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投名状》不仅流露导演陈可辛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的复杂情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深的反思。《投名状》的成功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探索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而引起这种共鸣则是影片宣泄了华人世界的游民文化及对其复杂的感情。
关键词 游民 江湖文化
陈可辛在心中对《刺马》一直难以释怀——“白衣服、决斗、报仇等情怀是我们一辈子都拿不掉的。但为什么是《刺马》,而不是别的电影呢?”其实,无论是香港导演还是内地导演都痴迷于江湖黑道、兄弟情义的主题。但《投名状》对人性的拷问则让人颇陷深思,陈可辛在其中写下了自己的注脚——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的复杂感情。他的这种探索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而引起这种共鸣正是华人世界的游民文化。
古代中国是一个按照父系血缘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每一个人都处于宗法网络之中,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一个成员既控制又予以保护。但因天灾人祸,一些人从宗法网络中流离出来,脱离主流社会认同的社会秩序,称之为“游民”。这些边缘人形成了一个自己的隐性社会,俗称“江湖”。从《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到《水浒》中的林冲、武松,这些英雄在底层社会的非凡影响就表明了游民文化深入人心。“投名状”就出自于游民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林冲投奔梁山一节,意指如果想要入伙,必须先杀一外人取首级以表明自己有命在身和兄弟之义高于一切,这是一种绝对忠诚的表示。兄弟之义是底层大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觉地组成一种类血亲关系,戮力相助、仗义疏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回报和温情。显然,这是对宗法制度下的异姓相亲相爱这一伦理理想的向往与赞美。但这种忠诚的象征背后则是绝对的非法与残暴。影片的片名就直接反映了陈可辛对善恶分野的疑问。
故事的背景取自太平天国战争,这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内战,战争中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死亡达7000万。影片直接表达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惨烈,白骨蔽野,血流成河,令人触目惊心。战争造成了土地抛荒、食物短缺,形成大量流离失所的游民,人们沦于死亡、贫困和恐惧的边缘,掠夺衣食就成了生活主题,影片中充满野蛮和暴力的“抢钱、抢粮、抢地盘”的口号非常震撼人心。而从这个背景出发就可以探寻庞青云为什么重功利轻情谊,也可以探寻出中国人内心强烈的游民意识。
从尸体中爬出来的庞青云是典型的脱序之人。从影片的一开始他就不停地游走在旷野之中,一直到晕倒在地。在一个破庙里,他和莲生组成了一个虚拟的、非法的家:之后,他又主动带大家离开家园去投军,继续游走。虽然庞青云一无所有,但是他有比“宗法人”大得多的主动进击精神,敢于挑战社会,敢于去索取可能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而赵二虎虽是匪,但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仍然处于一个按照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他骨子里是认同儒家的仁、忠恕等思想的。
矛盾很快就出现了,当家乡弟子冲向舒城时,赵二虎着急道:“快死光了,还不去”,庞则吼道:“你给我记住,战场上只有一个头”:当狗子奸淫民女后,庞则为了树立权威杀掉了狗子:当苏州举城投降后,庞又一次不顾赵对太平军的承诺大开杀戮。为了维系兄弟情谊,赵二虎一次又一次地隐忍。矛盾的高潮是因为庞青云为了更大的权欲不能容忍有着土匪身份的兄弟,就暗杀了赵二虎。庞青云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被背叛、被杀戮,以往的经验使他成了一个懂得潜规则、懂得隐忍、懂得“兵不厌诈”的人。他深刻的理解尔虞我诈、权力和力量的重要,他也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挡在面前的都只有死路一条,甚至兄弟。但是他还是有对兄弟情义的敬畏与感激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兄弟们,只是在个人利益与兄弟情义之间,他选择了个人利益。当然他的内心也一直承受着这种撕扯的剧痛,从他一人独饮为二虎“送行”的那一段便可以看出他内心挣扎的痛苦。
