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就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一些探索与感受,谈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个人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育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者给我们教师和学生理解知识、研究教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教材不仅引导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会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在上述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既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从哲学意义上讲,在实践中探索与改进教学方式是永不停步的。
1.面对新教材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探索
利用这一新教材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新授课上,我们先后尝试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主动上台讲课的模式、学生合作完成开放性、学生自己命制单元测试练习、实践性作业等学习形式,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感受颇多,当时敢于上台发言的徐东慧、姚广修、王婷等同学在08高考中。都已被华南理工大学等一类本科的院校的录取,当时一起合作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的教师们,现在他们的教学理念均有了很大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余国权、戴剑波等老师,他们现在均有较高的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同时一大批年轻教师也很快地得到了锻炼。
2.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改不可绕过的一道坎;
各位老师应该也认识到当今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信息来源都是以前学生难以比拟的。要想课上能吸引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当今课堂非常必需的。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形式上摆脱了教条八股的形式,而采用了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来促成知识的形成和结论的产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同时能充分体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机理、掌握提炼知识规律的方法,这当然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地改革自己的授课方式:即改变以前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演绎,转变为现在由素材提炼知识,改以前的枯燥无谓的说教,为当今课堂上学生由材料引发的争鸣,有争鸣才有重新思考、重新辨析的过程,这样的辨析过程非常重要。事理不辨不明、概念不辨不清。一堂好课、尤其是新授课,教师是否组织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辨析,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无疑也体现了教师的育人观。
二、新课程理念着重在引导教师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其学习、评价中激励、引导中思考)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要解决两个问题。
1.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的规律;
2.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的交流活动而在立体空间中完成的。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学科思考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认知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种实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教师角度看,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问题的预设探究得是否深入、联系是否广泛、点拨是否到位,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还要准备提供什么,教学形式是否要多样化,能否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抓好点的突破。从“学”的角度看,学生能否能主动由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环节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清单,为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渠道而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利用其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要想高效的实现上述过程,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这个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动调节。更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全面思考,具体讲课堂上新理念的体现可致力于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致力于高效指导(做高人一筹的指导者)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上课——民主平等的合作者、参与研究善于听、俯下身去做学生
第三、作业——注重研究抓拓展、普遍联系促延伸
三、反思与展望。
反思几年的课改工作,焕然一新的教材确实让我们兴奋了一阵子、也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学习活动的本质究竟如何理解?究竟什么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究竟怎样才能获取教学效益最大化?怎样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提出以下八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思考: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满堂灌”是老师“偷懒”的一种表现
3.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学的效益在课堂,不要把问题留在课后解决,要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做到“堂堂清”
6.课后是没有时间的,把问题留在课后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8.课堂绝不作假!请珍惜课堂上这珍贵的45分钟!
一、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个人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育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者给我们教师和学生理解知识、研究教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教材不仅引导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会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在上述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既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从哲学意义上讲,在实践中探索与改进教学方式是永不停步的。
1.面对新教材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探索
利用这一新教材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新授课上,我们先后尝试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主动上台讲课的模式、学生合作完成开放性、学生自己命制单元测试练习、实践性作业等学习形式,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感受颇多,当时敢于上台发言的徐东慧、姚广修、王婷等同学在08高考中。都已被华南理工大学等一类本科的院校的录取,当时一起合作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的教师们,现在他们的教学理念均有了很大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余国权、戴剑波等老师,他们现在均有较高的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同时一大批年轻教师也很快地得到了锻炼。
2.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改不可绕过的一道坎;
各位老师应该也认识到当今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信息来源都是以前学生难以比拟的。要想课上能吸引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当今课堂非常必需的。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形式上摆脱了教条八股的形式,而采用了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来促成知识的形成和结论的产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同时能充分体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机理、掌握提炼知识规律的方法,这当然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地改革自己的授课方式:即改变以前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演绎,转变为现在由素材提炼知识,改以前的枯燥无谓的说教,为当今课堂上学生由材料引发的争鸣,有争鸣才有重新思考、重新辨析的过程,这样的辨析过程非常重要。事理不辨不明、概念不辨不清。一堂好课、尤其是新授课,教师是否组织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辨析,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无疑也体现了教师的育人观。
二、新课程理念着重在引导教师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其学习、评价中激励、引导中思考)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要解决两个问题。
1.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的规律;
2.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的交流活动而在立体空间中完成的。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学科思考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认知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种实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教师角度看,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问题的预设探究得是否深入、联系是否广泛、点拨是否到位,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还要准备提供什么,教学形式是否要多样化,能否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抓好点的突破。从“学”的角度看,学生能否能主动由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环节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清单,为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渠道而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利用其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要想高效的实现上述过程,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这个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动调节。更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全面思考,具体讲课堂上新理念的体现可致力于以下几点:
第一、备课——致力于高效指导(做高人一筹的指导者)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上课——民主平等的合作者、参与研究善于听、俯下身去做学生
第三、作业——注重研究抓拓展、普遍联系促延伸
三、反思与展望。
反思几年的课改工作,焕然一新的教材确实让我们兴奋了一阵子、也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学习活动的本质究竟如何理解?究竟什么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究竟怎样才能获取教学效益最大化?怎样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提出以下八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思考: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满堂灌”是老师“偷懒”的一种表现
3.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学的效益在课堂,不要把问题留在课后解决,要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做到“堂堂清”
6.课后是没有时间的,把问题留在课后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8.课堂绝不作假!请珍惜课堂上这珍贵的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