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术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内在联系
要想提升美术教学品质,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其生活阅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剖析美术作品的本质。在笔者看来,初中美术的教学品质取决于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水平。一方面,美术是生活情景的表现,学生必须在生活中深入观察、细细品味,才能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加深认识,进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理解。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中除了对作品的观察与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事物的刻画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生活内容具有透彻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美术作品将其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美术教学中观察策略的培养策略
1.激发观察兴趣,提升观察意识
一切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从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出发。对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以七年级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的教学引导为例,在教学伊始,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形式等问题,而是向他们展示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图片,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些属于美术的范畴,并表达自己对美术的理解。通过这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显著地调动起来,他们能够深入地观察、对比笔者所展示的图片,并结合自己生活中观察的内容,对美术形成一个自己的定义。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其主动投入学习探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积极鼓励,肯定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并提升其观察意识。在现代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深入地进行观察和探索,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
2.传授观察技巧,增强观察体验
初中美术教学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在不断地调整教学设置,帮助学生树立观察意识,增强他们的观察兴趣。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改进仅仅局限在丰富学生观察的“量”上,却忽視了观察的“质”的提升。笔者认为,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提升他们的观察意识以外,还要传授他们高效的观察技巧,以增强其观察体验。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联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
3.巧设教学任务,丰富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指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或周边事物的感知,深入探索并正确理解被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美术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学生自行创作。针对这些内容,笔者经常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在七年级上册《美丽的校园》教学中,笔者提前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校园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然后描绘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有些学生描绘了早晨树林里背书的场景,有些学生描绘了喷泉中鱼儿游泳嬉戏的画面,还有些学生描绘了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认真听课的情景。虽然学生美术作品的表达内容并不相同,但这些都经过了学生自身的仔细观察,都是生活细节的体现。初中生的自制力和主动性都还不足,教师需要通过教学任务的设置,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其观察实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借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要立足于美术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将美术课堂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创新型课堂的气氛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并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初中的实际情况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并不认为美术学科非常重要,仅仅是学生的副科,许多学生也不重视美术知识的学习。同时,由于许多考试中并不要求美术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忽视美术学习的主要原因。要想提高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必须要先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美术作品多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中的场景或故事,但又加入了众多的艺术元素,最终成为一幅美术作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留心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多接触事物,多参与实践活动,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为欣赏作品做素材的积累,并在日后的创作中运用到积累的素材。
四、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品德教育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全社会提倡道德素质建设和加强,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作为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的重要学科,美术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的内心更加饱满和幸福。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将美术学科知识与精神品德建设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借助于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增加学生欣赏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拥有更多的优良品质。初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于我国丰富的文物古迹来开展教学。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包括中国画、雕塑、壁画、古代建筑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用现实的图像和视频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美术作品,并向学生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将作品产生的时代中的优秀思想和精神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
五、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旋律,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与观察兴趣的激发,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提升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丰富其生活经验。
要想提升美术教学品质,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其生活阅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剖析美术作品的本质。在笔者看来,初中美术的教学品质取决于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水平。一方面,美术是生活情景的表现,学生必须在生活中深入观察、细细品味,才能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加深认识,进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理解。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中除了对作品的观察与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事物的刻画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生活内容具有透彻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美术作品将其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美术教学中观察策略的培养策略
1.激发观察兴趣,提升观察意识
一切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从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出发。对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以七年级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的教学引导为例,在教学伊始,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形式等问题,而是向他们展示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图片,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些属于美术的范畴,并表达自己对美术的理解。通过这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显著地调动起来,他们能够深入地观察、对比笔者所展示的图片,并结合自己生活中观察的内容,对美术形成一个自己的定义。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其主动投入学习探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积极鼓励,肯定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并提升其观察意识。在现代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深入地进行观察和探索,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
2.传授观察技巧,增强观察体验
初中美术教学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在不断地调整教学设置,帮助学生树立观察意识,增强他们的观察兴趣。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改进仅仅局限在丰富学生观察的“量”上,却忽視了观察的“质”的提升。笔者认为,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提升他们的观察意识以外,还要传授他们高效的观察技巧,以增强其观察体验。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联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
3.巧设教学任务,丰富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指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或周边事物的感知,深入探索并正确理解被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美术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学生自行创作。针对这些内容,笔者经常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在七年级上册《美丽的校园》教学中,笔者提前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校园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然后描绘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有些学生描绘了早晨树林里背书的场景,有些学生描绘了喷泉中鱼儿游泳嬉戏的画面,还有些学生描绘了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认真听课的情景。虽然学生美术作品的表达内容并不相同,但这些都经过了学生自身的仔细观察,都是生活细节的体现。初中生的自制力和主动性都还不足,教师需要通过教学任务的设置,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其观察实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借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要立足于美术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将美术课堂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创新型课堂的气氛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并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初中的实际情况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并不认为美术学科非常重要,仅仅是学生的副科,许多学生也不重视美术知识的学习。同时,由于许多考试中并不要求美术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忽视美术学习的主要原因。要想提高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必须要先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美术作品多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中的场景或故事,但又加入了众多的艺术元素,最终成为一幅美术作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留心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多接触事物,多参与实践活动,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为欣赏作品做素材的积累,并在日后的创作中运用到积累的素材。
四、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品德教育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全社会提倡道德素质建设和加强,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作为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的重要学科,美术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的内心更加饱满和幸福。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将美术学科知识与精神品德建设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借助于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增加学生欣赏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拥有更多的优良品质。初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于我国丰富的文物古迹来开展教学。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包括中国画、雕塑、壁画、古代建筑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用现实的图像和视频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美术作品,并向学生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将作品产生的时代中的优秀思想和精神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
五、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旋律,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与观察兴趣的激发,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提升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丰富其生活经验。