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辅导员职业化势在必行。本文从这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问题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是一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这支队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其素质的高低、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培养的质量。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及要求、非职业化的弊端和职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等三个方面出发,立足于现有条件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
  
  谈及职业化,我们就首先应该明确职业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而对于职业化,目前则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针对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包涵两层含义:专业化和社会化。
  所谓专业化,主要是针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言的。上岗者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对高校学生遇到的事情的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深刻,对困扰学生的问题的了解比学生本人更加透彻,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并能为学生所接受。
  所谓社会化,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身份和来源的社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意味着其不再只是高校的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进而意味着辅导员队伍要形成一种行业生存方式。如体现为同业人员之间共同的身份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清晰的社会边界、自我管理以及新成员强有力的社会化过程等的同业协会、专业社团等。从更直观的意义上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将不再局限于年轻的高校毕业生,而是可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中,从社会上求得热心社会工作、青年工作而又有此职业资质的人员从事学生辅导工作,借助于他们更为丰富也更具社会人角色的社会经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结合辅导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说,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辅导员职业的从业条件。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工作技能培训,并达到辅导员职业的从业基本要求,即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这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能力。
  (二)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和淘汰等运行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学校工作需要和学生群体实际情况为辅导员职业从业人员提供与高校其他岗位平等的培训深造机会和工作待遇,从而形成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辅导员非职业化的弊端
  
  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然而,长期以来,辅导员却未能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能够长期从事的职业。辅导员工作长期的“非职业化”不仅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举步维艰,而且给高校的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首先,“非职业化”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严重不稳定性。稳定是一支队伍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会人心涣散,整个队伍也就会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长期以来,辅导员在自身岗位上所能感受到的始终是对职业前景的迷茫,承担着转岗分流的种种压力,而不能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中看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和职业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辅导员对工作没有长期规划,不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去考虑,而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寻求“真正的稳定职业”的一块跳板。
  其次,“非职业化”造成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期受到制约。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需要目标来支撑和引导的。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工作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他们必须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辅导员工作的非职业化,使得很多高层次的优秀教师甚至是高层次的优秀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高校只能从本科毕业生中遴选部分有过学生工作干部经历的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就从源头和人员结构两个方面降低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起点。
  同时,由于非职业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关系隶属、考核评定、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一系列问题的关系长期无法理顺,从而使得辅导员岗位处于“说起来重要,使用起来很重要,没事的时候不重要”的状态,很多辅导员为个人发展、生活困难等问题所牵累,精力分散,工作时难以带着满腔热情尽职尽责,也就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对策研究
  
  当前,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或正在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从辅导员的选留、使用、考核和晋升等各个方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但由于目前所采取的措施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且大多数是以临时性的规定措施规范的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更没有上升为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政策法规,所以,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阻滞职业化实现的现实问题。
  首先,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识上看,还没有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决策层形成广泛共识。由于辅导员长期在学校中“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警察’、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工作”,因此,高校绝大多数领导乃至普通教师始终认为辅导员是一个可有可无,谁都能干,都能干好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在高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为辅导员职业化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必然无法正常地推进。
  在中央下发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关于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以及辅导员职业化”的大讨论,使得辅导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其职业化的深远意义真正为社会所认可,进而为进一步推进其职业化进程营造良好的思想保障。
  此外,在这个前提下,还应当吸纳部分社会力量作为兼职辅导员充实辅导员队伍,以实现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推进其职业化进程。
  其次,从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规范性来看,还没有将与辅导员职业化相关的措施、办法总结上升为有普遍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政策法规。
  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没有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工作没有规范性。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1.工作内容没有规范性。在高校,几乎所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部门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调派辅导员完成一些与辅导员岗位职责相距甚远的临时交办或需要长期完成的工作。2.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关系没有规范性。名义上很多高校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十几个组成部门都可以成为向辅导员安排任务的领导者。而辅导员的工资、人事管理由学院负责,考核、提拔、流动又由组织部和人事处负责。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多重领导。3.辅导员的长远发展没有规范性。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无法从现有政策中看到其职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培训、进修都始终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变数。这样,辅导员就无法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寻求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要本着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谁培养的原则将辅导员的隶属关系与其日常管理划归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部门管理,由其统一的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其岗位职责,明确个体的分工,从而理顺辅导员工作的体制。在此基础上,将探索阶段的成功经验在系、院、校之间交流总结,进而形成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为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最后,从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物质保障来看,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问题依然是限制其职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虽然具有教师身份,但其平均收入水平大都低于普通教师。对于在同一时间参加工作的人员而言,这种差距一般还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扩大。另外,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转岗分流等许多方面,高校往往按照普通任课教师的标准要求辅导员,而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标准。而且,绝大多数辅导员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时刻,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对物质条件有着特殊的需要。而如果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得不到必要的保障,甚至低于普通教师的平均水平,其工作热情、奉献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就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安居才能乐业。要确保辅导员职业化的最终实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必须从行动上而不是仅仅从口头上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提高辅导员的生活待遇,使任何一个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都没有后顾之忧,都能潜心工作,甘心奉献,精心育人。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基础,是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而要确保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汪贤芬.《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3]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
  资助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行动计划专项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OC060201
  课题名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人才市场对单片机应用人才需求的状况,结合企业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生产与服务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单片机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项目为导向,把学习活动与完成工程(或模拟工程)项目、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各个环节相结合的高职单片机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单片机应用 高技能人才 培养 项目 模块  
行政赔偿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行政赔偿的范围以及行政赔偿的程序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社会的良性发展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并重的位置.本文拟从毛泽东的思想文化建
基层学校引领教师从事校本教育科研,有助于广大教师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一线教师从事校本
晚唐诗人李商隐,对诗歌的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心象融铸物象"的范围.分析这种开拓,有助于对<锦瑟>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