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搜狐网上有一条新闻曾经触动过我,它是著名作家叶开写的一篇报道《垃圾教材危害胜过三聚氰胺》,主要内容是讲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具有“虚假性”“随意删改性”“道德绑架性”。随后不久,在天涯论坛上的一则讨论也在广大教师之间掀起了风波,题目是《818我们的教材到底删改了些什么?》。
看完两则新闻,我茫然而不知所措一难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真的有那么多“危害”吗?真的是“千疮百孔”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决定对我们的教材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冷眼看教材。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经不起推敲?哪些教材进行了“删改”?“删改”了些什么内容?第二,慧眼看教材。面对这些教材和原文,我们下一步到底该如何去做?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找了网上所举的有“问题”课文或者是“疑似问题”的课文,又认真地读了一遍,同时我上网搜索了这些课文的原文进行了认真比对,我突然发现我们的教材的确问题很大。
首先,是课文的虚假性。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课文后面有一小段话——“本文根据××进行改编,作者佚名,选文进行删改”等等,其实这些文字就是为文章的虚假性埋下了伏笔,例如《爱迪生救妈妈》一文,课文大意是:爱迪生刚满七岁,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但是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难道他也会时光穿梭?又如《陈毅探母》这篇文章,据《陈毅年谱》记载,陈毅在50多岁时根本就没有去家乡看望过母亲。像这样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华盛顿砍樱桃树》等等,都已经证明是虚假的故事,可是这些内容仍旧“顽固”地占领我们的教材,不肯挪动半步!
其次,是我们的教材不合科学性。例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一篇文章《云雀的心愿》,里面有“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这样的描写,其实鸟类根本没有汗腺,哪有什么汗水?这是犯了最低级的错误。还有《乌鸦反哺》,生物学上已经证明了;乌鸦没有反哺的习性!这篇习作却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反哺的故事,这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是人文还是科学?
第三,对经典故事进行随意的“删改”。据《南方周末》统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除了诗词外,80%以上都经过编辑或多或少的改动,改写包括增补内容、简化内容、改动情节、文字替代等几方面。如,我在执教《草原》一文时,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读起来总感觉有些突然和别扭。认真研读了老舍的原文才知道,原来教材不过是一个二道贩子,它“贪污”了原文开头的第一句话:“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所以一直期待去草原。”然后才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读到这儿,原先的疑惑豁然开朗,哦!原来是我们的教材被严重“缩水”了,像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水》《理想的风筝》《月光启蒙》《姥姥的剪纸》《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等。
第四,对一些传统的民间故事、外国童话故事等进行改编时,严重破坏了美感。例如《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但被选入小学课本时,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被作了大幅度改动。从内容上看,“丑小鸭”蜕变成天鹅前的曲折遭遇(如与野鸭、公雁、猎狗、老太婆、猫和母鸡的相遇相处)被删去;结尾处与天鹅们的重逢,被孩子们赞美及内心反映(感到害羞)被删去……如此“减肥”之后的《丑小鸭》已经失去了原文的美感。
在冷眼看教材的同时,我也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教材编者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不深或误读,使得改写往往背离了原作的意旨,破坏了原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经典作品的“经典性”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因此,要想通过经典作品来增强学生感受力和理解能力的目的难以实现。第二,编者低估了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虽然有时也很无奈,但却不能过多地抱怨,我们必须做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教师。于是面对这些,我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那些名师是如何处理这些有问题的教材的?我们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一、在拓展“原文”中辨析
众所周知,经典作品往往体现着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原创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可是我们往往发现这些经典作品在教材中“出场”时已少见原貌,多经删改,有的甚至已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删改幅度不是很大的文章,可以如何处理呢?苏大教授陈国安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他和江苏特级教师祝禧、薛法根,三人上同一篇课文《桂花雨》,与众不同的是,他事先将原文找出来,发给孩子们。他的开头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
生:《桂花雨》。
师:把你们的语文书翻开,我昨天还给你们发了一张纸,上面有篇很长很长的《桂花雨》。仔细看看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什么?
生:课题不同,课文是《桂花雨》,而这里却是《故乡的桂花雨》。
师:(板书:故乡的桂花雨,圈画“故乡”)这两个字很重要,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题目?
