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普高课改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__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就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一些探索与感受,谈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个人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育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者给我们教师和学生理解知识、研究教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教材不仅引导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会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在上述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既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从哲学意义上讲,在实践中探索与改进教学方式是永不停步的。
  1.面对新教材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探索
  利用这一新教材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新授课上,我们先后尝试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主动上台讲课的模式、学生合作完成开放性、学生自己命制单元测试练习、实践性作业等学习形式,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感受颇多,当时敢于上台发言的徐东慧、姚广修、王婷等同学在08高考中。都已被华南理工大学等一类本科的院校的录取,当时一起合作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的教师们,现在他们的教学理念均有了很大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余国权、戴剑波等老师,他们现在均有较高的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同时一大批年轻教师也很快地得到了锻炼。
  2.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改不可绕过的一道坎;
  各位老师应该也认识到当今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信息来源都是以前学生难以比拟的。要想课上能吸引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当今课堂非常必需的。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形式上摆脱了教条八股的形式,而采用了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来促成知识的形成和结论的产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同时能充分体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机理、掌握提炼知识规律的方法,这当然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地改革自己的授课方式:即改变以前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演绎,转变为现在由素材提炼知识,改以前的枯燥无谓的说教,为当今课堂上学生由材料引发的争鸣,有争鸣才有重新思考、重新辨析的过程,这样的辨析过程非常重要。事理不辨不明、概念不辨不清。一堂好课、尤其是新授课,教师是否组织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辨析,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无疑也体现了教师的育人观。
  
  二、新课程理念着重在引导教师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其学习、评价中激励、引导中思考)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要解决两个问题。
  
  1.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的规律;
  2.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的交流活动而在立体空间中完成的。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学科思考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认知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种实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教师角度看,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问题的预设探究得是否深入、联系是否广泛、点拨是否到位,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还要准备提供什么,教学形式是否要多样化,能否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抓好点的突破。从“学”的角度看,学生能否能主动由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环节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清单,为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渠道而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利用其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要想高效的实现上述过程,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这个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动调节。更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全面思考,具体讲课堂上新理念的体现可致力于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致力于高效指导(做高人一筹的指导者)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上课——民主平等的合作者、参与研究善于听、俯下身去做学生
  第三、作业——注重研究抓拓展、普遍联系促延伸
  
  三、反思与展望。
  
  反思几年的课改工作,焕然一新的教材确实让我们兴奋了一阵子、也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学习活动的本质究竟如何理解?究竟什么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究竟怎样才能获取教学效益最大化?怎样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提出以下八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思考: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满堂灌”是老师“偷懒”的一种表现
  3.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学的效益在课堂,不要把问题留在课后解决,要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做到“堂堂清”
  6.课后是没有时间的,把问题留在课后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8.课堂绝不作假!请珍惜课堂上这珍贵的45分钟!
其他文献
摘 要:作者利用实践法、对比法、数据统计法,对“自探互教”新课堂模式中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的效果,进行了有益科学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探互教;合作探究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1 -01     一、指导思想  为了推动教学改革,改变旧有的单一的传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学校大力推广了“自探互教”课堂模式。目的
摘 要: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5 -01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
英语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有些教师提问过难,水平较低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相反提问如果简单了,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大部分学生对回答失去兴趣。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质”,而非停于表面“量”的增加,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使课堂提问成为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手段。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深入研究自己所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个体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丰富的情绪体验,它既是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情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 赏识 认知和暗示 人性化生活空间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4 -01     刘勰说
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行之际,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无疑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能够引领其他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气氛活跃,从而切实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方式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
摘 要:本文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关键词:初中英语;法制教育;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8 -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了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法制教育的转轨。外语是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指导高考工作的经验谈谈高中历史备考策略。    一、紧扣教材,狠抓基础。    1.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任务,也是高考中考察的基本内容。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评价。这些在教学中必须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因为无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还是探究能
为寻找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契合点,多年来命题专家可谓煞费苦心。笔者纵向分析30多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其在文化情智上嬗变的特点:从感情材料入手,以哲理关系入题,材料蕴含哲理,行文强调思辨,即命题内容由重感情抒情向多理性思辨方向趋变,思维能力从感悟生活的形象认知向理性思辨的抽象思维层面提升,坚持感性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的辩证思维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  真题回放:国家统一命题中的感
一、教师设计方案,探究变成验证    有些教师为节约时间,加大授课量,于是就对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学生只需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实验即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显得被动和消极,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课例1:设计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证明实验中溴乙烷里的Br变成了Br-。  有些教师为防止学生“瞎折腾、浪费时间”,保证该实验成功,就精
本学期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英文名篇、名著欣赏”校本课程课。它作为课堂的有益补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一、开发“英文原著欣赏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1.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第一部分语言技能中对“读”的技能从六到九级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如识别不同文体、分析句子长短句结构、获取信息、理解不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