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语文,应首先在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凸显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常态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及误区。
● 有效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策略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
教师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灵活处理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前,在教师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课文主要有四种课型:讲读、阅读、欣赏、评析。不同课型的课时安排也不同,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例如,对于欣赏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直接运用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教师应先播放录音或有关录像,再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便可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思想上的陶冶与知识上的充实。又如,对于讲解评析类课文,可用投影出示有关内容,让学生就某方面谈看法、作比较、作评析,再由学生在课下自制投影片或录音,集中展开互评活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又服务了课堂教学。
2.缩短时空限制的有效策略
纵观语文教材,其中有不少反映古代生活的作品,如《两小儿辩日》、《圆明园的毁灭》等;也有不少是反映异地风情的文章,如《卖木雕的少年》等。
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可对于小学生而言,几十或上百上千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异地的风情不是教师仅凭口述就能讲清楚的,更不要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意境美,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3.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对象进行综合处理的强大功能,有力地保障了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形象的世界。例如,我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对于小青蛙生长过程这一教学难点,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当学生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无法全面清晰地描述青蛙的生长过程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画面,轻而易举地扫除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当再次说到青蛙的生长过程时,学生便很快地把这个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了,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4.优化教学评析的有效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评分标准和学生的习文同时通过实物投影仪或网络显示在屏幕上,和学生一起对照评分标准对习文进行评析。这种评析方法耗时少,在课堂内评改习文的篇目也相对增多了。示范多了,学生把握评析标准也容易了,并缩短了评析时间,提高了评析效率。
利用多媒体实现“习作分享”,我经常把学生的日记、作文拍成照片传到班级的QQ群中。此时,学生习作的“分享”对象不仅仅只是老师和同伴,还有家长、亲友等,因此“习作分享”已经超越了课堂教学而延伸到家庭乃至社会。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习作拥有众多读者的时候,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 误区
1.注重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切勿喧宾夺主
新课改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但语文课有自己的特点,它区别于政治课和艺术欣赏课,重在研究语言媒体本身。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授《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滥竽充数》的动画片,花费了十几分钟时间,置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于不顾。这种多媒体的使用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简直就是在滥用。
2.交叉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切勿呆板单调
信息化教学媒体要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配合,传统教学媒体比较死板,而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综合视听效果等特点,但如果课堂上长时间使用,却会造成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疲劳,而且声像的强刺激,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如果和传统媒体搭配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将需要提供的图像信息由多媒体演示,而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文字信息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学生的视觉就有一个调节的过程,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
目前的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看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易于声情并茂地展示课程内容的功能,随处使用图像、视频,近乎泛滥成灾,画面虽然是无懈可击,但是其课件本身过于花哨,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左右脑得不到充分地挖掘开发,也使学生的精力大大分散,不利于知识的强化记忆。
3.利用计算机交互性特点,切勿走马观花
新课程特别强调“对话”,一个优秀的语文课件一定要注重交互性,有效地促进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多重交互中实现意义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常态教学中,教师的语速与多媒体播放速度不宜过快、适中为佳;对于重要的词语和图形,板书内容不要和课件重复,对于分析中的重点,教师应该在板书上边讲解边书写,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时留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让多媒体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工具。
● 结语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与多媒体有效整合,对实施新课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多媒体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次的运动变化,使得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也拥有了回味久远的美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武德勤,张乐群.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刘金凤.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J].科技信息,2010(2).
[3]许琴.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节奏的风格与类型探析[J].职业时空,2010(6).
● 有效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策略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
教师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灵活处理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前,在教师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课文主要有四种课型:讲读、阅读、欣赏、评析。不同课型的课时安排也不同,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例如,对于欣赏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直接运用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教师应先播放录音或有关录像,再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便可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思想上的陶冶与知识上的充实。又如,对于讲解评析类课文,可用投影出示有关内容,让学生就某方面谈看法、作比较、作评析,再由学生在课下自制投影片或录音,集中展开互评活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又服务了课堂教学。
2.缩短时空限制的有效策略
纵观语文教材,其中有不少反映古代生活的作品,如《两小儿辩日》、《圆明园的毁灭》等;也有不少是反映异地风情的文章,如《卖木雕的少年》等。
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可对于小学生而言,几十或上百上千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异地的风情不是教师仅凭口述就能讲清楚的,更不要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意境美,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3.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对象进行综合处理的强大功能,有力地保障了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形象的世界。例如,我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对于小青蛙生长过程这一教学难点,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当学生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无法全面清晰地描述青蛙的生长过程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画面,轻而易举地扫除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当再次说到青蛙的生长过程时,学生便很快地把这个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了,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4.优化教学评析的有效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评分标准和学生的习文同时通过实物投影仪或网络显示在屏幕上,和学生一起对照评分标准对习文进行评析。这种评析方法耗时少,在课堂内评改习文的篇目也相对增多了。示范多了,学生把握评析标准也容易了,并缩短了评析时间,提高了评析效率。
利用多媒体实现“习作分享”,我经常把学生的日记、作文拍成照片传到班级的QQ群中。此时,学生习作的“分享”对象不仅仅只是老师和同伴,还有家长、亲友等,因此“习作分享”已经超越了课堂教学而延伸到家庭乃至社会。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习作拥有众多读者的时候,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 误区
1.注重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切勿喧宾夺主
新课改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但语文课有自己的特点,它区别于政治课和艺术欣赏课,重在研究语言媒体本身。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授《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滥竽充数》的动画片,花费了十几分钟时间,置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于不顾。这种多媒体的使用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简直就是在滥用。
2.交叉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切勿呆板单调
信息化教学媒体要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配合,传统教学媒体比较死板,而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综合视听效果等特点,但如果课堂上长时间使用,却会造成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疲劳,而且声像的强刺激,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如果和传统媒体搭配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将需要提供的图像信息由多媒体演示,而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文字信息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学生的视觉就有一个调节的过程,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
目前的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看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易于声情并茂地展示课程内容的功能,随处使用图像、视频,近乎泛滥成灾,画面虽然是无懈可击,但是其课件本身过于花哨,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左右脑得不到充分地挖掘开发,也使学生的精力大大分散,不利于知识的强化记忆。
3.利用计算机交互性特点,切勿走马观花
新课程特别强调“对话”,一个优秀的语文课件一定要注重交互性,有效地促进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多重交互中实现意义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常态教学中,教师的语速与多媒体播放速度不宜过快、适中为佳;对于重要的词语和图形,板书内容不要和课件重复,对于分析中的重点,教师应该在板书上边讲解边书写,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时留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让多媒体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工具。
● 结语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与多媒体有效整合,对实施新课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多媒体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次的运动变化,使得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也拥有了回味久远的美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武德勤,张乐群.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刘金凤.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J].科技信息,2010(2).
[3]许琴.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节奏的风格与类型探析[J].职业时空,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