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清凉世界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炎夏,暑气蒸腾。古人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闲暇时品味这些诗作,既能感受到诗人的避暑之乐,又能走进清凉的世界,不免泛起丝丝凉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无限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令人难忘。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尝着香茗。如此雅致惬意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让人流连忘返。
  纳凉诗离不开清幽的环境,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是乘凉的好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南宋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云:“曳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酷热的夏夜,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來到村外的桥边纳凉,在莲池边的一株柳树下支起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船上悠扬的笛声萦绕水面不绝于耳;池中盛开的莲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夏天纳凉情有独钟,曾写过不少纳凉诗。他在《夏夜追凉》中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酷热的程度不亚于午热,诗人来到室外,但见明月高悬,星河半落,信步寻凉到树林竹丛中,这里虫鸣声声,清风宜人。他的《暮热游荷池上》则是另一番意境:“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清风吹动着细草,诗人敞开衣襟拦得一缕凉风。荷花经过一天的暴晒,已藏进碧绿的荷叶中了。身处此情此境之中,所有炎热和烦闷都随风远去。
  当然,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心静自然凉”就是出自白居易的这首诗。当年白居易去寺庙拜访恒寂法师,正值炎热的夏季,他走进屋内却见恒寂安静地坐于屋内,便问法师为何不找个更凉快的地方坐着。法师一脸淡然地说,此地亦凉快。白居易还在《消暑》诗中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的诗人独坐院中,迎着徐徐清风自得其乐,真是惬意至极。
  在古诗中避暑纳凉。此时,一杯清茶,一卷诗书,细细品读古人的这些纳凉诗,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
其他文献
夏天的午后,微风轻轻飘荡,阳光洒下一片金黄。翻开那本心爱的《唐诗宋词》,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风花雪月的年代。  唐带给我的记忆,是纷呈,是鼎盛,是一片耀眼之紅。风一吹,悄悄把那绚烂染上长安的街头。你看那胡姬缀着金铃裙裾,她舞步飞旋,醉了无数诗人;还有乐坊美伎,红袖一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优雅。而宋代风雨飘摇,无论汴京的喧闹还是临安的秀美,都笼罩在阴云密布的灰蓝之间,湮没在沉沉的西子湖中。那
六月的空气弥漫着一种思念的味道,端午过后,父亲节如期而至。思绪被拉到那天艰辛却又幸福的时刻……因为一切就是这样渐至佳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爸爸因长期的病痛,闷在家里,天天有气无力,脸色苍白得让人心疼。对此,妈妈也总是眉头紧锁,愁容满面,背地里还不时地悄悄抹眼泪,家里就是个悲伤地,空气也格外地压抑愁闷。那天我突发奇想,要载爸爸出去看郊外的景色,爸爸刚开始皱了皱眉,断然回绝,但禁不住我的软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文不对题。偏题、离题是中考作文的大忌,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构思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写作文时如何正确、有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个大花园,不能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那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分析中如何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呢?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语文性”;《海伯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很多诸如关于政治、历史、社会
就某种事物和有关某种事物的道理作些解说,让读者明白,叫作说明;以说明为主体的文章叫作说明文。说明文的用途是很广的。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资料,各种商品的说明书,学生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本等,都属于说明文。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今天,由于解说科学知识、介绍科研成果、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量与日俱增,学习写说明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  说明文跟以记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不同,跟提出意见,表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
三  又过三天,往往的父母亲和二哥南下,经广州乘船去了台湾。这是后话……  我随大姐法礼母女离开长沙沿湘江北上,不久,小火轮开进了缥缈无边的洞庭湖。看得出大姐的心情一下开阔起来,她对我说:  “同弟,你没有看见过海吧,我们国家最大的湖洞庭湖你就看不到边。这里是真正的鱼米之乡,我们很快就要回到我们的老家了,就要看到你的外婆了,你很快就要高兴起来的。”  我说:“大姐,我现在想的就是尽快见到清泥溪是什
【摘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不论是应付日益个性化、创新化的高考,还是为以后走向社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质疑与思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质疑型课堂;辨事推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它包括观察、认识、分析、判断及方法,在遇到问题时,站在思辨的角度才能更全面真切的发现事物的肯綮。但近年来,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认为,在世界上现存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才配得上一个“美”字。君若不信,请细细品之——  汉字之美美在象形。  考古发现,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的,事物是什么樣子,就仿照其形象创造出一个汉字:“日”写作“”,“月”写作“ ”,“”就是“人”,“”就是“羊”……大家看,这一个个汉字分明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呀!于是十分佩服老祖宗的聪明,没有他们,哪来这优美的文字!  汉字之美美在会意。  先说“从”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