生:(自由发言)我比较喜欢《故乡的桂花雨》,因为“故乡”两字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故乡的桂花雨》,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浙江籍作家叫琦君,她在25岁不到的时候去了台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60岁了,写的是在她6岁和16岁时故乡的桂花雨。因为你们设离开过家,故乡对你们来说是一颗没有发芽的种子,今天咱们让它发芽……
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如同陈国安教授一样,将这些未曾“删改”的原文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指导学生对原文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孩子们对原文和教材进行辨析,去赏析原文,去汲取原文中的内涵和精髓。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水》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饿水》,我个人觉得《饿水》比《水》更贴切!因为村子里缺水,水很珍贵,像食物一样重要,体现了母亲当时因缺水而产生的苦涩心情。“饿”说明我们对水是多么渴望。对我们来说,“渴”还是可以忍受的,而“饿”是难以忍受的,说明缺水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
二、在补充“原文”中想象
中小学教材之所以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经典原文篇幅较长,有些夹杂生僻字,有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字词、用语和表达习惯与今天不同,有些头绪太多、情节太复杂,因此对它们进行改写,以便学生能更容易、更正确地接近它们。这类作品尤其以四大名著、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
看完两则新闻,我茫然而不知所措一难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真的有那么多“危害”吗?真的是“千疮百孔”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决定对我们的教材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冷眼看教材。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经不起推敲?哪些教材进行了“删改”?“删改”了些什么内容?第二,慧眼看教材。面对这些教材和原文,我们下一步到底该如何去做?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找了网上所举的有“问题”课文或者是“疑似问题”的课文,又认真地读了一遍,同时我上网搜索了这些课文的原文进行了认真比对,我突然发现我们的教材的确问题很大。
首先,是课文的虚假性。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课文后面有一小段话——“本文根据××进行改编,作者佚名,选文进行删改”等等,其实这些文字就是为文章的虚假性埋下了伏笔,例如《爱迪生救妈妈》一文,课文大意是:爱迪生刚满七岁,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但是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难道他也会时光穿梭?又如《陈毅探母》这篇文章,据《陈毅年谱》记载,陈毅在50多岁时根本就没有去家乡看望过母亲。像这样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华盛顿砍樱桃树》等等,都已经证明是虚假的故事,可是这些内容仍旧“顽固”地占领我们的教材,不肯挪动半步!
其次,是我们的教材不合科学性。例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一篇文章《云雀的心愿》,里面有“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这样的描写,其实鸟类根本没有汗腺,哪有什么汗水?这是犯了最低级的错误。还有《乌鸦反哺》,生物学上已经证明了;乌鸦没有反哺的习性!这篇习作却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反哺的故事,这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是人文还是科学?
第三,对经典故事进行随意的“删改”。据《南方周末》统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除了诗词外,80%以上都经过编辑或多或少的改动,改写包括增补内容、简化内容、改动情节、文字替代等几方面。如,我在执教《草原》一文时,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读起来总感觉有些突然和别扭。认真研读了老舍的原文才知道,原来教材不过是一个二道贩子,它“贪污”了原文开头的第一句话:“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所以一直期待去草原。”然后才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读到这儿,原先的疑惑豁然开朗,哦!原来是我们的教材被严重“缩水”了,像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水》《理想的风筝》《月光启蒙》《姥姥的剪纸》《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等。
第四,对一些传统的民间故事、外国童话故事等进行改编时,严重破坏了美感。例如《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但被选入小学课本时,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被作了大幅度改动。从内容上看,“丑小鸭”蜕变成天鹅前的曲折遭遇(如与野鸭、公雁、猎狗、老太婆、猫和母鸡的相遇相处)被删去;结尾处与天鹅们的重逢,被孩子们赞美及内心反映(感到害羞)被删去……如此“减肥”之后的《丑小鸭》已经失去了原文的美感。
在冷眼看教材的同时,我也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教材编者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不深或误读,使得改写往往背离了原作的意旨,破坏了原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经典作品的“经典性”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因此,要想通过经典作品来增强学生感受力和理解能力的目的难以实现。第二,编者低估了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虽然有时也很无奈,但却不能过多地抱怨,我们必须做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教师。于是面对这些,我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那些名师是如何处理这些有问题的教材的?我们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一、在拓展“原文”中辨析
众所周知,经典作品往往体现着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原创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可是我们往往发现这些经典作品在教材中“出场”时已少见原貌,多经删改,有的甚至已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删改幅度不是很大的文章,可以如何处理呢?苏大教授陈国安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他和江苏特级教师祝禧、薛法根,三人上同一篇课文《桂花雨》,与众不同的是,他事先将原文找出来,发给孩子们。他的开头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
生:《桂花雨》。
师:把你们的语文书翻开,我昨天还给你们发了一张纸,上面有篇很长很长的《桂花雨》。仔细看看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什么?
生:课题不同,课文是《桂花雨》,而这里却是《故乡的桂花雨》。
师:(板书:故乡的桂花雨,圈画“故乡”)这两个字很重要,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题目?
生:(自由发言)我比较喜欢《故乡的桂花雨》,因为“故乡”两字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故乡的桂花雨》,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浙江籍作家叫琦君,她在25岁不到的时候去了台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60岁了,写的是在她6岁和16岁时故乡的桂花雨。因为你们设离开过家,故乡对你们来说是一颗没有发芽的种子,今天咱们让它发芽……
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如同陈国安教授一样,将这些未曾“删改”的原文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指导学生对原文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孩子们对原文和教材进行辨析,去赏析原文,去汲取原文中的内涵和精髓。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水》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饿水》,我个人觉得《饿水》比《水》更贴切!因为村子里缺水,水很珍贵,像食物一样重要,体现了母亲当时因缺水而产生的苦涩心情。“饿”说明我们对水是多么渴望。对我们来说,“渴”还是可以忍受的,而“饿”是难以忍受的,说明缺水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
二、在补充“原文”中想象
中小学教材之所以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经典原文篇幅较长,有些夹杂生僻字,有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字词、用语和表达习惯与今天不同,有些头绪太多、情节太复杂,因此对它们进行改写,以便学生能更容易、更正确地接近它们。这类作品尤其以四大名著、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