层布置作业以及分层次测试等分层教学活动,使得这种模式对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而且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201-02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工科专业的学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著名数学家谷超豪[1]先生写道“现代高科技的核心就是数学,数学已成为人类理性文明高度的结晶。因此高等数学是大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应用技术型工科民办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在加上学生自身素质、教育背景以及主观努力等,也会使得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方面造成明显的差异。这都给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研究此问题,我以2014级电气工程专业和智能专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使得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水平。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体现。例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思想。他认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还有,西方教育学家昆体良在被誉为“整体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雄辩术原理》中提到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看出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2]认为: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师要注重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和自己的学业需求,主动学习,不断的努力,取得成功。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对于2014级电气专业和智能专业,这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同,都是80人。同时,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而对智能专业的学生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对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对于电气专业,我还对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进行调查(将一些数据进行处理),分为三类:A类(高考数学成绩在90-120分)為考研数学打好基础型;B类(高考数学成绩在90-60分)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型;C类(高考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下)为期末考试及格型。14级电气专业中,A类学生是15人,B类学生是30人,C类学生是35人。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阶段
1.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对于电气专业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授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五个层次:①识记基本公式和定理;②会做简单的练习题;③对所学公式和定理能灵活应用;④对所学知识进行较复杂的应用,特别是能做上中档难度的练习题;⑤会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解决考研层次的练习题。对于A类学生达到①—⑤,对于B类学生达到①—③,对于C类学生达到①—②。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听得都很认真,每个层次的学生心里都清楚哪块内容最适合自己去听。我还将课堂练习题按照上述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找同类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有提高,特别是,C类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幅度很大。但是,对于智能专业,将全部的内容对全体学生讲解一遍,并且要求将讲过的内容尽可能要全部的理解,课后,发现很多学生都感觉理解很吃力,有些基础的东西是听懂了,但是再听点有难度的就会和刚才听懂的那些混在一起,结果又都弄不清楚了。并且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干脆就停止不前,不学了。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电气专业的学生积极性高。
2.按所留作业进行分层。对于高等数学课后作业,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按照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布置。对于A类学生,选做教材中A类练习题(较容易),完成教材中B组练习题(历年考研数学真题),另外,我还会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对于B类学生,要求他们全部完成A类练习题,并完成B类练习题中档难度的练习题。对于C类学生,我们要求他只要应用基本公式解决A类练习题中较容易的试题即可。
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明显好转,学生抄作业的情况明显减少,并且学生做作业的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其中,A类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很高涨,一部分C类学生也愿意自己动手动脑来做作业。
对于智能专业的学生,我留的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结果发现,基础较好的作业做得比较认真,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作业就是抄写别人的。
3.学习效果的评价分层。为了检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考试来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然而,考试成绩总有高低之分,学生考出高分,自然高兴,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考出不是自己理想的分数,情绪自然低落,如果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可能还会影响其后续学习。因此,在出考试试卷的过程中,从书上的习题、练习题中,选择了80%的内容,因为书中的题目都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编出来的,包含了高等数学中基本的知识点、基本方法,蕴涵着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方法,具有代表性。另外,在试卷安排上,对于每道试题的后面都标注如下:容易题、中档题、稍难些题、难题。这也是为不同层次学生做题带来便利性。
最后,我还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考试成绩是否满意做了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是满意的。特别是C类的学生表明自己有信心学好高等数学。通过这次考试表明,同一张试卷上分层出题,能兼顾到各个层次的水平,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同时,我还对智能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检测,试卷和传统的试卷是一样的,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有些同学甚至有些心灰意冷,感觉自己不适合学高等数学了,而这些学生正是电气专业的C类学生。
四、结论
通过对2014级电气专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分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各个阶段的考试结果比较,发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步较快,特别是C类学生提高较快,学习的的信心和态度明显有转变。但是,对于智能专业的学生,很多人的进步不是很快,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始对高等数学有厌倦了。
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能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反馈,让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等。
按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分层,可以面向每个层次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成绩都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特别是能够增强C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等。
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树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信心的一种教学途径。值得将其推广。
【参考文献】
[1]谷超豪著.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苏锡锋.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5]谷超豪著.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慧兴.日本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J].中国教育报,2003,3(29):4.
[7]程晓亮,刘影.高等数学教学策略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02):78-80.
