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25-01
众所周知,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完善的基层基础工作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基础,而强化责任意识、狠抓责任落实则是提高数据质量的有力保障。为此,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狠抓责任落实,确保统计数据的高质量,使统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强化责任意识。为提高数据质量营造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统计方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信息需求已成为统计工作的主要矛盾,统计对象多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和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都影响着统计数据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统计人员必须有所作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彰显统计应有的“功能”,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危机意识。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数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统计工作,以捍卫统计系统尊严的决心来开展统计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的干劲来完成统计工作。
2、强化质量意识。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和永恒的主题。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不出假数”,既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树立质量意识,关键要把握提高统计质量的“核心质量”,即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树立质量意识,要体现在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科学的统计制度方法上,体现在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上,体现在健全管理机制上,并要狠抓落实。
3、强化监督意识。统计监督是统计法赋予统计部门的职责,现在部分单位领导干预、干扰、制约统计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各种目标责任制越多、考核越严格的情况下越为突出,这与统计监督缺位或乏力有关。为此,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统计监督力度,真正维护统计秩序,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二、健全责任体系,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健全的责任体系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必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据质量。鉴于此,要狠抓制度体系和保障措施的建立与健全,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以规范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以规范的工作行为提升工作效率。具体地说,要健全“四项制度”:
1、实行岗位责任制度。按照工作量化、责任细化、目标优化的要求,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责、各科室具体实施的工作制度,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每一项工作做到责任主题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事事有人抓、人人有责任、件件有落实的良好局面,为数据质量提供了保障。
2、实行督导检查制度。对已经明确的工作和部署。从布置、承办、结办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实行全程跟踪督导,切实做到重点工作重点督导、紧急工作特殊督导,一般工作定期督导,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进一步提高抓落实的效率,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实行考核奖惩制度。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旗帜鲜明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整体的工作水平。要实行干部责任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对机关干部在遵守机关制度、完成中心工作任务、撰写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4、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根据《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条例》的要求,建立统计工作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统计工作人员责任感,严肃统计数据质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明晰业务责任,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支撑
规范的统计内部数据自我评估和管理,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严谨的业务操作规程,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广大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要强化责任落实,把实事求是的工作准则和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统计工作始终,从数据的采集整理、审核录入、汇总上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控制,实现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
1、控制源头数据质量。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整个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把住统计数据源头质量,要切实解决好四方面问题:一是要配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且工作责任心强的统计人员;二是要不断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熟练掌握统计业务;三是基层单位要按照报表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采集数据,严格执行统计报表方法制度;四是要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台帐,提高数据的连续性,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数字的产生,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2、规范业务操作规程。一是严把数据审核关。对于基层单位报送的报表,县级统计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审核、评估。充分利用平衡关系、逻辑关系、表间关系进行全面审核,并搞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把误差消灭在基层;二是严把数据上报关。数据上报要严格按照报表制度规定及时报出,报山前要经专业人员、科(队)长、分管领导和局长层层把关,认真评估,把差错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是严把数据对外提供关。现在各种考核及地方政府向上级申报项目、汇报情况所涉及的统计数据都要统计部门审核、评估和提供,统计部门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统计数据,以维护统计部门的良好信誉。
四、落实法律责任。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净化环境
统计执法检查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统计数据及时准确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支持、配合统计工作,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统计数据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条例》,坚决打击在统计上虚假作假行为,不断完善统计执法监督机制,发现虚报、瞒报、漏报、篡改统计数据要严肃查处,提高统计法制威慑力,不断净化统计环境,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从任务型执法向经常性执法转变,使执法成为统计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成为保障数据质量的有力武器;
2、从一般执法向全方位执法转变,不断加大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统计数据以及行政干预的查处力度:
3、从报表执法向各类执法转变,逐步开展大型普查、抽样调查的执法,以保证普查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
众所周知,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完善的基层基础工作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基础,而强化责任意识、狠抓责任落实则是提高数据质量的有力保障。为此,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狠抓责任落实,确保统计数据的高质量,使统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强化责任意识。为提高数据质量营造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统计方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信息需求已成为统计工作的主要矛盾,统计对象多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和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都影响着统计数据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统计人员必须有所作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彰显统计应有的“功能”,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危机意识。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数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统计工作,以捍卫统计系统尊严的决心来开展统计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的干劲来完成统计工作。
2、强化质量意识。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和永恒的主题。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不出假数”,既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树立质量意识,关键要把握提高统计质量的“核心质量”,即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树立质量意识,要体现在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科学的统计制度方法上,体现在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上,体现在健全管理机制上,并要狠抓落实。
3、强化监督意识。统计监督是统计法赋予统计部门的职责,现在部分单位领导干预、干扰、制约统计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各种目标责任制越多、考核越严格的情况下越为突出,这与统计监督缺位或乏力有关。为此,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统计监督力度,真正维护统计秩序,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二、健全责任体系,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健全的责任体系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必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据质量。鉴于此,要狠抓制度体系和保障措施的建立与健全,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以规范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以规范的工作行为提升工作效率。具体地说,要健全“四项制度”:
1、实行岗位责任制度。按照工作量化、责任细化、目标优化的要求,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责、各科室具体实施的工作制度,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每一项工作做到责任主题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形成事事有人抓、人人有责任、件件有落实的良好局面,为数据质量提供了保障。
2、实行督导检查制度。对已经明确的工作和部署。从布置、承办、结办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实行全程跟踪督导,切实做到重点工作重点督导、紧急工作特殊督导,一般工作定期督导,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进一步提高抓落实的效率,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实行考核奖惩制度。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旗帜鲜明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整体的工作水平。要实行干部责任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对机关干部在遵守机关制度、完成中心工作任务、撰写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4、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根据《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条例》的要求,建立统计工作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统计工作人员责任感,严肃统计数据质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明晰业务责任,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支撑
规范的统计内部数据自我评估和管理,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严谨的业务操作规程,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广大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要强化责任落实,把实事求是的工作准则和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统计工作始终,从数据的采集整理、审核录入、汇总上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控制,实现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
1、控制源头数据质量。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整个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把住统计数据源头质量,要切实解决好四方面问题:一是要配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且工作责任心强的统计人员;二是要不断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熟练掌握统计业务;三是基层单位要按照报表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采集数据,严格执行统计报表方法制度;四是要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台帐,提高数据的连续性,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数字的产生,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2、规范业务操作规程。一是严把数据审核关。对于基层单位报送的报表,县级统计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审核、评估。充分利用平衡关系、逻辑关系、表间关系进行全面审核,并搞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把误差消灭在基层;二是严把数据上报关。数据上报要严格按照报表制度规定及时报出,报山前要经专业人员、科(队)长、分管领导和局长层层把关,认真评估,把差错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是严把数据对外提供关。现在各种考核及地方政府向上级申报项目、汇报情况所涉及的统计数据都要统计部门审核、评估和提供,统计部门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统计数据,以维护统计部门的良好信誉。
四、落实法律责任。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净化环境
统计执法检查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统计数据及时准确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支持、配合统计工作,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统计数据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条例》,坚决打击在统计上虚假作假行为,不断完善统计执法监督机制,发现虚报、瞒报、漏报、篡改统计数据要严肃查处,提高统计法制威慑力,不断净化统计环境,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从任务型执法向经常性执法转变,使执法成为统计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成为保障数据质量的有力武器;
2、从一般执法向全方位执法转变,不断加大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统计数据以及行政干预的查处力度:
3、从报表执法向各类执法转变,逐步开展大型普查、抽样调查的执法,以保证普查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