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实验改进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原型及不足
  “热在铁棒中的传递”这一实验,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凡士林将牙签均匀地粘在铁棒上,然后把铁棒的一端用铁架台固定,另一端用蜡烛加热铁棒的外端,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热在铁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教材中的实验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实验前要用凡士林把牙签均匀地粘在铁棒上,这个操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操作烦琐、耗时。
  2.把粘好牙签的铁棒夹在铁架台固定时,学生操作不稳定,牙签很容易掉下来。另外用于加热的蜡烛难以固定,而且蜡烛油会滴到实验桌面上,不好清理。
  3.实验现象不直观、不明显、不稳定,实验的趣味性不强。
  制作方法
  1.截取铜、铁、铝各一条,长约30 cm。
  2.分别在铜条、铁条、铝条涂上温变油墨,再折成“L”形。
  3.最后把铜条、铁条、铝条“三合一”组合在一起,安放在实验展示架上(如图1)。
  实验方法
  1.把铜、铁、铝热传导实验装置挂在展示架上面。
  2.点燃酒精灯,放到热传导实验装置的中心点,使三种金属均匀受热(如图1)。
  3.观察热传导实验装置上铜、铁、铝三种金属的传热变化过程(温变油墨的颜色会由黑色变成透明色),从温变油墨的变化能直接看出铜、铁、铝三种金属的传热快慢。为了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以反复做3~5次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如表1)。
  4.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从而知道导热性能最好的是銅,其次是铝,导热性能最差的是铁。
  实验优点
  在铜、铁、铝三种金属条涂上温变油墨,实验时热传导过程变得可视化、形象化,而且能直接看出铜、铁、铝三种金属的传热速度。这样不但减少了实验材料,而且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材料能重复使用;实验耗时短,趣味性强,实验现象直观、明显、稳定,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小学(523141)
其他文献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学生,必须靠创新素质高的教师精心营造创新型课堂。下面就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创新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新型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闭塞就没有活力,固步自封就没有动力,唯有开放课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才能给课堂注入创新的活力。科学课堂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先驱刘默耕老师曾说过
从知识目标来看,技术与工程是一个明显区别于老课标的新领域,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共同构成了小学科学的4大领域。  既然课标把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单列并强调其重要性,那么,教材编写组是不是要考虑当孩子学完了整个小学阶段课程时,要对“技术与工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做技术设计时,有哪些基本的步骤、基本的流程、基本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较好的方法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嗜冷菌研究,促进乳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鲜乳为原料,采用6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对其中的嗜冷菌进行分离培养,筛选最佳培养基;分别测定各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