[8]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9]陈玉兰.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1999(04).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201-02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工科专业的学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著名数学家谷超豪[1]先生写道“现代高科技的核心就是数学,数学已成为人类理性文明高度的结晶。因此高等数学是大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应用技术型工科民办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在加上学生自身素质、教育背景以及主观努力等,也会使得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方面造成明显的差异。这都给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研究此问题,我以2014级电气工程专业和智能专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使得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水平。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体现。例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思想。他认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还有,西方教育学家昆体良在被誉为“整体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雄辩术原理》中提到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看出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2]认为: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师要注重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和自己的学业需求,主动学习,不断的努力,取得成功。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对于2014级电气专业和智能专业,这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同,都是80人。同时,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而对智能专业的学生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对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对于电气专业,我还对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进行调查(将一些数据进行处理),分为三类:A类(高考数学成绩在90-120分)為考研数学打好基础型;B类(高考数学成绩在90-60分)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型;C类(高考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下)为期末考试及格型。14级电气专业中,A类学生是15人,B类学生是30人,C类学生是35人。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阶段
1.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对于电气专业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授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五个层次:①识记基本公式和定理;②会做简单的练习题;③对所学公式和定理能灵活应用;④对所学知识进行较复杂的应用,特别是能做上中档难度的练习题;⑤会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解决考研层次的练习题。对于A类学生达到①—⑤,对于B类学生达到①—③,对于C类学生达到①—②。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听得都很认真,每个层次的学生心里都清楚哪块内容最适合自己去听。我还将课堂练习题按照上述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找同类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有提高,特别是,C类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幅度很大。但是,对于智能专业,将全部的内容对全体学生讲解一遍,并且要求将讲过的内容尽可能要全部的理解,课后,发现很多学生都感觉理解很吃力,有些基础的东西是听懂了,但是再听点有难度的就会和刚才听懂的那些混在一起,结果又都弄不清楚了。并且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干脆就停止不前,不学了。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电气专业的学生积极性高。
2.按所留作业进行分层。对于高等数学课后作业,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按照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布置。对于A类学生,选做教材中A类练习题(较容易),完成教材中B组练习题(历年考研数学真题),另外,我还会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对于B类学生,要求他们全部完成A类练习题,并完成B类练习题中档难度的练习题。对于C类学生,我们要求他只要应用基本公式解决A类练习题中较容易的试题即可。
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明显好转,学生抄作业的情况明显减少,并且学生做作业的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其中,A类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很高涨,一部分C类学生也愿意自己动手动脑来做作业。
对于智能专业的学生,我留的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结果发现,基础较好的作业做得比较认真,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作业就是抄写别人的。
3.学习效果的评价分层。为了检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考试来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然而,考试成绩总有高低之分,学生考出高分,自然高兴,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考出不是自己理想的分数,情绪自然低落,如果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可能还会影响其后续学习。因此,在出考试试卷的过程中,从书上的习题、练习题中,选择了80%的内容,因为书中的题目都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编出来的,包含了高等数学中基本的知识点、基本方法,蕴涵着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方法,具有代表性。另外,在试卷安排上,对于每道试题的后面都标注如下:容易题、中档题、稍难些题、难题。这也是为不同层次学生做题带来便利性。
最后,我还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考试成绩是否满意做了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是满意的。特别是C类的学生表明自己有信心学好高等数学。通过这次考试表明,同一张试卷上分层出题,能兼顾到各个层次的水平,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同时,我还对智能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检测,试卷和传统的试卷是一样的,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有些同学甚至有些心灰意冷,感觉自己不适合学高等数学了,而这些学生正是电气专业的C类学生。
四、结论
通过对2014级电气专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分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各个阶段的考试结果比较,发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步较快,特别是C类学生提高较快,学习的的信心和态度明显有转变。但是,对于智能专业的学生,很多人的进步不是很快,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始对高等数学有厌倦了。
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能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反馈,让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等。
按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分层,可以面向每个层次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成绩都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特别是能够增强C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等。
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树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信心的一种教学途径。值得将其推广。
【参考文献】
[1]谷超豪著.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苏锡锋.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5]谷超豪著.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慧兴.日本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J].中国教育报,2003,3(29):4.
[7]程晓亮,刘影.高等数学教学策略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02):78-80.
[8]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9]陈玉兰.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1999(0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