赵二虎这一角色则有很强的单一性,他从始至终所信奉的兄弟情义。这种类血亲情义是游民社会的组织纽带,但是有着强烈的宗法社会印记。他最初的投军是源于对兄弟的信任,而后与庞青云的矛盾也是源于对朋友的诚信、对兄弟的承诺,再后来拒绝赵魁的招抚及至被庞设计杀害,都是因为其对庞的重情重义,对兄弟二字的敬畏,对投名状的信奉。
姜午阳对于“投名状”是敬畏的,但他对于庞青云所说的“利益规则”又是信服的。他的内心的痛苦、困惑,都直接反应了兄弟情义与功利情欲之间的撕扯。他成了庞青云和赵二虎之间的过度带,他的内心的困惑,都直接反应了游民意识与宗法伦理的冲突。他甚至从游民的立场上,为了兄弟三人聚在一起干大事,手刃二嫂。游民离开宗法,必须有意识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离开了儒家文明,只能回归野蛮。这件事看来十分残酷,对于信奉“妻者,齐也”的宗法人是不可以想象的。最后,姜午阳再也无法容忍庞青云对兄弟结义的背叛,刺杀了庞青云。姜午阳刺庞的悲剧缘自游民强烈的帮派性。这因为在专制社会中,非法的游民组织具有秘密性,为了保持向心力,对背叛者的惩罚非常残酷。
其实,庞青云的悲剧是必然的——名利场上的倾轧是你死我活的,谁也不会是成功者,而缺少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他投身其中只有死路一条。古代中国的内部秩序主要靠血缘宗法关系来维系,而脱离儒家伦理的游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推到了极端。游民更是唯眼前利益是求,而且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这种实用主义在动荡的社会恶种流传,反而加重了个人悲剧的必然性和社会的动荡。《投名状》既对赵二虎的忠义进行了满腔热血的讴歌,也对庞青云在发展过程中对“投名状”的叛变表示了无可奈何,还表明了体现在姜午阳身上的困惑、无所适从的疑虑和愚昧。陈可辛不仅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表达了自己的复杂情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深的反思。
关键词 游民 江湖文化
陈可辛在心中对《刺马》一直难以释怀——“白衣服、决斗、报仇等情怀是我们一辈子都拿不掉的。但为什么是《刺马》,而不是别的电影呢?”其实,无论是香港导演还是内地导演都痴迷于江湖黑道、兄弟情义的主题。但《投名状》对人性的拷问则让人颇陷深思,陈可辛在其中写下了自己的注脚——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的复杂感情。他的这种探索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而引起这种共鸣正是华人世界的游民文化。
古代中国是一个按照父系血缘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每一个人都处于宗法网络之中,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一个成员既控制又予以保护。但因天灾人祸,一些人从宗法网络中流离出来,脱离主流社会认同的社会秩序,称之为“游民”。这些边缘人形成了一个自己的隐性社会,俗称“江湖”。从《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到《水浒》中的林冲、武松,这些英雄在底层社会的非凡影响就表明了游民文化深入人心。“投名状”就出自于游民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林冲投奔梁山一节,意指如果想要入伙,必须先杀一外人取首级以表明自己有命在身和兄弟之义高于一切,这是一种绝对忠诚的表示。兄弟之义是底层大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觉地组成一种类血亲关系,戮力相助、仗义疏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回报和温情。显然,这是对宗法制度下的异姓相亲相爱这一伦理理想的向往与赞美。但这种忠诚的象征背后则是绝对的非法与残暴。影片的片名就直接反映了陈可辛对善恶分野的疑问。
