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江湖悲剧与文化反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投名状》不仅流露导演陈可辛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的复杂情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深的反思。《投名状》的成功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探索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而引起这种共鸣则是影片宣泄了华人世界的游民文化及对其复杂的感情。
  关键词 游民 江湖文化
  
  陈可辛在心中对《刺马》一直难以释怀——“白衣服、决斗、报仇等情怀是我们一辈子都拿不掉的。但为什么是《刺马》,而不是别的电影呢?”其实,无论是香港导演还是内地导演都痴迷于江湖黑道、兄弟情义的主题。但《投名状》对人性的拷问则让人颇陷深思,陈可辛在其中写下了自己的注脚——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的复杂感情。他的这种探索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而引起这种共鸣正是华人世界的游民文化。
  古代中国是一个按照父系血缘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每一个人都处于宗法网络之中,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一个成员既控制又予以保护。但因天灾人祸,一些人从宗法网络中流离出来,脱离主流社会认同的社会秩序,称之为“游民”。这些边缘人形成了一个自己的隐性社会,俗称“江湖”。从《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到《水浒》中的林冲、武松,这些英雄在底层社会的非凡影响就表明了游民文化深入人心。“投名状”就出自于游民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林冲投奔梁山一节,意指如果想要入伙,必须先杀一外人取首级以表明自己有命在身和兄弟之义高于一切,这是一种绝对忠诚的表示。兄弟之义是底层大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觉地组成一种类血亲关系,戮力相助、仗义疏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回报和温情。显然,这是对宗法制度下的异姓相亲相爱这一伦理理想的向往与赞美。但这种忠诚的象征背后则是绝对的非法与残暴。影片的片名就直接反映了陈可辛对善恶分野的疑问。
  故事的背景取自太平天国战争,这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内战,战争中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死亡达7000万。影片直接表达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惨烈,白骨蔽野,血流成河,令人触目惊心。战争造成了土地抛荒、食物短缺,形成大量流离失所的游民,人们沦于死亡、贫困和恐惧的边缘,掠夺衣食就成了生活主题,影片中充满野蛮和暴力的“抢钱、抢粮、抢地盘”的口号非常震撼人心。而从这个背景出发就可以探寻庞青云为什么重功利轻情谊,也可以探寻出中国人内心强烈的游民意识。
  从尸体中爬出来的庞青云是典型的脱序之人。从影片的一开始他就不停地游走在旷野之中,一直到晕倒在地。在一个破庙里,他和莲生组成了一个虚拟的、非法的家:之后,他又主动带大家离开家园去投军,继续游走。虽然庞青云一无所有,但是他有比“宗法人”大得多的主动进击精神,敢于挑战社会,敢于去索取可能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而赵二虎虽是匪,但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仍然处于一个按照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他骨子里是认同儒家的仁、忠恕等思想的。
  矛盾很快就出现了,当家乡弟子冲向舒城时,赵二虎着急道:“快死光了,还不去”,庞则吼道:“你给我记住,战场上只有一个头”:当狗子奸淫民女后,庞则为了树立权威杀掉了狗子:当苏州举城投降后,庞又一次不顾赵对太平军的承诺大开杀戮。为了维系兄弟情谊,赵二虎一次又一次地隐忍。矛盾的高潮是因为庞青云为了更大的权欲不能容忍有着土匪身份的兄弟,就暗杀了赵二虎。庞青云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被背叛、被杀戮,以往的经验使他成了一个懂得潜规则、懂得隐忍、懂得“兵不厌诈”的人。他深刻的理解尔虞我诈、权力和力量的重要,他也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挡在面前的都只有死路一条,甚至兄弟。但是他还是有对兄弟情义的敬畏与感激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兄弟们,只是在个人利益与兄弟情义之间,他选择了个人利益。当然他的内心也一直承受着这种撕扯的剧痛,从他一人独饮为二虎“送行”的那一段便可以看出他内心挣扎的痛苦。
  赵二虎这一角色则有很强的单一性,他从始至终所信奉的兄弟情义。这种类血亲情义是游民社会的组织纽带,但是有着强烈的宗法社会印记。他最初的投军是源于对兄弟的信任,而后与庞青云的矛盾也是源于对朋友的诚信、对兄弟的承诺,再后来拒绝赵魁的招抚及至被庞设计杀害,都是因为其对庞的重情重义,对兄弟二字的敬畏,对投名状的信奉。
  姜午阳对于“投名状”是敬畏的,但他对于庞青云所说的“利益规则”又是信服的。他的内心的痛苦、困惑,都直接反应了兄弟情义与功利情欲之间的撕扯。他成了庞青云和赵二虎之间的过度带,他的内心的困惑,都直接反应了游民意识与宗法伦理的冲突。他甚至从游民的立场上,为了兄弟三人聚在一起干大事,手刃二嫂。游民离开宗法,必须有意识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离开了儒家文明,只能回归野蛮。这件事看来十分残酷,对于信奉“妻者,齐也”的宗法人是不可以想象的。最后,姜午阳再也无法容忍庞青云对兄弟结义的背叛,刺杀了庞青云。姜午阳刺庞的悲剧缘自游民强烈的帮派性。这因为在专制社会中,非法的游民组织具有秘密性,为了保持向心力,对背叛者的惩罚非常残酷。
  其实,庞青云的悲剧是必然的——名利场上的倾轧是你死我活的,谁也不会是成功者,而缺少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他投身其中只有死路一条。古代中国的内部秩序主要靠血缘宗法关系来维系,而脱离儒家伦理的游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推到了极端。游民更是唯眼前利益是求,而且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这种实用主义在动荡的社会恶种流传,反而加重了个人悲剧的必然性和社会的动荡。《投名状》既对赵二虎的忠义进行了满腔热血的讴歌,也对庞青云在发展过程中对“投名状”的叛变表示了无可奈何,还表明了体现在姜午阳身上的困惑、无所适从的疑虑和愚昧。陈可辛不仅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表达了自己的复杂情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深的反思。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展现追寻“大道”——“民主”这一宏大主题。票房的成功,得益于作为重要载体的人物语言。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影片处理这一载体的“形式”,究竟如何达到既能抓住观众,又能表现主题“意味”的目的。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显现政治色彩浓厚的语言,以鲜明的民族色彩突出简明、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构成影片处理人物语言的特色。它以此“形式”,展现影片的“意味”,期待观众的情感和心灵的参与。
