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3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LMJX13036)之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07-02
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受其影响,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国际化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实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国内对掌握外语的实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带动了外语学习热潮。日语作为高校小语种的代表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备受重视。国际化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创新势在必行。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育部高教司在1998年就外语专业教学发布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以此为依据修订的。意见中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充分重视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教学要求,将其落实到教学中。
高校日语课程建设的目标为:一是由精英教学向大众教学转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保障大部分学生都能学、学的会;二是重视日语教学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融合,发展多层次、分板块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三是有明确的专业学科定位、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拓宽知识面、重视日语使用能力培养、重视日语口语和阅读教学。总的来说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社会、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听说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日语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传统的日语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为实现新的日语教学目标,在高校日语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创新。
1.增加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的课时。增加业务实操训练课程,在商务日语实操课程中穿插“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训练内容。通过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教学课时安排方面将商务日语课程内容的开课时间稍做提前,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商务日语专业知识。
2.在日语课程选修课部分除了设置传统的商务日语会话、商务日语函电、商务日语阅读等专业任选课程外,增加日本概况、 跨文化交际、日本礼仪、职场交际等相关的人文类课程。一方面,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文化。任何语言与文化是离不开的,日语也是的。日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日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背景下,了解各个文化间的差异对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有百利而无一害。另外,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实施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是丰富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措施。
3.在日语课程设置方面开始重视科目的设置顺序,实现知识学习的有机衔接。例如:国际贸易理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实务等课程与关联性的学科,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日语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学等在同一个教学阶段学习,帮助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程结构上坚持先学习理论性课程再学习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大三、大四阶段主要以开展有效的日语沙龙、 走进企业等形式实践教学课程为主。
三、课程内容的创新
在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置方面的创新后,重要的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创新。一方面要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置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传统的高校日语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引进国外日语专业的原版教材。一套教学的开发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物力的。从教学效果方面考虑一些国外出版的高校日语教材不仅内容选择科学合理,而且还带有完整的教学辅助配套体系。但从国外引进日语教材需要支付较高的版权使用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
2.当前各个高校使用较多的日语教学教材有:《日语听说》、《日语听力》、《日语会话》、《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本概况》、《日语报刊文选》、《日语语法》等等。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一些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将日语学习与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在强化日语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除了教材内容外,增加日语实时《日语新闻听力》课程,通过阅读和收听新闻,帮助学习了解最新国际动态,补充最新内容。同时,随着互联网发展,一些网络日语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生活非常有帮助。
3.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词汇(包括专业词汇)、语法仍是日语教学的重点。对于日语基础教学内容,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模式创新为主。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活动型教学模式等等是教学内容创新的新方向。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日语基础。
四、授课形式的创新
1.课堂授课模式。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程设计更加偏重于实用,因此在教学中更加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利用日语作为工具来完成交流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是否正确,并使其产生成就感。这样不仅符合外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的兴趣。
(2)注重情景教学。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应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练习使用,并在使用中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的图、文、声、像创造模拟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具有真实感受的交流。 这样的虚拟情景,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视觉上的冲击力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教学模式。例如:借鉴日本本土的启蒙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采用日本的小学国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还有一个完整的日语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创新对日语教学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同时还广泛学习涉猎,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到日语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
2.课外指导模式。日语教学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重视课堂外的学习指导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1)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通过聊天软件如(QQ、微信等),课余时间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回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布置课外作业,也在线提交作业等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建立课外辅导机制。通过日语角(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体验所学语言的文化,开阔视野),网络平台(QQ、微信)等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构建自己所授科目的内容,如,增加创建课程信息、课程文档、布置课外作业、实现在线测试,并能通过讨论板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诸如此类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考核形式的创新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考核也是教学有效开展的指挥棒。通过有效的考核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扎实的日语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日语教学考核是考试为主。考试能反应出学生是否掌握日语知识,但不能考核学生的日语应用实践能力。在新环境下,重视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不断革新课程考核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1.创新考核内容。考核语言能力(技能),即:考核单词、语法、翻译、阅读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例如,设定各种场景,在各种场景下如何展开话题是考核的重点。通过考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等。
2.创新考核模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外,将学生在日语口语表达、商务英语应用等方面内容也纳入到考核范围。考核的模式多样化,例如:考核评估老师和考生之间展开一段对话交流。创新之后的考核模式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也纳入到考核的范围。因此,笔试、口试、日常学习表现三方面的综合表现成绩是评估学生最终成绩的标准。通常笔试占60%,口试占30%,日常学习表现占10%。创新后的考试模式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
3.创新评价标准。传统的高校日语教学是以精英教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但当前环境下高校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能再简单的以传统的分数高低为主要评价标准。创新后的考核评价应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例如:对一个基础非常差的学生,虽然考核的分数不高但作为教师还是要肯定该学生刻苦学习的行为。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和认真思考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教学评价,对于教学中敢于提问的学生,教学更要及时肯定。通过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07-02
