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描述: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音乐课,去年我参加了2012乐清市音乐优质课的比赛,虽然比赛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收获颇多,为了这节课的效果能尽善尽美,我拜访了很多老师,而且对课做了多次的修改与调整,比赛时我面对的是柳市八小的一群孩子。我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铃儿响叮当》,歌曲《铃儿响叮当》是新教材五年级第四单元第八课的欣赏曲,这一单元围绕“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各个教学活动。而《铃儿响叮当》作为一首广为流传的圣诞歌曲,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全曲欢快、风趣极具律动感,速度稍快,演唱音色清新明亮、带有活泼喜悦的情趣,至始至终洋溢着美国式的风趣幽默。
音乐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及职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欣赏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更具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根据五年级的学生特点我给本课制定了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情绪、力度及声音进行处理,并能用二声部的形式进行演唱,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用图谱和线条感受歌曲的变化与强弱,用生动的情景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富有想象、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重难点的突破:
认为本课的重点是:
1.学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能用二声部演唱歌曲。
2.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的变化。
认为本课的难点是:学唱歌曲主题乐段的唱名节奏谱,里面出现了附点和前八后十六节奏。
新课标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难点质疑,自主释疑,充分发挥课堂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因此教学上采用方法是先让学生找找节奏谱中的难点,然后通过生领拍、听琴模唱,跟琴听唱为突破口,在各种听的感受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这也正好符合了让学生不断与音乐“对话”课题实践。新课标重视音乐技能与兴趣的结合,这也是本课想要表达的一个教学思想。
设计好课后,我感觉这将是一节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首先我在自己学校,虹桥九小五(3)班试教了这节课。
【亮点一】:及时调整,不要只走教案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亮点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新课标体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创造性的举动。这堂课里的每个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是教师的创造性,而对同一歌曲的不同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本节课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为歌曲配节奏型,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像第二部分的二声部的解决,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他们的想象力。我做了好几次尝试,但是我觉得下面这个方法是最可行性的。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听到了愉悦,但是我好想隐约听到了驯鹿奔跑时脖子里发出的铃铛声。同学们,你们能自编下吗?先让学生想象,学生自编,然后出示铃铛音符,柯达已手势,看师展示。带入叮当声,加手节奏。
要是你们的歌声配上麋鹿清脆的铃铛声会怎么样?学生听音乐加入二声部,然后再二声部结合。在潜移默化的情景设计中学习,设计不同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亮点三]设计紧扣“三情”:
1、情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当学生一进入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这就是这堂课我所构想的一条情景主线。刚开始我设计了雪花这样的情景,(雪花的世界,第一个乐句结尾:雪花上扬。第二个乐句结尾:雪花飘落,而后由圣诞老人的礼物引出歌曲的欣赏,以及走进精心创设的欣赏活动、圣诞party使学生说、拍、唱、奏、演多感官调动)。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很集中,这对我这堂课的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2、情趣。整堂课利用各种律动、打击乐器伴奏让听赏做到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趣味,愉快。课一开始我们就随着音乐律动,并且用上打击乐。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教师语言的生动化不仅导入新的情景还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新奇,而且多形式、多层次对出现的《铃儿响叮当》音乐背景发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这节课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音乐的感悟力在不同的阶段得到巩固提升和拓展。
3、情感。即音乐教学“情感化”,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教学中通过媒体画面、同首乐曲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主动的多元体验、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三情”达到我的课题研究目的,即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学生与“音乐”的对话,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总结:
本课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最佳程序,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始终置学生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主动地与音乐对话。教师的引导启发,感染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以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境界。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音乐课,去年我参加了2012乐清市音乐优质课的比赛,虽然比赛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收获颇多,为了这节课的效果能尽善尽美,我拜访了很多老师,而且对课做了多次的修改与调整,比赛时我面对的是柳市八小的一群孩子。我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铃儿响叮当》,歌曲《铃儿响叮当》是新教材五年级第四单元第八课的欣赏曲,这一单元围绕“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各个教学活动。而《铃儿响叮当》作为一首广为流传的圣诞歌曲,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全曲欢快、风趣极具律动感,速度稍快,演唱音色清新明亮、带有活泼喜悦的情趣,至始至终洋溢着美国式的风趣幽默。
音乐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及职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欣赏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更具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根据五年级的学生特点我给本课制定了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情绪、力度及声音进行处理,并能用二声部的形式进行演唱,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用图谱和线条感受歌曲的变化与强弱,用生动的情景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富有想象、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重难点的突破:
认为本课的重点是:
1.学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能用二声部演唱歌曲。
2.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的变化。
认为本课的难点是:学唱歌曲主题乐段的唱名节奏谱,里面出现了附点和前八后十六节奏。
新课标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难点质疑,自主释疑,充分发挥课堂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因此教学上采用方法是先让学生找找节奏谱中的难点,然后通过生领拍、听琴模唱,跟琴听唱为突破口,在各种听的感受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这也正好符合了让学生不断与音乐“对话”课题实践。新课标重视音乐技能与兴趣的结合,这也是本课想要表达的一个教学思想。
设计好课后,我感觉这将是一节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首先我在自己学校,虹桥九小五(3)班试教了这节课。
【亮点一】:及时调整,不要只走教案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亮点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新课标体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创造性的举动。这堂课里的每个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是教师的创造性,而对同一歌曲的不同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本节课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为歌曲配节奏型,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像第二部分的二声部的解决,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他们的想象力。我做了好几次尝试,但是我觉得下面这个方法是最可行性的。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听到了愉悦,但是我好想隐约听到了驯鹿奔跑时脖子里发出的铃铛声。同学们,你们能自编下吗?先让学生想象,学生自编,然后出示铃铛音符,柯达已手势,看师展示。带入叮当声,加手节奏。
要是你们的歌声配上麋鹿清脆的铃铛声会怎么样?学生听音乐加入二声部,然后再二声部结合。在潜移默化的情景设计中学习,设计不同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亮点三]设计紧扣“三情”:
1、情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当学生一进入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这就是这堂课我所构想的一条情景主线。刚开始我设计了雪花这样的情景,(雪花的世界,第一个乐句结尾:雪花上扬。第二个乐句结尾:雪花飘落,而后由圣诞老人的礼物引出歌曲的欣赏,以及走进精心创设的欣赏活动、圣诞party使学生说、拍、唱、奏、演多感官调动)。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很集中,这对我这堂课的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2、情趣。整堂课利用各种律动、打击乐器伴奏让听赏做到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趣味,愉快。课一开始我们就随着音乐律动,并且用上打击乐。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教师语言的生动化不仅导入新的情景还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新奇,而且多形式、多层次对出现的《铃儿响叮当》音乐背景发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这节课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音乐的感悟力在不同的阶段得到巩固提升和拓展。
3、情感。即音乐教学“情感化”,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教学中通过媒体画面、同首乐曲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主动的多元体验、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三情”达到我的课题研究目的,即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学生与“音乐”的对话,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总结:
本课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最佳程序,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始终置学生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主动地与音乐对话。教师的引导启发,感染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以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