【摘要】张晓刚博士的《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不仅对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理论背景、总体格局及各艺术学跨学科分支进行了详细的阐发,而且对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中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作者为完整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和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理论参考和鉴戒。  【关键词】张晓刚 艺术学 跨学科研究    张晓刚博士的《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以下简称《艺术学跨
摘要 目前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及批评领域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以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理论,从女性的角度解读电影《投名状》的角色审美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投名状》    电影《投名状》讲述了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大哥庞青云(李连杰饰)、赵二虎(刘德华饰)、三弟姜午阳(金城武饰)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带着一百零八个落草为寇的农民从军。与太平军作战,后因打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该研究的选题依据及其在文学交流史、文化交流史、译介学研究方面的意义,然后对这一研究的历史成果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笔者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该研究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中日经典小说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初步构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经典”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
[摘要]《绝望主妇》是一部继《欲望都市》之后美国最热门的电视连续剧之一。从历史进化的角度看,或许是用现代的甚或是前现代的“落后”眼光,在观看已经发生的“未来”故事;但是,从影视艺术批评的角度来说,却可以是跨时空,跨文化的审美观照。正因为如此,也许可以从《绝望主妇》所展览的后现代社会“影像化标本”中,看出“只缘生在此山中”的人们所看不到的别样风景,并能以“世外之人”的视角,洞察到经历了工业化的美国家
[摘要]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香港形成了漂泊与孤寂的“无根文化”。在对根性的寻找过程中,无父状态下的香港黑帮片形成了独特的“代父”现象。但“九七”回归所代表的强大父权的回归,深深动摇了黑帮片所代表的法制外社会权威及其体系,香港黑帮片随之出现了一种摇摆和焦虑的心态。在回归之后,香港黑帮片的转型代表了社团文化的没落与“无根文化”对国家政权的精神回归。  [关键词]无根文化 代父 黑帮片    长时间的殖
摘要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肇始于放映业。面对外商在中国市场上开创的电影业格局,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初步实践后,建立电影公司。这些电影公司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发展策略,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电影业 电影公司 结构特点 发展策略    一、舶来的电影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    随着19世纪中期的《上海租地章程》的实施,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西方国家借机倾销
[摘要] 微博作为当今十分流行的一种网络传播媒介,已多次引发轰动一时的媒介事件,其强大的传播效力也开始引起学界的研究兴趣。微博的大众化、碎片化、平面化等特征是网络媒介发展至今的一个连续累积的结果,是与后现代文化大环境下的文化消费逻辑相一致的。此外,它也将与其他网络媒介一起,进一步改变和形塑人们对时空的定义、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人们价值判定的标准。  [关键词] 微博 大众化 碎片化 平
[摘要] 在摄影界里,戴安·阿巴斯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一位出位的犹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阿巴斯的人生存在意义在于她所记录的世界里,在于她让我们去面对了黑暗的一面,在于她展示了真实。  [关键词]戴安·阿巴斯 镜头 社会 思考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的自己非常变态。——戴安·阿巴斯  如果你是一个出生于百万富
[摘要] 《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工业题材电视专题片作品。 为表达大连这座城市世代相传的工业精神本体,创作者采用“典型化”创作中的“人物典型化”、“细节典型化”、“背景典型化”的思路,成功的使该部作品脱离了枯燥乏味、主题先行的传统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模式,生动的刻画了产业工人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凝刻在这座城市骨髓里的工业精神遗产。  [关键词] 工业题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