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从“心”开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c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程回放】
  县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赛课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焦急地等待关于上课内容的通知。
  电话来了,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掌声》。哈哈!我心里一阵窃喜。
  我七年前刚进阳光小学时第一次上公开课,执教的就是这篇课文。当时学校教师给予我高度的评价,说设计时能抓住“掌声”这一文眼,引导学生感悟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能通过朗读、观看宣传片、写一写掌声等教学环节,体会掌声所蕴含的情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而我当时也是上得心潮澎湃,觉得自己能够撩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课堂上小手直举,小脸通红,两眼发光,和我一起沉入文本中,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这次赛课上这篇课文,我应该会比别人有更好的基础。为此,我暗自庆幸。
  我把七年前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分发给磨课组教师,让他们提提建议,完善教案。没想到他们看完后,这个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行,学生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为中心’体现得不够。”那个说:“这个设计人文性、情感性很强,但是缺少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核心语用目标不明确。”另一个又讲:“现在进行新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应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你的设计是在教教材,只是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牵着学生一步步进行感悟。学生看似沉入其中,很受感动,其实缺少自己独特的体验,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学并未形成阅读策略。”“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但是也仅仅停留于此。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并没有关注,即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曾引以为豪的教学设计被他们批得体无完肤,我顿感失落。
  原先的教学设计被“枪毙”了,那么这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显语文本体?如何将语言训练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做到文道统一呢?大家一时又陷入了困境。这篇课文的情感性太强了,而语言却朴实无华。突破点到底在哪儿?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离赛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怎么办?我一片茫然。
  夜已经很深了,我和磨课组的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突然,一位教师说:“第2、3自然段有很多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我们能否就此作为突破口……”“是的,是的!我还发现伴随着这些动作发生变化的还有人物丰富的情感!”另一位教师接过话茬。
  “动作变化、情感变化,动作变化、情感变化……” 这两个词语在我脑海里不停地盘旋着。文中的英子没有说过一句话,同学们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通过人物的一个个动作,我们却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就以这个为突破口。大家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于是就把核心语用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
  思路打开了,接下来的备课就顺利多了。很快我们就敲定了初步的教学设计。
  正式比赛了,教学过程如设想的那样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成功了,大家兴奋不已。
  【反思】
  兴奋过后,再反观七年前的那节课:以教师的“引”为主,牵得多了,自主少了;课堂密度大,内容多了,核心没了;以情感为主线,人文多了,语用少了。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水平的学生,我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聚焦语用,目标走“心”
  教学中,我始终谨记面对文本,要有语文意识,要透过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将其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通过研读文本,我们认为《掌声》一课教学的重点在第2、3两个自然段,细读这两部分内容,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最大的语言特色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我们确立了“学会用动作来表达心情”这一语用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在感悟英子上台前的内心活动时,教师没有过多地进行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画出英子的心情图,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发现作者只通过动作描写就写出了英子的内心这一写作特点。有了语言感悟,在言语实践时,学生就学着也用动作来表达英子下台时的心情。从效果来看,他们都能掌握这一方法。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课堂目标明确,板块清晰,避免了烦琐的分析,促进了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从而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转变方式,合作绘“心”
  综观整堂课,我始终坚持“学为中心”这一理念,不再像第一次教学那样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如课始的检查预习、认识生字环节,第一次教学时教师把自认为难读、易错、难写的词语整理出来,组织学生学习。而这一次则是从学生预习时出现问题最多的句子入手,教学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目标更明确,效果也更好。而且字词不再是单独出现,而是结合具体语境,以句段的形式出现,符合随文识字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也是这一课的一个亮点。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在研读有关英子下台的句段时,教师让学生学着运用从英子上台这一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画出心情图,并体会英子的心情。学生通过自学有了思考后,再在组内交流,一次次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个学生都投入其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言意共生,回读知“心”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是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即了解文本写了什么;“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是获取传播信息的方法、知识的过程,即明白文本是怎么写的。本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知英子的内心变化后,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進一步深挖,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感受英子那矛盾复杂的情感的。学生再次沉入文本,发现是通过描述动作、神态的词语感受到的。这时他们明白,原来表达内心情感并不一定要直接写心情,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也是心情的体现。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言意共生,妙哉!