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受其影响,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国际化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实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国内对掌握外语的实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带动了外语学习热潮。日语作为高校小语种的代表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备受重视。国际化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创新势在必行。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育部高教司在1998年就外语专业教学发布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以此为依据修订的。意见中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充分重视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教学要求,将其落实到教学中。
高校日语课程建设的目标为:一是由精英教学向大众教学转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保障大部分学生都能学、学的会;二是重视日语教学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融合,发展多层次、分板块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三是有明确的专业学科定位、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拓宽知识面、重视日语使用能力培养、重视日语口语和阅读教学。总的来说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社会、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听说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日语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传统的日语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为实现新的日语教学目标,在高校日语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创新。
1.增加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的课时。增加业务实操训练课程,在商务日语实操课程中穿插“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训练内容。通过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教学课时安排方面将商务日语课程内容的开课时间稍做提前,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商务日语专业知识。
2.在日语课程选修课部分除了设置传统的商务日语会话、商务日语函电、商务日语阅读等专业任选课程外,增加日本概况、 跨文化交际、日本礼仪、职场交际等相关的人文类课程。一方面,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文化。任何语言与文化是离不开的,日语也是的。日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日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背景下,了解各个文化间的差异对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有百利而无一害。另外,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实施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是丰富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措施。
3.在日语课程设置方面开始重视科目的设置顺序,实现知识学习的有机衔接。例如:国际贸易理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实务等课程与关联性的学科,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日语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学等在同一个教学阶段学习,帮助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程结构上坚持先学习理论性课程再学习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大三、大四阶段主要以开展有效的日语沙龙、 走进企业等形式实践教学课程为主。
三、课程内容的创新
在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置方面的创新后,重要的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创新。一方面要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置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传统的高校日语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引进国外日语专业的原版教材。一套教学的开发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物力的。从教学效果方面考虑一些国外出版的高校日语教材不仅内容选择科学合理,而且还带有完整的教学辅助配套体系。但从国外引进日语教材需要支付较高的版权使用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
2.当前各个高校使用较多的日语教学教材有:《日语听说》、《日语听力》、《日语会话》、《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本概况》、《日语报刊文选》、《日语语法》等等。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一些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将日语学习与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在强化日语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除了教材内容外,增加日语实时《日语新闻听力》课程,通过阅读和收听新闻,帮助学习了解最新国际动态,补充最新内容。同时,随着互联网发展,一些网络日语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生活非常有帮助。
3.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词汇(包括专业词汇)、语法仍是日语教学的重点。对于日语基础教学内容,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模式创新为主。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活动型教学模式等等是教学内容创新的新方向。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日语基础。
四、授课形式的创新
1.课堂授课模式。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程设计更加偏重于实用,因此在教学中更加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利用日语作为工具来完成交流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是否正确,并使其产生成就感。这样不仅符合外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的兴趣。
(2)注重情景教学。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应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练习使用,并在使用中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的图、文、声、像创造模拟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具有真实感受的交流。 这样的虚拟情景,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视觉上的冲击力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教学模式。例如:借鉴日本本土的启蒙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采用日本的小学国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还有一个完整的日语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创新对日语教学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同时还广泛学习涉猎,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到日语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
2.课外指导模式。日语教学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重视课堂外的学习指导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1)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通过聊天软件如(QQ、微信等),课余时间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回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布置课外作业,也在线提交作业等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建立课外辅导机制。通过日语角(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体验所学语言的文化,开阔视野),网络平台(QQ、微信)等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构建自己所授科目的内容,如,增加创建课程信息、课程文档、布置课外作业、实现在线测试,并能通过讨论板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诸如此类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考核形式的创新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考核也是教学有效开展的指挥棒。通过有效的考核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扎实的日语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日语教学考核是考试为主。考试能反应出学生是否掌握日语知识,但不能考核学生的日语应用实践能力。在新环境下,重视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不断革新课程考核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1.创新考核内容。考核语言能力(技能),即:考核单词、语法、翻译、阅读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例如,设定各种场景,在各种场景下如何展开话题是考核的重点。通过考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等。
2.创新考核模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外,将学生在日语口语表达、商务英语应用等方面内容也纳入到考核范围。考核的模式多样化,例如:考核评估老师和考生之间展开一段对话交流。创新之后的考核模式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也纳入到考核的范围。因此,笔试、口试、日常学习表现三方面的综合表现成绩是评估学生最终成绩的标准。通常笔试占60%,口试占30%,日常学习表现占10%。创新后的考试模式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
3.创新评价标准。传统的高校日语教学是以精英教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但当前环境下高校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能再简单的以传统的分数高低为主要评价标准。创新后的考核评价应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例如:对一个基础非常差的学生,虽然考核的分数不高但作为教师还是要肯定该学生刻苦学习的行为。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和认真思考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教学评价,对于教学中敢于提问的学生,教学更要及时肯定。通过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