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字中来到语文文字中去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个大花园,不能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那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分析中如何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呢?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语文性”;《海伯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很多诸如关于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非语文”的追问充斥着语文课堂,这种现象已经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争论,甚至是批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在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个大花园,不能堅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那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分析中如何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呢?
  一、从“关键字词”入手去理解
  一般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语言通常是最耐人寻味的。作为语文老师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说质朴的语言中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去体会,在此基础上这样得出的人物形象就比较真实,具体可感,而不是教师故意贴上的“标签”。笔者在教学现代作家木心写的《海伯伯》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
  师:阅读下面这个片段,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说说海伯伯是怎样一个人?(出示片段一)海伯伯是谁也不怕他的,厨娘忙不过来了,求他帮忙杀10只鸡,他便一只一只地杀。袖手旁观者还凉凉地插一句:“海爷大材小用了。”他似乎没有听见,杀完了,又去问厨娘:“那你来得及煺毛吗?”煺毛就是先把鸡浸在热水里,浸透了,就可将鸡毛拔净。(学生交流略)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几处关键词:第一是“杀10只鸡”。厨娘求海伯伯杀10只鸡,作者在表达上用“10只鸡”而非“十只鸡”,用阿拉伯数字来表达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可以突出杀鸡的数量之多。第二是他便“一只一只地杀”而非“一只只地杀”,“一只一只”强调了海伯伯帮忙杀鸡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第三便是“似乎”这个词。“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这里说明海伯伯对旁观者的话听了只当做没听见,这样写突出了海伯伯的宽容与大度,不与他人计较。第四是“又去问厨娘”中的“又”这个字。如果说前面他帮厨娘杀鸡是应厨娘的“求”,而这次的“又问”则表现出海伯伯主动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热情更见一斑。综上所述,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评析人物形象就可以防止给人物“贴标签”的弊端,同时对海伯伯乐于助人、做事认真细致、宽容大度的性格特点就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二、从“联想或想象”入手去理解
  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避免“贴标签”的弊端,教师还可在教学中设计“联想或想象”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某一情节或人物对话展开补充描写,让学生在想象、体验和比较中揣摩言语的运用,感知人物形象。又如在《海伯伯》一文的教学中,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
  师:结合下面这组对话,展开想象,补充人物说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海伯伯的性格特点。(出示片段二)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我不识,他便道:“那是‘咚’,一块石头丢在井里的声音。”(学生当堂训练,展开细腻的描写)
  在这段对话中,只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在描写,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海伯伯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笔者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人物的语言描写的基础上增添动作、神态的描写,让学生在写作、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海伯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学生这样写:
  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他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闪着狡黠的目光,盯着我说。我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没有答案,只得低声说道:“我不识。”只见他两眼放光,哈哈大笑起来,好半天才悠悠地说道:“诺,那是‘咚’,一块石头丢在井里的声音。”
  学生修改的片段中,抓住海伯伯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抚摸”“狡黠的目光”“盯着”“两眼放光”“哈哈大笑”“悠悠地说”等词语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海伯伯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海伯伯这个男仆与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海伯伯的眼里,他没有把我这个小主人当成“主人”,而是当成了他的孩子一般地疼爱。这种依托在言语基础上的想象描写要比单纯地分析人物对话来理解人物性格效果要好。
  三、从“描写手法”入手去理解
  在小说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一般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细节描写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中,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结合得最好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从内容上体会人物性格,还能体会出言语形式上的美。例如在《海伯伯》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父亲看小字时要更换一副眼镜,失手跌碎了镜片,海伯伯从左胸袋里掏出一副新的,父亲随即戴上,看完文件,逗趣道:“再跌碎了呢?”海伯伯从右胸袋里又掏出一副。那验光的订单也被带出了袋外。“单子在你这里?”父亲说,“我有用,当然归我”。
  在“换眼镜”这个片段中,海伯伯“从左胸袋里掏出一副新的”“从右胸袋里又掏出一副”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细心与周到,更有细节描写“那验光的订单也被带出了袋外”,这充分表明了海伯伯把父亲的验光单一直带在身边,以防万一父亲的眼镜再摔碎了。这样的细节描写足以把海伯伯“细心周到”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另外,小说中对人物的侧面描写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侧面描写语段加以分析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言语”这个载体入手,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到语言文字中去”,这样就能够不失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性。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没有任何一种召唤比你更有意义,  能穿透黑夜抵达黎明,  带着星火,  燃亮东方;  也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赋予所有希望,  能凝聚所有的力量,释放于未然。  你从镰刀与铁锤中走来,  从1921年走来,  像一束庞大的火把,  走过多少年就闪亮多少年。  谁也无法否认你是人世不灭的灯盏和母亲,  我们依偎着你,  淋漓尽致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你是和平与发展的使者,  是幸福與光明的化身;  你是
浏览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更好地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些解析。  一、概括成语  例1.(2014·山东菏泽)阅读《周处》第8题: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概括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总结文章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平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喜写景咏物之作,擅长绝句,他的诗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多致,在当时独具一格。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
鷓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
征服者  姚 风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  半路死了好几个  幸存的,登上了峰顶  他们面对镜头,挥舞着旗帜  让全世界都看到  他们征服了世界第一峰  只有被镜头省略的夏尔巴人  默默地站在角落里  他们是脚夫,算不上征服者  只要付给两千美金  他们可以帮助任何征服者  征服珠穆朗玛峰  好诗都是有特色的诗。有的诗构思巧妙,让人再三回味;有的诗有警句,让人击节赞叹。而这首《征服者》,则是以思想深刻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大地是球形的,根据是:  第一,站在大海中的船上向四面望,会看到天水相接的边缘是圆形的。无论从哪个方向驶来的船,总是先看见桅杆的尖顶,再看到船帆,最后才看到船身;而离去的船,则总是船身最先隐去,而后船帆和桅尖相继消失,就像从一个圆坡上缓缓地滑下去了。  第二,在空旷的平原或沙漠上旅行的人,无论朝哪个方向走,总会发现身后的星星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而新的星星不断地从前方的地平线
夏天的午后,微风轻轻飘荡,阳光洒下一片金黄。翻开那本心爱的《唐诗宋词》,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风花雪月的年代。  唐带给我的记忆,是纷呈,是鼎盛,是一片耀眼之紅。风一吹,悄悄把那绚烂染上长安的街头。你看那胡姬缀着金铃裙裾,她舞步飞旋,醉了无数诗人;还有乐坊美伎,红袖一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优雅。而宋代风雨飘摇,无论汴京的喧闹还是临安的秀美,都笼罩在阴云密布的灰蓝之间,湮没在沉沉的西子湖中。那
六月的空气弥漫着一种思念的味道,端午过后,父亲节如期而至。思绪被拉到那天艰辛却又幸福的时刻……因为一切就是这样渐至佳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爸爸因长期的病痛,闷在家里,天天有气无力,脸色苍白得让人心疼。对此,妈妈也总是眉头紧锁,愁容满面,背地里还不时地悄悄抹眼泪,家里就是个悲伤地,空气也格外地压抑愁闷。那天我突发奇想,要载爸爸出去看郊外的景色,爸爸刚开始皱了皱眉,断然回绝,但禁不住我的软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文不对题。偏题、离题是中考作文的大忌,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构思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写作文时如何正确、有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