  四、言语训练,补白表“心”
  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他们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并成长起来的。因此,语文课不能脱离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指导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在引领学生感悟词句的同时,教师把说的训练,如“英子犹豫了,心想:如果我这么一摇一晃地走上去,( );但老师叫我,我不上去的话( )”穿插其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英子内心的矛盾冲突,感悟当时她的痛苦。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声感动的基础。英子越是犹豫,说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帮助与鼓励。教师还把写的训练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习阅读的例子,也是学习习作的例子。课文中两次出现“一摇一晃”这个词,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然而有着巨大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出现‘一摇一晃’时,课文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英子的紧张害怕,动作传递着英子内心深处的语言。那么下台时英子的动作、神情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尝试写一写。
  同一篇课文,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见证了七年来我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前行的步伐,也见证了我在教改这条道路上的点滴进步。无论是教学的匠心,还是投入的用心、设计的慧心,都能紧紧围绕“学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我想,教改之路从“心”开始,能使我赢得更多的掌声!
  (浙江省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其他文献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中的“卒”,在这里是“完毕”的意思,“章”是指文章,“显”是表现、表明的意思,“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意思就是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种结尾方法就叫“卒章显志”法,和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说的“篇末点题”是一个意思。  卒章显志法有什么好处呢?  卒章显志法是一种很常见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文体都会用到,
《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文语言灵动丰富,描写细腻传神。作者不仅用耳朵去听“声音”,更用眼睛去看“声音”,用心去感受“声音”。对于文中那些优美生动的语句,学生要朗读体悟,更要积累背诵。这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擦亮词语,感受表达之美妙  师:谁来读这一组词语?请四个同学“开小火车”读一读。(出示词语:滴滴答
【教材分析】  《剃头大师》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调皮的日子》,讲述了“我”为表弟剃头的有趣过程。故事中的人物特点鲜明,小沙胆小,老剃头师傅做事严肃认真,“我”十分调皮。每个人的外号都很有意思,是品析人物特点的好例子。课文内容浅显,描写精妙。特别是比喻的运用,既使事物形象生动,又使文字风趣幽默,值得细细品味,同时也是落实单元阅读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
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就要开始学写成篇的、完整的作文了。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爱写作文,还要写好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方法,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自主作文,让学生乐于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只有儿童心底露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地兴趣对待它。”因此,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他自主表达的机会。  我通常是布置学生写周记,内
【摘 要】《语文作业本》是教学辅助工具,其命题取向、题型设计、题量呈现等均与统编教材相关,可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好帮手。从“借助作业本,把握语文要素”“挑选练习题,融合教学环节”“丰富知识点,补充教学内容”三个维度展开课堂实践,探究《语文作业本》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路径,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作业本》;语文教学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统
他是不折不扣的富商的儿子,却频频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伸出盗窃的“黑手”。这件事情的背后,折射着怎样的心理阴影呢?    “黑手”是他,事情出乎意料  当他们父子俩一前一后走进心理咨询室时,我着实吃了一惊。前面的父亲西装革履,英俊潇洒,身后的儿子也是一身名牌,青春张扬。还没等我具体询问,这位姓陈的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语气中带着七分愤怒与三分惊疑。  事情发生在他的儿子陈凯身上。陈凯今年13岁,正上
球类运动是学校体育教材的重点内容, 也是中小学生比较喜爱的项目。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一般把球类运动划分为隔网对抗与同场对抗两大类型。在日本学校体育教材中,同样把球类运动划分为隔网型与身体接触型两大类。相比“ 同场对抗” 的说法,“身体接触”显得更加形象,也更能反应出该类运动的特点。虽然都属于球类运动,而这两类教材内容在教学展开的方式上截然不同,关键问题在于两类运动的特性不同,体验的运动乐趣方式亦不同
课堂上,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能答到自己的心窝里。答对了,就大加夸奖,“你真是太棒了,回答得真好”“英雄所见略同”等等。反之,就继续“垂钓”,如“再想想”“还有呢”。  一次,有幸看到了一堂让人颇感意外并大呼过瘾的课。虞大明老师为了保持学生对微小说《在柏林》的阅读期待,没有布置预习,也没有像一般教师那样把学习材料提前放在课桌抽屉里。  课堂上三次采用猜读的策略:根据题目猜内容,根据开头猜情节,
《决策》:“十二五”时期,铜陵市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扩大规模、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彰显特色,着力构建产业优化大格局。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铜陵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怎样的阶段?又是如何用创新的举措深入推进的?  倪玉平:铜陵因矿建市、因铜而兴,属于安徽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更迫切,任务更艰巨。历史地看,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铜陵的产业发展相应经历了较长的转型调整期。到“十二五”,进
一、字词积累。(18分)  1.用“√”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2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