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最近两年,我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发现一些问题。
案例:
小学数学第六册《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片段。
师:60÷2=?大家讨论讨论。
生:等于30。
师:606÷2=?大家再讨论讨论。
生:等于303。
师:以上两道题目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大家会做吗?
生:会做。
师:下面的时间,同学们自己做课本第28页和29页的“做一做”来巩固一下这部分知识。
本例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探究活动,每个环节学生都在探究,但这种探究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当学生碰到困难时,不是给学生充分的时空,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用教师的指令代替学生的思考。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太多的思考与创新,失去了探究学习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案例:
一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師: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圆片,你们能将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吗?
生:不能。
师:能不能将一个田片折叠成三份呢?
生:不能。
师:这样,你们会折吗?(老师边问边折)
生:我会折,(学生折叠)
师:折得很好!你们觉得沿着折痕剪开,是不是将圆片分成三份呢?
生:是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探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提示孩子们想想自己的三口之家,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乱猜一通,难道这样就是探究学习?在这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在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时间相对不足,必然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
策略一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让学生多“表现”。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小,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等,激起他们探究求知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如在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不少学生会对万以内读数感兴趣,就可以编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写数:“一个数十位上的是2懂得两倍,百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双数小2,十位上的数字比最小单数少1,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学生会马上说出“4000”。教师因势利导地说:“谁能用已有的知识也来编一个多位数让大家猜猜好吗?”这时学生的情绪会十分高涨,纷纷要求发言,表现出强烈的发表欲。平时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趁热打铁,就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反之,思想火花就会泯灭。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策略二 适当引导,提高探究的效果
探究教学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去进行无目的的盲目探究。如果缺乏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设计一些适当的方法,用来监测学生们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解和种种能力上的进步等。
2、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
不仅要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所必须材料、工具和设备,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或某种信息来源,以便学生能从中选择所需。
3、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探究教学常常是协作性的活动,课堂上个人和小组之间进行着相互启发。教师要通过精心组织和引导,使学生人人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并应注意根据学生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
4、即时指导和信息反馈
探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即时指导至关重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要及时地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励他们继续进行探究。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学会进行探究学习。
策略三 为学生拓展探究时空
首先,在教学中应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主的探索、自由的创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性的评价去激励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探究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为避免学生在转化难点时交往上陷入孤立性、思想上处于片面性、人格上处于封闭性,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倡导组员之间互教、互启、互惠,重视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充分结合。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案例:
小学数学第六册《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片段。
师:60÷2=?大家讨论讨论。
生:等于30。
师:606÷2=?大家再讨论讨论。
生:等于303。
师:以上两道题目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大家会做吗?
生:会做。
师:下面的时间,同学们自己做课本第28页和29页的“做一做”来巩固一下这部分知识。
本例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探究活动,每个环节学生都在探究,但这种探究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当学生碰到困难时,不是给学生充分的时空,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用教师的指令代替学生的思考。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太多的思考与创新,失去了探究学习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案例:
一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師: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圆片,你们能将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吗?
生:不能。
师:能不能将一个田片折叠成三份呢?
生:不能。
师:这样,你们会折吗?(老师边问边折)
生:我会折,(学生折叠)
师:折得很好!你们觉得沿着折痕剪开,是不是将圆片分成三份呢?
生:是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探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提示孩子们想想自己的三口之家,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乱猜一通,难道这样就是探究学习?在这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在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时间相对不足,必然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
策略一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让学生多“表现”。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小,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等,激起他们探究求知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如在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不少学生会对万以内读数感兴趣,就可以编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写数:“一个数十位上的是2懂得两倍,百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双数小2,十位上的数字比最小单数少1,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学生会马上说出“4000”。教师因势利导地说:“谁能用已有的知识也来编一个多位数让大家猜猜好吗?”这时学生的情绪会十分高涨,纷纷要求发言,表现出强烈的发表欲。平时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趁热打铁,就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反之,思想火花就会泯灭。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策略二 适当引导,提高探究的效果
探究教学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去进行无目的的盲目探究。如果缺乏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设计一些适当的方法,用来监测学生们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解和种种能力上的进步等。
2、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
不仅要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所必须材料、工具和设备,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或某种信息来源,以便学生能从中选择所需。
3、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探究教学常常是协作性的活动,课堂上个人和小组之间进行着相互启发。教师要通过精心组织和引导,使学生人人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并应注意根据学生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
4、即时指导和信息反馈
探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即时指导至关重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要及时地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励他们继续进行探究。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学会进行探究学习。
策略三 为学生拓展探究时空
首先,在教学中应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主的探索、自由的创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性的评价去激励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探究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为避免学生在转化难点时交往上陷入孤立性、思想上处于片面性、人格上处于封闭性,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倡导组员之间互教、互启、互惠,重视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充分结合。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