故事的背景取自太平天国战争,这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内战,战争中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死亡达7000万。影片直接表达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惨烈,白骨蔽野,血流成河,令人触目惊心。战争造成了土地抛荒、食物短缺,形成大量流离失所的游民,人们沦于死亡、贫困和恐惧的边缘,掠夺衣食就成了生活主题,影片中充满野蛮和暴力的“抢钱、抢粮、抢地盘”的口号非常震撼人心。而从这个背景出发就可以探寻庞青云为什么重功利轻情谊,也可以探寻出中国人内心强烈的游民意识。
从尸体中爬出来的庞青云是典型的脱序之人。从影片的一开始他就不停地游走在旷野之中,一直到晕倒在地。在一个破庙里,他和莲生组成了一个虚拟的、非法的家:之后,他又主动带大家离开家园去投军,继续游走。虽然庞青云一无所有,但是他有比“宗法人”大得多的主动进击精神,敢于挑战社会,敢于去索取可能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而赵二虎虽是匪,但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仍然处于一个按照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他骨子里是认同儒家的仁、忠恕等思想的。
矛盾很快就出现了,当家乡弟子冲向舒城时,赵二虎着急道:“快死光了,还不去”,庞则吼道:“你给我记住,战场上只有一个头”:当狗子奸淫民女后,庞则为了树立权威杀掉了狗子:当苏州举城投降后,庞又一次不顾赵对太平军的承诺大开杀戮。为了维系兄弟情谊,赵二虎一次又一次地隐忍。矛盾的高潮是因为庞青云为了更大的权欲不能容忍有着土匪身份的兄弟,就暗杀了赵二虎。庞青云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被背叛、被杀戮,以往的经验使他成了一个懂得潜规则、懂得隐忍、懂得“兵不厌诈”的人。他深刻的理解尔虞我诈、权力和力量的重要,他也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挡在面前的都只有死路一条,甚至兄弟。但是他还是有对兄弟情义的敬畏与感激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兄弟们,只是在个人利益与兄弟情义之间,他选择了个人利益。当然他的内心也一直承受着这种撕扯的剧痛,从他一人独饮为二虎“送行”的那一段便可以看出他内心挣扎的痛苦。
赵二虎这一角色则有很强的单一性,他从始至终所信奉的兄弟情义。这种类血亲情义是游民社会的组织纽带,但是有着强烈的宗法社会印记。他最初的投军是源于对兄弟的信任,而后与庞青云的矛盾也是源于对朋友的诚信、对兄弟的承诺,再后来拒绝赵魁的招抚及至被庞设计杀害,都是因为其对庞的重情重义,对兄弟二字的敬畏,对投名状的信奉。
姜午阳对于“投名状”是敬畏的,但他对于庞青云所说的“利益规则”又是信服的。他的内心的痛苦、困惑,都直接反应了兄弟情义与功利情欲之间的撕扯。他成了庞青云和赵二虎之间的过度带,他的内心的困惑,都直接反应了游民意识与宗法伦理的冲突。他甚至从游民的立场上,为了兄弟三人聚在一起干大事,手刃二嫂。游民离开宗法,必须有意识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离开了儒家文明,只能回归野蛮。这件事看来十分残酷,对于信奉“妻者,齐也”的宗法人是不可以想象的。最后,姜午阳再也无法容忍庞青云对兄弟结义的背叛,刺杀了庞青云。姜午阳刺庞的悲剧缘自游民强烈的帮派性。这因为在专制社会中,非法的游民组织具有秘密性,为了保持向心力,对背叛者的惩罚非常残酷。
其实,庞青云的悲剧是必然的——名利场上的倾轧是你死我活的,谁也不会是成功者,而缺少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他投身其中只有死路一条。古代中国的内部秩序主要靠血缘宗法关系来维系,而脱离儒家伦理的游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推到了极端。游民更是唯眼前利益是求,而且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这种实用主义在动荡的社会恶种流传,反而加重了个人悲剧的必然性和社会的动荡。《投名状》既对赵二虎的忠义进行了满腔热血的讴歌,也对庞青云在发展过程中对“投名状”的叛变表示了无可奈何,还表明了体现在姜午阳身上的困惑、无所适从的疑虑和愚昧。陈可辛不仅对兄弟情义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理想表达了自己的复杂情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