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南红玛瑙仿制品的光谱学特征

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红玛瑙是我国珠宝市场上常见的红色玛瑙品种之一.南红玛瑙市场火热且仿制品层出不穷,但对于南红玛瑙仿制品在材质和谱学特征上与天然南红玛瑙差异的研究较少.选取市场中出现的两类南红玛瑙仿制品和天然南红玛瑙作为研究对象,对常规宝石学特征、显微特征、紫外-可见光谱、拉曼光谱以及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南红玛瑙仿制品主要成分与天然南红玛瑙相同,均为石英,其折射率、密度、硬度、颜色、光泽等物理性质与南红玛瑙相近,短波和长波紫外光下均呈惰性.第一类仿制品(FZP-1)仿制对象为樱桃红手链,紫外可见光光谱240~570 nm处存在一宽吸收带,呈浅橙红色.显微镜下观察到FZP-1呈粒状结构,见红色染料沿裂隙分布,呈“丝瓜瓤”状,是典型染色石英岩的结构特征;第二类仿制品(FZP-2)仿制对象为柿子红手链,紫外可见光光谱从240~540 nm处存在一宽吸收带,呈橙黄色.FZP-2呈隐晶质结构,表面可观察到条带状和“指甲纹”状构造,切面可见三层不同的颜色分带且明显沿打孔处分布,指示该仿制品经过染色处理与热处理.天然南红玛瑙(T R)为隐晶质结构,内部含有红色点状赤铁矿,与两类仿制品的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别.两类仿制品与天然南红玛瑙红外光谱均显示仿制品具有石英的典型光谱特征,在1100~1250,600~800和300~600 cm-1范围内均存在吸收峰,分别归属于Si—O—Si的非对称伸缩振动、Si—O—Si的对称伸缩振动和Si—O—Si的弯曲振动.两类样品800 cm-1峰均存在分裂,指示结晶程度良好.FZP-1的显微红外光谱测试发现颗粒间隙在2800~3200 cm-1范围内存在有机物相关峰位,以2916和2848 cm-1强峰为特征,由C—H的伸缩振动引起.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显示,两种样品中除石英的有关峰位外,FZP-1在915和1337 cm-1等处存在与其有机染料相关的峰,由饱和C—H的弯曲振动引起,与显微红外光谱结果一致.FZ P-2的拉曼光谱显示在502 cm-1存在与斜硅石相关的峰.根据斜硅石与石英特征峰强度比值计算两者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斜硅石与石英的相对含量比约为0.15~0.16,远高于天然南红玛瑙.根据国家标准第一类仿制品应定名为染色石英岩玉,第二类样品应定名为玛瑙.
其他文献
采用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以及分子对接法研究了柠檬黄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柠檬黄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柠檬黄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根据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到柠檬黄对BSA的荧光猝灭常数KSV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表明柠檬黄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属于静态猝灭;通过静态猝灭双对数公式计算结合常数KA为4.335×107 L·mol-1(293 K),结合位点数n约为1,说明柠檬黄与BSA有很强的结合能力,且形成了一个结合位点;根
脉冲-射频辉光放电发射光谱(GDOES)深度剖析是一种基于辉光放电原理的原子光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薄膜材料与功能多层膜结构中成分随深度分布的表征.该技术具有真空度要求低,灵敏度高,溅射速率快等优点.同时脉冲-射频电源所采用的瞬间高功率模式可使得氩离子周期性轰击样品表面,避免了由于热量积累所导致的熔融或碳化,因此脉冲-射频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可以用于热敏材料、柔软或脆性等材料的测试,使得GDOES的应用范围由导体扩展至半导体,绝缘体甚至是有机物材料,是深度谱测量的理想选择.铝塑膜作为一种多层复合膜材料是重要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